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迪 付卫东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关注对象上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予以准确定位,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重视。其中,乡镇寄宿制学校是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够为当地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人口素养。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较为薄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乡镇寄宿制小学的发展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加强宏观政策支持,为乡村儿童青少年成人成才打造良好的育人空间。
注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对乡镇寄宿制小学的财政支持。
针对寄宿制学校发展情况,应设置中央专项保障资金,以保证乡镇寄宿制小学建设和发展的经费投入充足。建立并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能够从根本上减轻寄宿制小学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使学校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下,各县域财政收支不均衡,可逐步实行“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拨付体制,保证乡镇寄宿制小学的财政经费发放到位。对于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县政府资金流转较困难的情况下,乡镇寄宿制小学往往缺乏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如果将教育财政经费以省为单位统筹配置,就可以将经费保障重心上移,保证乡镇寄宿制小学的经费配置。
乡镇寄宿制小学在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众多额外费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和建设部门协商,联合制定相关政策条例,酌情减免寄宿制小学在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收费项目,帮助学校节约资金,将中央拨付的专项资金更多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上。通过这种开源节流的方式,让乡镇寄宿制小学的建设成为一项惠民工程,发挥最大价值。
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寻求多方路径改善教学环境。
提高乡镇寄宿制小学的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打造一支愿意长期扎根乡村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通过提供优厚待遇保障和良好上升空间,吸引优秀青年留乡任教,同时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定期对寄宿制小学的教师开展思想理念、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师资差距。此外,还应结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配备足够数量的生活教师,辅助科任教师共同照料好寄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当前“双减”政策背景,要鼓励学校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顺应为学生减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潮流,将当地特色文化有效融入学校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让学生未来走出乡村后仍然心系乡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身体力行为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投入力量。
同时,学校要积极拥抱新兴科学技术,尝试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学校可运用互联网平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教学合作,通过开设线上课程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接收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乡镇寄宿制小学和发达地区优质小学的教学差距,为乡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听课和学习的机会,弥补本校教师授课上的不足。
注重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为寄宿学生提供优质成长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对学生人格和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寄宿学校作为乡村学生成长的主要空间,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引导和约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规矩做事的品格。各地区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镇寄宿制小学的督导,帮助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规范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
从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来看,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各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伤害。教育部门应联合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建立危机响应机制,并定期为学校提供指导和培训,共同关注学校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如宿舍用电用水安全、走廊楼梯安全、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食堂卫生安全等,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健康,防范意外事件发生。
由于寄宿生常年在学校内生活,与家人缺乏沟通,得到的心理关怀相对较少,容易误入歧途,做出极端行为。社会和教育相关部门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为乡镇寄宿学校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班主任也应积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沟通,防止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发生。
同时,也要关注学校外部环境的构建。教育和相关执法部门应密切关注寄宿学校的周边环境,在学校选址时尽可能地远离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秩序良好、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下,认真、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注重吸引社会关切,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乡镇寄宿制小学办学质量。
乡镇寄宿制小学应注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与社会相关产业部门开展合作,寻求相关企业的支持,可通过设置企业奖学金、成立基金会的方式,资助校内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學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友会等途径,获得校友的帮助和支持,让优秀校友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将来能够更好地回报社会、建设学校。
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当地的名家或榜样人物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为学生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树立人生目标。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创办自媒体公众号、发布短视频等方式,吸引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关注,提高学校的曝光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乡镇寄宿学校的发展面貌,了解寄宿学生的成长情况,为学校吸引硬件和软件支持,让更多人参与乡村教育建设,为学生提供温暖和关爱。
在城镇化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涌向城市,然而,乡村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短板不容忽视。我们要看到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关注薄弱地区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况,积极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源为乡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顺应当前“双减”政策的号召,进一步保障教育公平。
乡镇寄宿制小学是乡村地区儿童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发展应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逐步完善学校软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让乡镇寄宿制小学能够结合自身特色、运用优势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焕发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