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2022-02-17 21:33王松梅
传媒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媒介培育特色

王松梅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媒介融合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受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影响,表现出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强定力,甚至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媒介融合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不仅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大学生明确成才方向,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

为准确把握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真实状况,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与交流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开展了调研。调研的基本结论是: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基本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然而,媒介融合环境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不能够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能够真正明白中国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够做到知行统一,对西方文化不能够做出理性判断等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例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大学生在应付专业课学习和各种考试的空闲时间,宁愿玩手游、刷微信、看视频等,也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于中国革命文化,一些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比较陌生,陌生的革命历史记忆难以产生浓厚的革命文化情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不足,比较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虚乎飘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更不会有积极的文化践行。对于西方文化,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合理认知和理性判断,盲目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盲目喜欢西方影视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总之,媒介融合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功底薄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高度的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定力不足,同时还面临着价值观西化的危险。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影响

媒介融合环境下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外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他们依靠雄厚的媒介技术优势,通过电影电视、游戏动漫、文化快餐等越来越隐蔽的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我国主流文化在新媒体阵地正面临着西方国家的侵蚀。”[2]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势推销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渐迷失,开始漠视甚至怀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却充满向往之情。同时,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负面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由于我国的网络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网络负面文化依然存在于自由与开放的网络传播平台。网络上色情、赌博、诈骗、虚假广告等负面信息泛滥,尚不具备成熟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极容易被网络负面文化所吸引。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和自觉行动。

(二)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不到位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阵地,然而,高校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因素。首先,重理工轻人文的教育理念致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偏重于科学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严重匮乏,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大学阶段没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课程体系设置上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学内容安排明显不足。现阶段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理工类课程设置中除了一些思想政治类公共必修课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内容,很少有专门的文化教育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自信培育。第三,文化自信培育形式简单,没有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专门开设的文化类课程多是内容空洞、轻松易过的选修课,不足以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传统乏味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教育主体良莠不齐的文化素养,实践育人环节和网络新媒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制约

原生家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原生家庭文化环境的形成主要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首先,大学生能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家庭的文化氛围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的,如果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淡漠的文化教育意识和薄弱的家庭文化底蕴,难以为子女的文化自信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围。其次,家庭教育理念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相反,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难免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坚定文化自信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一些家庭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教育理念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一些父母盲目崇拜西方社会,认为西方教育是唯一能够走向成功的教育,不重视子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家风家教,不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教育传承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定力不足、认知局限、阅历简单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内因。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极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在日常行为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对涉及文化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些课程于个人就业和未来发展的意义不大。他们不关心文化类课程的真正价值,懒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更不愿意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简单、心理素质尚不成熟、文化辨别能力不强、独立抉择能力较差,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挑战,难以对外来文化的优劣性做出辩证分析和理性的价值选择。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支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能形成牢固的情感认同基础,在主流文化选择上表现出犹疑困惑,难以形成文化自信的坚强定力。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积极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良好社会文化文化环境的强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了维护国家网络主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必须从发展的高度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不断推进网络社会法治化建设进程,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联合应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重大问题,全面构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格局。其次,要发挥媒介传播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网络媒体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恪守党性原则,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到媒介传播全过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公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构筑网络安全屏障。第三,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不断创造文化精品。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相互汲取营养,文化企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创造现代社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自信建设水平

高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战场,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水平。首先,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校园文化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坚定文化自信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媒介融合环境下,“学校要加强对文化阵地与思想高地的治理管控,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4]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网络空间,筑牢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网络安全藩篱。其次,完善培育体系建设,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针对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现状,高校要不断完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创新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开发文化自信培育的网络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培训。第三,积极拓展文化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筑牢实践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知行合一。高校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自信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进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家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全民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一方面,父母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引领青年健康成长。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家庭教育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父母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还要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为孩子坚定文化自信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家风家教建设,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良家风能够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修齐治平理想和家国一体理念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传世的优良家风。这些优良家风承载着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父母要努力成为优良家风家教的建设者,积极宣扬和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四)增强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意识

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在于增强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主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学习,夯实文化认同基础。为了增进文化知识,大学生显然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来获取有限的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极大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百家讲坛》等节目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筑牢文化自信的知识基础。其次,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或者重大历史纪念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可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到革命圣地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可以感受革命精神,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参加学校开展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和社团文化活动,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主动传承中华文明的自觉行动。第三,不断提升综合文化素质,形成客观公正的文化态度。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实践活动,而且要重视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提升文化践行水平。人文社科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高度、视野宽度、思想境界,增强文化理解力和判断力。大学生在人文社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性思考和批判性吸收,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不断提高文化甄别能力。

猜你喜欢
媒介培育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