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利,王凤仙,张爽,李龙华
(呼伦贝尔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中国正进入智能时代,由于技术、人口红利、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正面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冲击,很多职业正被新职业取代或逐渐消亡。2018年,教育部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明确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主要任务是改变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同一性,重新构建符合智能时代的“先进、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创新教育1998年始于清华大学,2002年在全国9所院校开展创业学院试点,此后开展了多种措施鼓励全民进行“创新创业”,并逐步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2015年,国家提出二本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培养社会基础人才的主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高校纷纷建立了各类实践基地,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些基地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相对于传统“踏实、认真、肯干”的旧工科人才,未来“智能背景下”需要的是不仅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很强的创新、应变、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地域、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受教育人数多、领域广的特点,对未来全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国家综合能力提升有重大意义。
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推出了多门优质慕课免费使用。各大高校纷纷把双创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部分应用型院校采取线上自主学习慕课的方式完成双创基础教育。从效果上看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学生刷课现象普遍、没有认真进行学习,而且受观念、地理位置、资源等因素影响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完善高质量的作品较少,没有发挥学科和地域优势。专业教师对固守专业理念,对双创教育认识表面化,既不能进行基于专业的双创指导,又不能在专业课程中灵活融入双创思维,没有给学生启迪和引导。
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做“有根的、持续的、深入的、长期的、可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创教育培训,把双创教育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毕业和生活需求反推形成4年创新创业学习目标,完善现有的导师制度,大学一年级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二、三年级完成基于专业的双创课程学习,四年级完成毕业创新创业作品。结合专业、学科、科技、社会发展逐步开展活动,逐步完成创新创业作品,更加深入、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过程中产生的挫折和问题及时解决,有利于其今后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
智能时代开展双创活动会涉及创新设计方法、计算机、编程、机器人学、经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农学、物联网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项目专业大方向制定全校公选课程集群,由指导教师给出参考目录,学生通过慕课自学和校内选课完成课程学习。 以机器人创新项目为例,以机器人大赛为项目原型,同时结合智能制造专业就业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议学习目录包含:工程基础、机械、力学、计算机及编程、建模仿真、单片机、硬件开发、ROS、管理、创客、演示等课程。采取选修和必修结合,主要考查灵活实践运用。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知→理论指导→再实践验证→自主创新”的方式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
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综合大学,不仅有师范专业还有机械、计算机、农学等多学科,地处中国北疆,人文资源丰富。呼伦贝尔物产丰富,不仅有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还有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还有辽阔的草场。智慧矿山、智慧农牧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国家2019年12月“科技兴蒙”政策的扶持下,从地方经济和技术痛点出发寻找项目,开展“文、理、师范”类多学科融合地方发展的创新创业模式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搭建创新团队时学生和指导教师采取多学科互补的原则,由机械、教育、计算机、电气、汽车、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和方向。结合专业在智慧矿山自动驾驶、农业物联网、智慧农牧业、仿生机械等多个方向开展活动,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活动开展提供各项资源,同时达到了师生和企业互利。
为了对学生双创活动有反馈和评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根据含金量和专业对口情况对竞赛进行筛选,以2020年国家竞赛名单中的竞赛为主。以各学科专业大赛为切入点,兼顾“互联网+”“挑战杯”等其他竞赛。以赛促创、以赛促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点带面多方位融合,真正把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落地并养到开花结果。通过竞赛展现了师生风采,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应用实践、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今后学习、考研、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真正体现了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多方融资解决缺少场地、设备、加工环境和资金的问题。逐年逐步补充一些小设备,大设备向企业借用。资金问题采取学校投入、教师科研、企业赞助各1/3的模式,经管专业学生管理项目资金,避免资源的浪费。
各团队在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其中“机器人创新团队”在2018年—2021年“互联网+”“机器人”等学科竞赛共获国赛奖项12项、省赛15项、校赛9项、优秀奖若干。2021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
打破专业、学科、学校、时间、空间的壁垒,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和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借助学校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等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高质量的讲座、参加比赛、参观实验室、参加会议、企业合作等模式。多次同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团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和大疆、博创、越疆等机器人生产企业建立合作管系。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B站、抖音等新媒体新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
2019年开始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创客科普活动,团队以教育和理工专业为主,专业互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共开展创新科普活动60余次,下一步将辐射推广到幼儿园、中小学、福利院、乡村等地方,带动地方科技水平的提升,探索成年人、老年人的创新创业活动。
结合师范专业的教育、工科类的技能和技术优势,使创客活动更加专业和正规,为师范和理工科等多个专业提供了新的实践和就业渠道,达到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就业。探索师范院校机器人、信息教师的新培养模式,毕业后即能进入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学,提升了中小学双创教育的专业水平,为边远地区的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智能时代的来临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未来充满了变数,很多人还未等到毕业就已经失业。繁重、重复、单调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取代,不可替代的需要创新创造能力的岗位将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全民创新创业才能使我们变成创新型国家,冲破枷锁、屹立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