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寄宿制,这一原本为应对部分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远而采取的教育举措,如今成了广大农村小学的“主流”办学模式。出于被动或主动择校等原因,大批农村孩子从小离开父母,进入寄宿制学校,度过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数据显示,近年來,全国农村小学寄宿生人数保持在近千万,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连续多年在14%左右。
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要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之一,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对于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在国家对乡村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乡镇寄宿制学校实现了规模化办学,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应看到,不少乡镇寄宿制学校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财力保障、规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难点、痛点。这使得很多农村寄宿儿童没能真正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作为被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寄宿儿童亟须完善的教育制度为他们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本期“专题报道”,我们试图展开农村寄宿教育的真实图景,了解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成长处境,剖析乡镇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助推乡镇寄宿制学校进一步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