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刘爽
摘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发生改变,高校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整合校内及校外的优势资源,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合力育人体系,目的是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现状 对策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高校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学校需求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育人机制,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束缚,在丰富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前提下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1.学生方面
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在社会就业与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时代,多数学生首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因而在学校期间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进行学习。学生以考取证书,获取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学习主要目的,对学校的思政教育不在意。高校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和辅导员的教育为主,但受社会氛围影响,学生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进而导致觉悟不高,全面发展潜力不强。
2.教师方面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其素养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思政课教师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未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导致课堂趣味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责任人,由于管理的班级及学生多,难以及时关注所有学生,系统性思想教育少,使得学生未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意义,进而弱化思政教育的作用。另外,专业课教师未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导致高校的教育只是教书,并未育人。
3.学校方面
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 1 ]在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高校以学生生源的扩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对学生思政教育弱化,因而未发挥高校的思政教育功能。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协作,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使思政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
二、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需求
1.落实国家政策的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价值观交织,不同矛盾碰撞,使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需要构建合力育人机制,依托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方式,依托明确的育人逻辑,构建一个高校所有部门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遵循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需求,落实国家思政教育的政策,使高校教育发挥更大价值和意义。[ 2 ]
2.实现思政改革的需要
利用好思政课堂,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改進中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 3 ]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能整合高校不同部门的优势,依托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等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管理教育等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加强和创新。
3.顺应“互联网+”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查看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信息舆论导向。构建思政教育合力育人机制,能在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基础上使思政教育与时代相顺应,进而实现无死角、全方位的与学生的对接,最终在强化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对策
1.依托顶层设计实现渠道与阵地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的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进而依托顶层设计实现渠道与阵地的协同育人。高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教师都要站在立德树人的旗帜下,自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进行整合,以帮助学生在专业上成才的同时实现思想上成人。[ 4 ]高校领导要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组织各部门领导进行顶层设计,以大思政为理念构建合力育人机制。首先,成立高校思政教育委员会,在制度、人力、物力、财力、培训等方面进行细则的确定,目的是通过明确分工和明确责任等保障合力育人实施。其次,选派思政课教师到团委、学生工作处任职,在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和需求的基础上使思政课讲授更具针对性。再次,选派优秀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助理,目的是通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协作,掌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帮助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最后,加强课程思政的力度,使全校所有专业课的讲授都与思政教育结合,在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元素的基础上实现全员思政教育。
2.依托教育实践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对接
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思政课堂,思政课堂的作者是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在帮助学生正确构建三观的基础上塑造精气神。在合力育人机制下,高校要注重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的基础上,使思政教育全员化。[ 5 ]首先,在办学和治校的基础上对第一和第二课堂进行统筹安排,在整合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形成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结合,以达到全面育人。其次,构建大思政体系,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团委等协作,从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实践课程的开设。思政课教师对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指导,辅导员等对思政课进行意见的提供,进而通过多部门联合,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高校要定期开大思政会议,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等,使思政教育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实现零对接。
3.依托线上线下实现育人空间的拓展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在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与网络媒体进行整合,目的是引领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在建立网络思维的基础上守护好思政教育的效果。网络媒体相当于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的网络意识是思政教育的重点。首先,要了解国家政策,在整合不同线上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建设思政教育的专题网站,目的是通过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学生骨干的通力协作,在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将第一、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进行贯穿,使传统思政教育与融媒体整合。[ 6 ]其次,对线下不同资源进行整合,使中央、地方和高校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链,使高校、社会和家庭完美结合。在不同部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力完成职责和目标,进而形成多渠道共管的合力育人机制。再次,构建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高校要依托学校优势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并借助融媒体实现五方顺畅沟通,进而形成以高校为主体的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4.依托激励与保障实现全身心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要依托激励与保障,在调动各方主动性的基础上实现全身心育人。首先,以国家政策为引导,构建学校、院系、行政部门不同级别的育人领导组织。各组织的领导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联系人及责任人,目的是在于架起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使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不同工作中。其次,依托激励打通思政教育的双向沟通渠道,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工作人员在落实好自身责任的前提下合力育人。最后,依托保障配备思政教育队伍。通过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师生结合等,建立思政教育及管理队伍,目的是壮大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7 ]高校要加大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通过队伍成员能力的提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通过引导实现学生成才。
5.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多方交流与协作
在“互联网+”背景下,融媒体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延展,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依托融媒体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利于合力育人的实施。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依托制度、财力、技术的整合打造合力育人平台。在平台上,教师和辅导员等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通过平台后台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允许学生自由观看和发言。在平台上学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动态,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在发挥融媒体功能的基礎上激发校内教师的合力育人意识,提高高校合力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校要以国家政策为主导,坚持正确方向,在全力支持的前提下构建合力育人体系,把高校教育重点放在育上,把教育目的放在人上,把教育方式放在全上。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依托网络构建合力育人体系,通过全员、全程、全力育人,产生思政育人合力,在发挥思政教育最佳价值的基础上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的吉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1033SK)
【参 考 文 献】
[1]侯振中.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0(33):72-74.
[2]李海梅.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区域治理,2021(12):193-195.
[3]吴玉梅.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21,7(19):180-183.
[4]李娟.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体系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21(5):44-45.
[5]马俐鑫.协同机制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7):64.
[6]李佳.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路径探究[J].卷宗,2021(12):283.
[7]张慧,石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成与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21(2):98-10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