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本,行天下

2022-02-18 01:18于杏林王赛
教育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评价课程

于杏林 王赛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以“善”为核心教育理念,确立“善行天下,始于足下”的口号,并将善文化内蕴于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建构上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改革,逐步实现课程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数年来,林凤娥小学在“善本”的指导下,整合教学资源,发展体育、艺术特色,切实实现了智育与德育融合,致力于培养智品双优的善为学子。

建构“上善”课程体系,打造“善本”育人模式

林凤娥小学原名桥东小学,后林凤娥女士捐资助学,学校更名为“林凤娥小学”。林凤娥女士热心公益,常往来奔波于粤澳两地,资助困难学生。她认为,行善是人生最有意义和最快乐的事情,并题写“勤学修身立德行善,倡廉崇孝报国利民”一联勉励学生。基于此,林凤娥小学坚持以善为本,要求师生以至善之心求学、做人,并将“善本”理念贯穿于学校建设的全过程。

在“善本”理念的指导下,林凤娥小学以“培养智品双优人格的学生”为目标,创新“双元”善本教育模式。学校确立了“以善为本,明心正行”的校训,要求师生以“善”的标准反省自己;以“善言善行”为校风,要求师生言行举止充满友善;以“善教善导”为教风,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以“善学善思”为学风,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为落实“善本”理念,林凤娥小学建构了“上善”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精心打造“善品课程”“善美课程”与“善思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就道德、心理、健康、艺术、科学、人文六大层面持续发力,打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性课程体系。林凤娥小学精心打磨每一类课程,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挖掘本土资源,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完善“上善”课程体系,林凤娥小学坚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为校本课程打好坚实基础。同时,学校挖掘本土人文与自然资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并据此编写《动感篮球》《丝音雅韵》《楹联校本课程》等校本教材,丰富“上善”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改革多样化。

“上善”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将“善”理念渗入每一个教育环节,延展至更广阔的教育场域,创新更多样的教育形式。学校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社团23个,致力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兴趣与特长。学校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日活动,将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入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浸染人文底蕴,感受科技力量,成长为善为、善思之才。

创新教育模式,助力多元成长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林凤娥小学以“上善”课程体系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善思”教育模式,打造“善思”课堂、“善问”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学校强调问题场景的创设,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以启发式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自觉,自主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课题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2020年,林凤娥小学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下导学案促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例”的课题研究,引领各学科教师合作探究,研究学情,分析因果,不断调整学案设计,切实营造“善思”“善问”的课程氛围,打造学生主体课堂。

为培育多元发展的“上善”学子,林凤娥小学坚持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即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技能,为学生全面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大课间,一颗颗篮球在学生们的手中上下翻飞,学生们时而跳跃,时而左右移动,活力四射的同时,又能保持整体秩序,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篮球是林凤娥小学的特色项目,通过篮球校本课堂、花式篮球社团、大课间、全员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篮球已经成为林凤娥小学的名片。在这里,学生人手一球,篮球已经融入了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篮球所蕴含的拼搏、团结精神也指引着每一个学生努力前行。

学校成立了林凤娥艺术团,下设声乐部、器乐部、曲艺部、书画部、语言艺术部,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邀请各领域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担任顾问,指导学校艺术教学工作,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艺术水平。目前,学校多次承担区、市级大型纪念与表彰演出,并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已被评为荔湾区“艺术教育基地”。在科技层面,学校坚持开展以科幻绘画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提高操作能力。

立足多元评价体系,挖掘成长潜能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校长彭文辉认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思考习惯,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林凤娥小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动口、动脑,协调思维与行动,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本领。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翁,林凤娥小学的校歌由学生参与录制,学校大型比赛活动的logo也由学生亲自设计,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学校坚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红领巾广播站的栏目设置由少先队负责,设计学生喜欢的频道;学校卫生由学生共同维护;此外,午餐、午休都组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实现教育生态良性循环至关重要。林凤娥小学以“善本”理念为指导,以“上善”课程体系为基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善律、善学、善艺、善礼、善美、善劳”六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特长养成、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养成,以及创新能力综合表现六个板块,设置基本的“达标”标准,和更高水平的“争优”标准,激励学生更进一步。

“六善”评价体系突破了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实施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全方位参与的综合评价,通过多视角、多渠道的观察与评价,增强学生自信,挖掘学生潜能。该体系以多元评价为原则,将评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丰富评价形式,创新作业布置,改革课堂教学,以赛促检,玩中寓练,立体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此外,“六善”评价体系强调互动式评价,要求在“教”“学”和“相长”三个评价层面增强评价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整合多方资源,共育“上善”学子

“好的教育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彭文辉校长认为,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摆脱“成绩至上论”,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与担当,帮助其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独立人格。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助益。林凤娥小学开设家长学校,每学期为家长安排学习讲座,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情况。疫情期间,学校开设“家长学校线上课堂”,彭文辉亲自主持课堂讨论,分享亲子沟通艺术,探讨教育方法;组织召开线上家长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家长建议,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学校还严格落实家访制度,要求教师与学困生结对子,深入了解其学习状况、家庭环境,并采取相應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

林凤娥小学将家长纳入自身安全管理体系,设立“家长护学岗”,成立家长护学志愿队,在上下学时段协助秩序维护、安全保卫、交通疏导等工作,实现校内外安保工作的无缝对接,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此外,学校还组织“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活动,由家长志愿者带领孩子参与环保宣传、残疾人慰问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一本大书,林凤娥小学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人群,从而认知未来。丰富的社区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学校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与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合作,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学校还聘请街道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志愿辅导员,普及安全与法制教育,帮助师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学生进社区慰问独居老人,宣传垃圾分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意识。

“双减”全面推广以来,林凤娥小学计划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利用优秀社会教育机构,补充学校教育短板,同时,学习教育机构在管理、专业能力方面的经验,促进学校深入全面发展。

林凤娥小学已经走上了特色化发展之路,正以自身的发展优势帮扶毕节、连州、从化等偏远地区弱势学校提高发展质量。接下来,林凤娥小学将深入打磨“善”文化特色教育模式,强化科技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善本”教育的校本化落实,培养善为、善智的“上善”学子。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评价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