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霁
距离昆明约一百公里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有着与城市喧闹繁华截然相反的景象。镇上和周边村子的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互相陪伴,掰着手指数日子,期盼着团聚的时刻。
杨原是插甸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她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去上海打工,所以她从幼儿园就开始住校。上小学时,她已经学会自己洗衣服、做饭,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一个人独立生活。起初,她对爸爸妈妈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他们每年只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后来上了小学,看着有的同学每天可以牵着父母的手放学回家,她的心中有酸涩,但更多的是羡慕。
杨原的家离镇子有两个小时车程,爷爷、奶奶还要在家照顾妹妹,她只能独自来镇上求学。学校的寄宿生活有苦也有乐。白天,杨原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玩耍,聊着校园里发生的趣事,在课堂上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可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会想起远方的父母。把头蒙进被子的那一刻,所有的思念和回忆席卷而来却无人诉说,只能默默地把眼泪咽进肚子里。这样的场景,她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她才适应了学校生活,学会了独自消解情绪。
山区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宿舍一般住六到十几个人不等,下铺时常是两个孩子挤着睡。杨原和她的5個同学住在一间宿舍,她们吃、住、学习都在一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不同的“小圈子”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杨原隔壁宿舍的李滋仙告起了状:“她们昨天睡觉很晚,一直在大声说话,吵得我们也睡不好。”小姑娘们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过转眼就又重归于好。
早上六点多,杨原和同学们就起床了,刷牙、洗脸、吃完早饭,他们开始了一天的课程。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再上一小时自习,科任教师轮流值班。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杨原喜欢问学习委员,“因为有的老师很严厉,如果没学会怕被老师批评”。由于社会教育资源有限,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校园生活比较单一。几年前,学校依托公益机构“艺启梦想”开设了艺术疗愈美术课程,这是为数不多能让学生在学校打开心门、肆意抒发情感的平台。
“他们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我们既要管理学生们的生活起居,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工作比较繁杂。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者有消极情绪时,大多需要他们自己处理。”杨原的班主任毕老师说。学校师资有限,无法配备专职生活教师,任课老师们“又当爹,又当妈”, 恨不得一个人分成两半用,很难顾及每个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
周末的时候,杨原会回镇上的外婆家。由于舅舅也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杨原、外婆、舅妈和年仅4个月的表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杨原变得内向又敏感,而且“过分”地懂事。“做完作业后会帮舅妈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弟弟,也会给外婆做饭吃。”虽然很努力地分担家务,但杨原几乎没有得到过外婆和舅妈的表扬。她和家人很少交流,为数不多的对话也只是聊一聊最近的学习情况。“周末回家舅妈会让我用手机和爸爸妈妈视频,我会把自己的进步告诉他们。”杨原也会委屈、难过,但面对爸爸妈妈的那一刻,她只想让他们看见最好的自己。
每年的生日是杨原最难过的一天,就像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蜡烛燃起的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了与父母团聚的画面,但蜡烛熄灭后,又回到了孤寂的现实生活。相比回外婆家,杨原更喜欢在学校的寄宿生活,因为这里有可以互诉衷肠的朋友,可以不必小心翼翼地生活,可以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时光。
当被问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时,杨原思考很久后摇了摇头,又忽然像想到了什么一样说道:“我想当一名航天员!”在她心中,航天员冲出蓝色星球直面孤独的那一刻,成长的枷锁也会随之打破,这是她能想到的最勇敢、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