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科普,为教育带来不一样的火花

2022-02-18 01:18曹霁
教育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科技

曹霁

你距离科学有多远?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当儿时“长大后要做一名科学家”的豪言壮语在现实中偃旗息鼓,“科学”这个词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

建设科技强国要夯实人才基础,不能让一个公民掉队。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有3.27%,2020年上升为10.56%。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就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提出硬指标——到2025年超过15%,到2035年达到25%。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迫在眉睫。

与杰出的科学家相比,袁岚峰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科普工作者,他努力“把科学变得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让更多人每天都能多了解一点科学的世界。

科学是解释世界的钥匙

今年43岁的袁岚峰,幼时是一个聪明又有韧劲的“晋娃子”,14岁那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就读化学物理系,23岁便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别人看来,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才”,理应在深奥的科学研究领域发光发热,没人想到,他会热衷于一项“普通”的事业——科普。

上学前,袁岚峰的父母忙于工作,外公就带着他大量读书。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启蒙读物就是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书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让他对探索真实世界产生了兴趣,也让他在学前阶段就认识了几千个字。袁岚峰的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除了鼓励他读文学书籍外,还教给他數学知识,鼓励他发掘数学的魅力。小学一年级,他就已经能进行多位数乘法运算。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校是允许跳级的,袁岚峰只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就“跳”到了高一。

高中学习期间,袁岚峰对物理、数学、化学都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多次在竞赛中获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科大化学物理系。进入大学的袁岚峰虽然年龄比同届同学小,但他的求知欲和科研热情丝毫不比同学们少,不断鞭策自己向更深的领域摸索。

23岁那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出国继续深耕科学事业。在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时,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阿尔德·霍夫曼。在霍夫曼的潜心培养下,袁岚峰参与了许多世界级的实验和科学研究,穿梭于各大国际科学技术论坛和展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科学,是解释这个世界的钥匙,是通往未知的唯一道路。”

每当他为复杂的科学问题感到困扰时,都会想起霍夫曼曾说过:“好的理论模型需要一再精简,直到减到‘再减一个就错了’为止,最后保留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质’。”一席话让他醍醐灌顶,“原来科学道理是可以讲明白的”,这也为他日后投身科普埋下了种子。

回国后,袁岚峰就职于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意识到,国内科学工作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看到许多人因为相信某些荒诞不经的观点而走向歧途,作为科学工作者的他深感责任重大,转而将目光投向科普事业,响应国家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要两翼齐飞的号召,坚持在各类平台做科普。

通过风趣幽默、放眼全球的解读,他的微博账号不知不觉吸引了两百多万人关注。2015年,他和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建了“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发表了百余篇科学普及和科技政策文章,又在随后几年于各媒体平台开设了“科技袁人”栏目,全身心投入科普事业。

对于研究理论与计算化学的袁岚峰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跨领域甚至跨学科系统学习许多新的内容,经常为了弄清一个小细节而学习至深夜。“只有把专业、深奥的知识变成严谨、易懂的语言,才能带更多人走出迷雾。”他说。

科普,一曲教育的咏叹调

科普作品主要是给谁看的?袁岚峰的一位朋友——科普作家“奥卡姆剃刀”曾表示,有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有科学素质的人不到10%,大部分人的学历是初中以下,因此科普工作是要让初中水平以下的人明白科学原理。但袁岚峰认为,科普的对象首先应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因为比起普通大众,他们对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进展更感兴趣,科普的首要任务是搭起科学交流的桥梁,鼓励更多专业的人将知识传播给大众,这样才能实现更大价值。

他将自己的观点讲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听,曹则贤很是认同,并表示:“面对中小学生和普罗大众,我们更需要高水平的科普内容和具有高深知识的科普工作者。要让广大民众知道,真正的学问是什么样子的。”

袁岚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有些知识本身就很难,我们需要去面对这个事实。许多所谓‘科普作品’只说了一点皮毛,仅仅是让读者获得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真正想理解的人还是一头雾水。我不打算这么做。”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不讲则已,要讲就讲明白”的科普思路下,袁岚峰讲过量子信息、引力波、辛普森悖论、人工智能、地外行星、火箭、石墨烯、日本核废水排放等内容,甚至在新冠疫情来临之际“恶补”医学知识,做了不少防疫和应急科普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做了许多宏观视角的分析,比如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宇宙中的处境等。

虽然这些科普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还是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观看。“《星际迷航》里的瞬间传输能实现吗?”“为什么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电影中的宇宙飞船是怎么飞起来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让袁岚峰看到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与孩子们一起诉说家国情怀、解读世界局势、讨论宇宙奥妙,让他每天都感觉成就满满。“我最大的兴趣就是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我做科普,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何为正确、何为科学精神。”他说。

袁岚峰认为,科普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要为其人生谱一曲优美的咏叹调,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向大道、正道而行。

在“科技袁人”的一期节目中,袁岚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技术、日常生活和研发投入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今中国科技发展情况,写了满满几黑板的板书,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轻视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评论区一个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抱怨、逃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有用的人。”

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颗颗炙热的爱国之心,都是袁岚峰坚持科普的动力。不久前,他去香港的中学开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一名学生问他:“请问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到什么程度了?”如此专业的问题竟出自中学生之口,袁岚峰十分惊讶。另一场在天津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开展的讲座中,又有学生郑重其事地和他讨论起了“卡脖子”的科技问题。

袁岚峰意识到,新生代已经对世界有了崭新的、深入的思考,这为他的科普事业注入了新动力。

他不是“伤仲永”,他是“胡不归”

去年,有一位知乎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并说道:“看他的资料,也算是开挂的人生吧?但这么多年过去,似乎在科研领域没有太大成就,只是做做简单的科普,这算不算又是一个方仲永的悲剧?”

对于这个问题,袁岚峰淡定回复道:“题主如何看待我个人,其实是个小问题,这是个人的自由。不过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简单的科普’这个说法,有不少人对科普的价值和方法论一无所知,这才是我们社会的大问题。当然,这也正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在科普工作中,袁岚峰发现,科普作品往往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有“科”没“普”,另一类是有“普”没“科”,这让他深感无奈。为了让科普发挥价值,每讲到一个知识点,他都尽量讲清背后的道理,讲清科学家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而不是那么想,因为“这是科普作品中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

虽说科普和科研是科学发展的“两翼”,但多年来的厚此薄彼让科研如同雄鹰之翼,科普如同家禽之翼。袁岚峰认为,中国科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芯片技术,不是航空发动机,也不是材料科学等任何一类具体的科技,而是一个基本的内生动力问题——我们能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社会发展需要有人向前推进,去探索新的知识;也需要有人把科学知识传播开来,吸引更多的人和资源投入科学事业当中,这是同等重要的。”他说。

1997年7月1日,举国欢庆香港回归之时,袁岚峰在他的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满怀家国热血的袁岚峰登录了中科大瀚海星云BBS,起了一个颇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账号“胡不归”。

2015年,中科大潘建伟项目组在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上实现重大突破,这项成果后来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度十大物理学突破之首。袁岚峰在请教了项目组里的陈腾云博士后,用“中科大胡不归”账号在新浪微博发表了一篇《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的科普文章,一本正经地回答了网友“是不是以后到了公交站,刷卡,选地点,biu的一声就出现在目的地”的问题,这让他成了别具一格的科学“网红”。

六年来,袁岚峰在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bilibili、抖音等平台上先后发布了几百个科普作品,视频全网播放量累计近八亿,成为“娱乐至上”网络环境中的一股清流,旗帜鲜明地引导青少年不断朝健康方向发展。

如今,国家从战略上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袁岚峰的信心更足了。中科大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科协等各部门为他的科普教育事业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广阔的平台。作为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与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将带领更多科普工作者,为广大科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制作更精良的科普内容。

科學素养,家国情怀,横跨文理,纵览风云……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是袁岚峰不变的追求。他经常想起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句话:“历史上那么多伟人都星光熠熠,如果想要为人类增光添彩,就应该像他们那样,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就像古龙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无拘无束、坚强不屈的胡不归一样,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无论科普之路如何艰难,袁岚峰始终不忘初衷,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科技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