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五)

2022-02-18 04:18陈战云,杜红霞,冯文涛
中国篆刻 2022年1期
关键词:收笔用笔钢笔

自左向右顿笔后向左下方向撇出,中段取纵势,行笔稍慢,有一定的弧度,中间向右外展,收笔向左上空回。

竖撇一般在字的中部或左部,取纵势。上端较直,末端向左下出锋。整个撇应一气呵成,中间不可停顿。

直撇形态稍长,取势较斜,几乎没有弧度,故称直撇。

起笔承上一笔画收笔之势,顿笔后向左下行笔,中段较直,收笔向左下轻按,后向上空收,与下一笔呼应。

起笔承上一笔意,右下向左上取势,再自左向右切入,稍顿后转笔向左下撇出,出锋有力。落笔处较重,形稍曲。

起笔重顿,向左下行笔,至末尾回锋收笔,截然而止,使之不出锋,线条硬挺,不可飘浮。

自上而下切入落笔,由轻渐重,中段略有弧度,收笔时向左下方顿笔后向上出锋,出锋方向要有变化,出锋时不宜太快。

承上笔意,起笔轻顿,向左下方行笔,速度由慢渐快,中段可稍按,线条直挺,出锋锐利。

起笔切落后重顿,向左下行笔,线条较长,弧度不宜太大,收笔前向左重按,顿笔后徐徐向左出锋。

下期竞临:米芾《研山铭》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研山铭》,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释文:研山铭 五色水浮 昆仑潭 在顶出黑 云挂龙怪 烁电痕下震霆泽 厚坤极变化 阖道门 宝晋山 前轩书

临习要领:

“研”字上合下开,上密下疏,左收右放。左部横撇连写,线条粗壮圆润,下“口”用草法。右部上收下放,上横短斜,下横左伸,撇短以避让左部,竖长而下伸,回锋收笔。

“山”字形扁,用笔厚重。中竖尖起钩收,与左竖牵连,竖折另起横画,横稍上斜,右竖短而粗重,靠近中竖,使左疏右密,上下参差错落。

“铭”字斜线明显,其主笔三撇长短、形状、方向各不相同。左部上撇放、下横收以避让右部。右上收,下长撇伸插至左下,“口”部大而空疏。

“五”字上小下大,上收下放,上合下开。三横有长短、平斜、俯仰变化。两个横折的角度不一,打破平稳的结字规律。两横画上轻下重,下横粗重以承上。

“色”字自左上向右下倾斜。首撇从上横末连笔带下,先细后粗,上部呈纵势向左下偏斜,中间收紧,下部侧右,上下错位,钩画伸展,上收下放。

“水”字左收右放,重心向右下斜。竖钩露锋斜切,向右下斜刷,由按到提,蟹爪钩长以补左下收势。左边撇收,右边撇重,捺画用反捺,先重后轻,形长势足。

“浮”字左疏朗右茂密。左三点纵势,先断后连、呈放势、右上三点横势,笔断意连,取收势。上收下放,“子”部横撇左伸以就,钩画平拖延向左下,末横短而避左点。

“昆”字左右上开下合,左边向右下斜,右边向左下侧,造险求正。“山”部形小上靠,左疏右密,右边上部形长呈纵势,下部斜向左下呈横势,穿插避让。

“仑”字左小右大,对比强烈。”山”部左放右收,三竖间距有大小。右部撇捺舒展,撇高起低收,长伸左下以抱“山”部。捺呈横势向右伸,下部偏左,三横四纵的组合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

“潭”字形长势足,左小右大,左收右放。三点参差呈弧状,右部上横下纵,中间紧密,竖画上捣“西”底,向下曲伸,纵向放笔。

“在”字势斜而左伸,撇画极具特色,上段较直,自横中部穿过后斜向行笔,至末段变细后向左撇出。竖居上横之左,因重心左移,“土”部亦随势而向左下斜,上横长,下横短而化为点状。左竖向右下斜,右竖画粗重且向左下斜,上开下合。

“顶”字左右笔画对比悬殊,左疏右密,左粗右细,左放右收。横画藏锋逆起,圆润厚重,竖钩尖起下行后转向左下行笔,出钩平拖向左伸展。右部窄长,上疏下密,势向左下斜。

“出”字画少而粗重,中间密上下疏,中竖微斜。竖折呈横势,竖直横斜,右短竖紧缩,在横末接写,与下竖连成一笔,下横上斜呈俯势,末笔,向左下方伸,收笔含蓄圆劲。

“黑”字上收下放。上部形窄,呈上开下合之势,左竖直而右折较斜。下部两横省减一横,下横起笔向左伸,收笔齐上横末,势较斜。下部四点粗重,取纵势,形态较长,自左向右渐重渐长,末点偏右以稳重心。

“云”字上横下纵中收紧,上下之间留有空白,疏密对比有致。首横细短高悬,左竖写成点形长向下,横钩细挺,出钩粗壮,中竖侧落直行,上粗下细,四点连写,浑厚圆润,用笔上粗细对比明显。下部形小,两横画形短且密,末点粗且用笔含蓄。

“挂”字上合下开,左低右高,左欹右斜,纵势两竖相互倚靠,中间留出大空白。左部横上斜稍长,竖钩向左下斜,上粗下细,收笔向右下弧行后上翻重按出钩。右部四横短,有俯仰、长短的变化,中间两横靠近。

“龙”字左密右疏,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左部窄长,用笔圆润厚实,留白极少。右部上收下放,横短撇长,竖弯钩细挺形长,出钩长而斜上,钩长占整个字高度的三分之二,三点呈左合右开之势。

“怪”字左右穿插避让,左小右大。左部两点一纵一横,竖画细而曲。右部横上仰钩出,撇长而弧势大,伸至左下与左竖相粘,两短竖上开下合,斜度较大。三横呈左合右开之势,用笔藏露兼有,侧中结合。

“烁”字用笔简洁,字形紧凑。左部三点高低参差,撇画直挺,收笔带钩。右部省减笔画,“白”部撇竖连写,用两点代替绞丝,将下横收缩以避让左点。下部两点离竖画一近一远,使该字中间紧密。

“电”字上横下纵,左收右放,中间密旁边疏。上横与左点连写,横钩向右伸展,竖画偏左,四点省减连写,上部重心偏左。下部紧靠上部,重心对正上部,竖弯钩起笔对正上竖末,竖画长行,横短而不出钩,使上密下疏。

“痕”字上合下开,上密下疏,中宫收紧。上部点小,横短撇长,撇画险绝,收笔带钩,重心偏左,左部两点连写。右部中间合上下开,竖提向右下斜,撇捺向右伸,重心右移。

“下”字形长,横收竖放。横画圆浑而线条细挺,如铁线篆法,中间上拱呈俯势,竖画直挺居中,收笔向右下重按,点画特粗,对比鲜明。

“震”字上部呈横势,下部呈纵势。首横短而连写左点,左点势纵下伸。横钩斜长,竖居中而形短,两点紧靠中竖,使左空疏。点横连笔,使上下连接紧密,下撇细挺而呈下俯之势,收笔含蓄,下部偏右而画重,使上下错位,险中求得平衡。

“霆”字左合右开,“雨”部左低右高,向右上斜,下部捺画粗重向右下伸展,上下两部分中间留空,笔断意连,左收而右放。

“泽”字左小右大,左收右放。三点水先断后连,出挑形长。“四”部紧靠左点,上开下合。右下四短横长短参差,末竖下伸,中横因避让左点而向右伸,左右紧密,纵横交错。

“厚”字横短撇长,撇势直向左下,“日”部上开下合,连笔写下横折,“子”部一笔写成,呈纵势,横画短,收笔向左下出锋。

“坤”字左小右大,“土”部上靠,“申”部左合右开,左竖直而右折斜,三短横分别向上、下取斜势,中竖上短下长,上粗下细。

“极”字左高右低。首横粗短,竖长而自横右穿过,撇折上挑呼应右部。右横起笔低于左横,用连笔写下部,“口”部极小,右两点粗,下横长而左伸,一竖一横交错鼎立。

“变”字用草法,点小横斜,横向左伸,收笔处对上点末,连笔写下折。撇先斜后弧,收笔尖锐,捺画露锋曲头,向右下弧形伸展。字形中间密而四周疏,左合右开。

“化”字左收右放,撇曲竖弧,形短笔圆,左右两部分呈相背之势,左低右高,竖弯钩向右伸展,右撇短小偏上,使上密下疏。

“阖”字两纵向笔画呈相背之势,左短右长,左低右高。内部上纵下横,上偏左顶上,下部侧右,用笔细短圆润。

“道”字三点粗重,左低右高,短横上斜,与撇竖连为一笔,下用草法,形窄而短小,收笔向左上出锋,走之的上点在横左上,下两点提笔下行呈纵势,捺画圆起尖收,厚重粗壮,捺角微上翘。

“门”字左右呈相背之势,左收右放。上部用笔省减,横折如竖状,两短横改为一挑,右边省减成一点,竖钩最为伸张,向右下斜势较大,出钩短小含蓄。

“宝”字形态修长,上中下三部分衔接紧密。宝盖头笔画重且取横势,中间有左右两部分,左疏右密,下部形长笔瘦。中部侧左,下部偏右,上下错位

“晋”字上下两部分一斜一正。整字仅通过两笔完成,第一笔露锋上推,写略向上斜短横,第二笔将原本两“口”字省减成三点,以中锋圆润遒劲的线条向下行笔。使之上放下收,上疏下密。

“山”字整体取扁势,中竖形曲且短,竖折露锋尖起,向左下略斜,折笔后横向上斜,右竖短斜似点。左疏右密,左轻右重。

“前”字两点上部齐平,间距大,点画长拉成撇而连横,横画左低右高,头粗尾细,提按分明,特别是横的末尾细如针锥。下部左竖斜,右竖钩直下,纵向三根竖画的方向均不同,呈上合下开之势。整体字形上疏下密,中间收,上下放。

“轩”字左高右低,整个字笔笔相连,气势贯通。首横尖起侧入,收笔折向上方。下横斜上转而写竖。挑画先俯后仰,弧式上行与右边横画相连,两横左开右合,末竖长而下放,收笔出钩平拖向左下。左下与右上角均留出大片空白。

“书”字上下疏中间密。上部五横连写,其长短、俯仰、角度均有变化。末横接写下部竖画,最后写上面的长竖,斜向右下插入。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精准临摹是学习的第一阶段,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目的是知其然,将碑帖的相关技法信息准确地输入大脑之中,并通过你的手,借助书写工具,表达在纸面上,所谓“心手相应”,常常会有“心到”而“手不到”的时候,所谓“眼高手低”是也。很多人“眼不高”,没有认真读帖,或者没有读懂碑帖,当然还与“手低”是分不开的,即基本笔法欠缺,笔性不够好,因此技法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练习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古帖竞临”栏目的开设是给读者提供学习技法的平台,相互借鉴与交流。现就蒋明刚的临作点评如下:

行书的精准临摹,不仅笔法、字法的相似度要高,章法上的接近更重要,该作品在笔法上非常讲究,字法也很像,章法是根据原帖分两段组合,是一件完整的临摹作品。当然用硬笔临毛笔字帖,笔画形态上总是有区别的,但笔意与笔势要相近,特别是每个笔画的起笔要注意“承上一笔意”,毛笔中的逆锋起笔在硬笔中较难体现,如“有”字长横的起笔,先自右上向左下落笔,再逆势向右,左部圆而厚实。横折钩与撇画中段相接,钩比左竖略高。

在一些复杂的用笔形态上,注意准确性与动作的不可缺失,如“劳”字的上部两个“火”,两点均连写,然后写撇,左撇呈弧势,左边下点比撇高,势相连;右撇稍直,接写末点,取横势,收笔向左下牵丝,不可误写。

“野”字“里”部的末横上挑,最后写竖,而不是先写竖,再写横和“提”画。

特别是三点水的变化较多,如“浮”字和“深”字,第二点的起笔与行笔有一个过渡转向动作,转向的方向、力量各不相同。

捺脚在行书中变化多端,如“险”字,重按平拖后出锋、与“颜体”相似,用硬笔则不易表现。

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则更不易表现,如“风”字横的收笔处轻提,转锋重按下行再轻提转向,细微变化之处,正是米南宫用笔丰富的表现手法。

当然,每一位作者都有一定的习惯手势,或多或少在某个角度形成习惯用笔,如第2行“刀”字,第3行“乃”字,第5行“易”字,第11行“弟”字,横折钩的孤度及角度变化上。

从字法上看,行书讲求动态的美感,不是字字平稳,而且字内空白处有对比变化,即“空间分割”的多变特别重要。如“裳”字,上部重心侧左,下部则偏右,横钩与撇点之间的空间特别大。

“行”字的两撇与两横,各自的间距一大一小,形成对比,两撇上俯下仰,留出大空间,而两横左开右合,形成较小空间。

“约”字因右部半包后只有一点,空间较大,上部则宜密,左下一挑则牵丝与右上撇画相连,而左部空间则上疏下密,两撇之间留空要多。

“使”字上合下开,左下竖与撇之间留出一个大空间。“郎”字左密右疏。

一篇之中相同的字在结字上要区别对待,尽量不类同,如两个“仕”字,因右部画少,左边单人旁,撇长竖短,从下部看左低右高,上部高低位置则两个字稍有差异,或左右相当,或左低在高。

字的动态感,往往采用“对角平衡”的方法,如“肩”字,上部重心偏左,下部则位置偏右下,竖和竖钩均可向右下斜。

陈亚东(江苏盐城)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袁尤庆(江西南昌)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程元武(浙江乐清)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贺 立(湖南长沙)

胡三银(辽宁大连)

文伟军(湖南)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治富(江苏昆山)

龙 刚(四川攀枝花)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向 磊(四川绵阳)

下期竞书内容:左思《弱冠弄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黄华庆(广东佛山)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 取法邓石如,自然流畅,弧线优美。起笔往往取逆势,收笔则顺势,尖收居多,形成统一风格,行笔变化较多。改变方向的笔法较为丰富,有起伏变化。结字除了对称稳重之外,有空间的对比变化,形正势足。

唐玉庆(黑龙江黑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 取法米南宫,深得其造型变化,用笔特征明显。熟亦须返生,古人云『先存后忘』为创作要旨之一。在行书中线条丰富性的表现,应在起笔的方向和起行之间的『启承』,通过方向、力量、节奏的组合,使之产生自然的变化。该作品在方向、力量方面变化丰富,但节奏有些类似,圆的较多,可适当加入停顿和稍慢,使节奏更为丰富。

黄孟全(重庆)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书写流畅,用笔变化较大,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很好地掌撑了行书的流动感。注意习惯手势的改变,特别是自右上向左下连带时,牵丝的角度有类同,圆转时不宜太快,短小笔画的连带注意节奏的变化,依此便会产生线条形质的多变。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用硬笔表现颜楷,实属不易,很容易疆硬呆板。该作品却能表现出楷书的流动感,且转折处不做作,整体上能体现大气磅礴的势态,张力十足。如能在部分弧线处理上,适当减弱弧度,使字形更趋刚毅之美。

薛 蔚(吉林扶余)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 笔画的粗细与字形大小之间要恰到好处,是硬笔书法创作的视觉要领。该作品线型较细,占格没有撑满,显得空灵舒展。整体字形趋扁,左右舒展。创作时注意笔画多的字可稍大一点,笔画之间相离为主,留出小空间。而笔画少的字则字形稍小,用笔稍重,使整体份量感相当。

杨卫列(安徽界首)

◎线条虬劲老辣,布局匀称,字距小而行距大,茂密之中又见空灵,将矛盾和谐统一是形成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字形取纵势为主,字内空间布局很讲究,横向、斜向线条较少伸展,使字外空间分布缺少变化。圆劲是该作品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弧势过多的柔美,比之刚毅的偏多,要“刚柔相济”,需要从用笔及结字上作一些调整。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用笔变化丰富,可与毛笔媲美,行笔不急不缓,有雍容华贵之感。结字上形体多变,字尽其态,时长时短,忽大忽小,而能和谐统一,特别是在方格中书写,这种掌控能力很不容易,与平时临写纵有行横无列的小楷碑帖有关。结字取法广博,有魏晋遗韵,亦不失唐楷之严谨。

程元武(浙江乐清)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用笔精致,线条力量感很强,特别是起笔变化丰富,取法文征明较多,一改往日魏晋风,是一种探索与提升。收笔上还是保留了一些稳重感,结字上纵横取势自然,笔画之间的呼应增强使空间分割更美了,部分字为了求变,导致重心偏侧,需用下一字的造势来弥补。

凌宏举(广西南宁)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余大才(四川成都)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蔡国雄(福建莆田)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赵丙金(安徽阜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张拴拴(陕西铜川)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沈进洪(四川成都)

何亚龙(甘肃兰州)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胡三银(辽宁大连)

任 邦(江西抚州)

曾文轩(湖南新化)

贾兴隆(甘肃定西)

兰奇朵(福建厦门 11岁)

猜你喜欢
收笔用笔钢笔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四)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二)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九)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钢笔没有耳朵
一字千进
智力大闯关
SUPPOSE SOMEONE GAVE YOU A PEN假如给你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