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旧俗认为灶王爷上天之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访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福祸,于是各家各户就用“吃豆腐”以示清苦,博玉帝欢心。古人认为“豆腐”与“头富”谐音,取吉祥如意好兆头,腊月二十五磨了豆腐,祈愿来年的生活能过得富富裕裕;同时“腐”也与“福”字读音相近,有“收获福气”的寓意,磨豆腐也是大家对来年福气满满、万事顺遂的期盼。
作为从古到今中国人餐桌上颇为常见的一道菜肴,豆腐是美味健康的代表食材。如今,无论是宴席或家常饭,人们更讲究食材的“原味”,将不同的食材、风味重组,创造出丰富与平衡兼具的口感和层次。
民谚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有着与“头福”相近的谐音,不仅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也寓意着接福、納福。豆腐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中华美食,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也随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不同的饮食文化。
朴实的黄豆,经过不同制作技法,变成形态各异、口味不同的豆制品,也在与不同食材的百搭间丰富着中国人的餐桌,展现着“吃”的智慧。
通过浸泡、研磨、过滤、煮浆、分离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成的豆奶与原汁原味的豆浆,在中国人的早餐桌上温暖胃,带来大量优质蛋白,并通过不饱和脂肪,成为心血管患者和减肥人群的优选饮品,呵护着人们的健康。与常见的甜豆浆有所不同的是,长三角地区流行的咸豆浆,加入虾皮、榨菜丁、紫菜、小葱,再淋上酱油,豆浆会呈现絮状,再搭配油条,就是一份绝配的江南早餐了。
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不仅传递着乡愁,也将佛家禅意与诗情画意暗藏其间。
莹白如玉的豆花,加糖清甜爽口,加辣椒蘸则如小菜一样下饭,而软嫩的豆腐脑,在北方被浇上卤汁,做成热气腾腾的早餐。以石膏凝固的南豆腐细腻滑嫩,加卤水点制而成的北豆腐白中带黄,口感略有韧性。
安徽一带经过发酵而成的毛豆腐,可谓“打个巴掌都不吐”。绍兴人将霉苋菜梗与豆腐腌制成臭豆腐,湖南人将卤水腌制后的臭豆腐用小火慢炸成口感香脆、滋味辣爽的小吃……一方豆腐,就这样藏着历史与人情,装下风土与烟火。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里,发酵如一种神奇的魔法,使食物焕发出无穷新生。川菜和粤菜里常见的豆豉,在汉代便有记载,将大豆发酵后进行晒干,成为配角般的调味品,却升华着回锅肉、麻婆豆腐、豉汁排骨等名菜,让人回味无穷。而经过霉菌发酵而成的腐乳也大有来头。清末传入宫中的青灰色腐乳,被慈禧赐名“青方”,闻之虽臭,但口感软糯、滋味鲜美。如果在发酵后的汤料里加入了红曲或米酒,则它就变成红腐乳或白腐乳,风味各有其妙。
豆浆在转变为豆腐的过程中,也应变出口感有别、豆香浓郁的豆制品。大豆油脂在豆浆表层凝结而成的薄膜,被制作成口感筋道的油豆皮与腐竹,涮煮时吸饱汤汁,滋味十足。
在扬州,将豆浆浇在布上一张张厚压而成的千张被切成细丝,与高汤烹煮为名菜大煮干丝,而北方则称为豆腐皮,东北人喜欢抹上黄豆酱,再搭配黄瓜条和生菜大快朵颐,北京人搭配京酱肉丝,裹肉而食。
将千张叠卷后切成的素鸡、切成条打结的百叶结,以及油锅中炸制的响铃,都在黄豆不同形态的千变万化间化作餐桌上一道道滋味无穷的美食。
牛油果豆腐丸子
原材料:牛油果、豆腐、胡萝卜、鸡蛋。
做法:在胡萝卜碎中加入蛋液、豆腐碎、盐、五香粉、料酒、胡椒粉、生粉,炸成酥脆的丸子后,用牛油果泥铺底。
推荐理由:用中西合璧、巧妙混搭的食材,融合出清新鲜美的味道,作为年夜饭的餐前小菜爽口又开胃。
芳华豆腐抱鸡蛋
原材料:内酯豆腐、猪肉、鸡蛋、香葱、姜。
做法:将内酯豆腐切片,码放在盘子中间,两侧放上姜末、料酒、蚝油、食用油、生抽腌制的猪肉末,上方敲入几个鸡蛋,撒薄盐隔水蒸熟,淋上生抽,撒上葱碎。
推荐理由:相得益彰的荤素搭配,味道清爽、口感柔软,适合全家人其乐融融共享。
孔雀开屏豆腐
原材料:日本豆腐、香菇、五花肉、冬笋。
做法:将五花肉、香菇、冬笋切丁,炒匀后加入蚝油、鸡汁、酱油、料酒、老抽,勾薄芡,并放入掏空的日本豆腐里,放进蒸锅蒸熟,热油浇出香味,淋上鱼汁,放在一个个勺子上,摆盘成开屏状。
推荐理由:常见的餐具和食材即可构成一道造型精美的家宴创意菜。制作虽易,但色香味俱全。
豆腐布朗尼
原材料:内酯豆腐、鸡蛋、黑巧克力、牛奶、低筋面粉、玉米淀粉、纯可可粉、核桃、杏仁片、砂糖。
做法:豆腐打成奶酪狀加入鸡蛋和糖打匀。将融化的黑巧克力与牛奶融合后倒入豆腐糊,加入过筛的低筋面粉、淀粉、可可粉搅拌均匀,表面撒上核桃碎、杏仁片,放入烤箱烤制即可。
推荐理由:豆腐布朗尼不仅有着醇厚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热量相比常规布朗尼大大减少,过年期间想吃甜品还不胖,选它没错。
Q_1.你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过年最深的记忆?
离家很多年,在很多间不同的房子里吃过年夜饭,更拍摄过各种各样的富贵大餐。但每当说起年夜饭,我脑子里想起的仍然是在老家,很多不同年份的夜晚混合在一起的斑驳画面。房子大约是我上小学时的模样,那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门口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院子中间有一口枯井,四周被绳子磨出深深的口子,一块青石板盖住了院子中间下水的地方,旁边立着一根自来水管子。母亲和婶婶们在下水池边洗菜、洗衣,洗完便把盆子一掀——哗。因为我爸爸是独子,我们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此,每年的除夕就意味着我们家是三世同堂,而厨房里的事情由我母亲一个人全部搞定。
全家七姐妹,排行中间的母亲常用来夸耀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从12岁起,就上大灶烧全家人的饭了!”那时,各家的房子都很小,吃的也都不怎么好。母亲有时会问我想吃什么,我匮乏的脑壳里堆的都是上一年除夕的剩饭,母亲听到我的回答,就会说:有的有的,过年都有的。
炸圆子,也有人说这就是张爱玲的挚爱,合肥丸子。张爱玲妹妹在《我的姊妹张爱玲》中这样写道:“合肥丸子是合肥的家常菜,只有合肥来的老女仆做得好,做法也不难。先煮熟一锅糯米饭,再把调好的肉糜放进去捏拢好,大小和汤圆差不多,然后把糯米饭团放入蛋汁里滚一滚,投入油锅里煎熟,姐姐是那样喜欢吃,又吃得这样高兴,以至于引得全家人,包括父亲和佣人们后来也都爱上了这道菜。”
虽然看起来,张爱玲钟爱的丸子跟我母亲乃至于所有亲戚都在做的不太一样,而且我们的叫法是“圆子”。但想想,貌似原料和形状还是相似的,也就不去分辨其中的曲直了。
我小时候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老妈滚圆子。我端着一盆糯米面,母亲则搬了一口缸,缸里混着糯米和花生油、肉糜、姜末和荸荠。母亲用手搓出一个台球大小的圆子扔在我的面盆里,油乎乎的圆子在面盆里滚了几圈就成了个小雪团,我就小心翼翼地把那只软塌塌的雪团搁在竹箅上,越排越满。眼看着手里的面盆越来越浅,糯米缸也空了,母亲就会烧一锅热油,让圆子从手心里一个个地滚进去。
后来,因为我常年不在家,母亲琢磨出不用滚面粉也能炸酥不变形的配方,一个人全搞定。我每每回家过年再也不用端着面粉碗,也有如山的圆子随时可以“回一回”就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