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全滋 李春利 王师爽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3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阅读推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大会上决定把1972年定为“国际图书年”,并在1982年向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与版权日”,并在这一天开展众多阅读推广活动。我国于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1]此时已将阅读推广上升至立法层面加以推动。虽然我国图书馆立法与阅读推广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每年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可谓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时至今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每年参与阅读的读者数量没有因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举办而明显提升,大量的潜在读者也没有得到有效转化。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图书馆对阅读推广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图书馆阅读推广普遍存在活动化、局部化等问题,把图书馆阅读推广完全等同于各类阅读活动。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识图书馆与阅读推广之间的关系,有效改进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需要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概念、构成要素乃至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中来把握。
2011年,国际图联素养与阅读专业委员会发布了 《用研究促进图书馆的素养和阅读:图书馆员指南》,将阅读推广的概念定义为“使用不同策略促进阅读,以及为促进个体形成言论和终身学习习惯的阅读享受模式”[2]。国内学者对阅读推广概念的研究归结起来有“工作说”[3]、“实践说”[4]、“活动说”[5-6]、“使命说”[7]等等。图书馆阅读推广是以阅读为目的、以推广为手段的服务模式,包含阅读和推广两个子概念。阅读包含阅读主体(读者)与阅读客体(文献信息)两个方面,表现为读者对客观知识、文化的需要,是个体从印刷文字、图解、图表等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个体在阅读时,把文字等符号的视觉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整合,从而理解文字等符号所表达的意义[8]。推广即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推而广之,其中,“推”需要提供外力,即实施主体,当然还需要“推”的客体。对图书馆而言,推的主体是馆员,客体应该是读者和文献信息。“广”是“推”的效果,其程度与“推”的客体密切相关,“推”的客体不同、力度不一,则“广”的程度也不相同。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社会其他媒体、组织、机构乃至个人也在从事阅读推广工作(准确地说是阅读推广活动),但与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在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公益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他非图书馆组织或个人开展的阅读推广通常以阶段性活动或项目为主,其作用更多在于宣传和引导阅读,广告效应明显。而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基于专业馆员队伍,通过管理、制度等保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资源建设协同发展,平衡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矛盾,促进并提升国民阅读质量和水平。其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图书馆阅读推广有一套成熟的业务流程和制度作为保障;第二,它是通过馆员的专业技能来提升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参与阅读的可能性;第三,图书馆以提升全民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为根本宗旨,挖掘更多潜在读者,提升更多现实读者的阅读质量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更多的文献信息(包括可用的非馆藏文献)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图书馆阅读推广以解决阅读问题为出发点,属于深层次、专业性推广,与宣传、引导阅读有较大区别。国外针对不同群体的阅读推广活动或项目也只是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补充,而非全部。
我国图书馆是在古代藏书楼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的藏书楼以收藏文献为主,只为极少数社会精英阶层服务,与阅读推广毫无关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愈发迫切,社会阅读需求进一步扩大,藏书楼不得不逐渐向社会开放。此时的藏书楼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由最初的以收藏文献为主转向收藏与阅读服务并重,图书馆由此诞生。藏书楼与图书馆的最大差异不是资源上的,而在于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的不同,即从服务少数贵族到服务社会大众,从读者自主阅读到图书馆推广阅读。图书馆因阅读而产生,也必将为阅读而发展,阅读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9],是推动图书馆产生和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图书馆也因阅读而产生价值,阅读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图书馆的价值就越大,其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反之,图书馆的价值会减小,社会地位和作用也会降低,甚至可能会从社会生态系统中消失。由此可见,推广阅读就是提升图书馆自身价值最有效的途径,是图书馆的本质所在[10],图书馆的所有职能均由阅读推广衍生而来。阅读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和作为阅读客体的文献信息。读者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文献信息,阅读才可能发生。因此,为读者搜集文献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自然属于阅读推广;而为了挖掘读者、提升阅读体验进行的文献分类、编目、典藏、流通乃至文献信息开发以及开展阅读调查与研究、阅读指导、阅读教育、专题培训等等,都毫无疑问属于阅读推广范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本身就在推广阅读。
陈幼华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国外对阅读推广研究较早,却没有文献对阅读推广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与界定[11]。国内学者在阅读推广理论研究方面也没有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观点,这说明图书馆业务本身就是阅读推广,只是在长期的图书馆阅读服务实践中,这种“推广”处于被动隐形状态,没有被充分认识。如今,阅读方式、阅读环境发展巨变,图书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图书馆,对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纠正“等、靠、要”的服务状态,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出击。很显然,阅读推广正是在主动服务中凸显出来,并非新生事物,说明我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就是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阅读推广(即包括社会上不同行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推广)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其他阅读推广(活动)致力于宣传和引导阅读,存在阶段性和不连续性,非真正意义上的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是由其构成要素组成的完整服务体系或系统,其目标在于推动社会公众长期阅读,其过程具有延续性。按照贝塔朗菲(Ludwing Von. Bertalanffy)[12]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内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具有层次结构,并能维持系统动态平衡。整体性、要素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图书馆阅读推广作为社会阅读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自然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不在于确定其要素是什么、数量之多少,而在于准确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层次结构性、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分析和研究各要素在阅读推广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准确把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我国图书馆构成要素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29年,陶述先生首先提出了“书籍、馆员与读者”三要素;1932年,杜定友先生提出了“书、人和法”三要素;1957年,刘国钧提出“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五要素[13];1988年,黄宗忠先生提出“藏书、读者、人员、经费、物资和建筑设备、技术方法、信息、时间”八要素[14]等等。以上学者对图书馆构成要素的划分将读者包含其中,而于鸣镝[15]、王卓[16]等,则把读者排除在图书馆构成要素之外。笔者以为,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构成要素的目的不在于要素数量多少,而在于研究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角色、作用如何,并把功能相近的要素归为一类,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图书馆作为专业阅读推广机构,提升社会阅读是其基本社会职能。首先,阅读需要同时具备读者与文献信息两个要素;其次,馆员在读者与文献信息实现阅读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需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最后,推广是促使阅读主体产生阅读动机并与阅读客体产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当然,在推广过程中要保证阅读质量和水平,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设施和配套制度规范等保障要素。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包括读者、文献信息、馆员和保障要素,他们在阅读推广工作中肩负着各自独特的任务和使命。馆员对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推广关系以及读者与文献信息的阅读关系通过保障措施进行固化和定型,构筑起稳定、可持续的阅读共同体。
馆员是图书馆阅读推广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连接读者与文献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读者阅读文献信息的催化剂,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馆员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阅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馆员在推广阅读的不同环节中扮演着多重角色:①文献信息组织者,根据读者需要搜集、筛选、传递各种文献信息;②文献信息揭示、开发者,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重组、开发、研究、分析与评价等;③读者咨询、教育者,为读者开展个性化阅读指导、咨询、专业化阅读教育、信息检索培训;④阅读服务管理者,针对阅读推广不同目标要求,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阅读推广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⑤阅读质量评价者,根据阅读推广工作目标和阶段任务,开展阅读服务质量跟踪、评价与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阅读推广策略,提升阅读推广质量和水平;⑥技术设备维护者,对网络化服务需要的专业网络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充分保障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阅读服务畅通等等。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由于图书馆阅读服务流程、环节较多,对馆员的专业要求通常不局限于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人才同样重视,国外在引进和培养馆员时,强调以多样性、专业性和平等性为引领[17]。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通过馆员的专业技能体现出来,并不断与时俱进[18]。美国图书馆学专家Michael Stephens指出,图书馆员只有利用今天这些新的协同和交流工具,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如果图书馆做不到这一点,用户就将绕开图书馆[19]。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也决定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能力,还是决定图书馆未来走向的关键要素。王世伟先生早在1998年就提出:优秀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20],并预言未来图书馆的竞争将是服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各图书馆人力资源总体质量上的竞争[21]。
文献信息一直是图书馆最核心、最基础的构成要素之一。文献信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而非自然存在物,其产生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科技文化成果,传承人类文明,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文献信息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制约读者阅读的便利性、时效性和可靠性。图书馆的诞生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自从有了图书馆,读者获取和阅读不同文献变得更加轻松、便捷和高效。馆员在搜集、揭示文献信息并让其序化可检、按需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馆员与文献信息之间专业、有效的推广关系。
文献信息本身并非完美,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文献信息资源本身存在的分散性、虚实性、不稳定性等突出问题,需要借助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筛选、认真鉴别、科学揭示,以保证阅读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此外,文献信息本身具有半衰期,存在时效性和知识老化等问题,需要馆员不断除旧纳新、去伪存真。作为阅读客体,文献信息影响着阅读主体(读者)的认识、观念和目的抉择,而且其现实的物质成分(这里指文献中的知识内容)还直接作用于主体本身,影响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22]80。正因为文献信息对阅读主体具有重要的改造功能,严把文献信息质量关,保证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始终具有科学性和正能量显得十分重要。
读者不仅是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而且与文献信息一样,是图书馆最核心要素之一。
作为阅读主体,读者阅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与阅读动机直接相关,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求、引起阅读行为、满足阅读愿望的内生动力[23],读者在阅读动机的支持下产生阅读行为。需要是主体生存和发展对环境、对象和自身活动的一种依赖关系,在本质上、总体上是客观的[24]11。因为人是为了把周围世界的一切逐步转化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去从事认识活动的[25]57。人类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集中表现为人的认识能够揭示事物的固有属性、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物在多方面的有用属性,掌握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25]61。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而阅读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有效、最便捷的活动之一。
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构成要素中,保障要素虽然不是核心要素,但是对于提升阅读推广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阅读推广各种管理制度、工作方法、集成管理系统、网络、计算机及存储设备、馆舍、书架、桌椅等,尽管保障要素包含方方面面,但其功能几乎是一致的,即保障阅读。保障要素在提升阅读效率、规范阅读推广流程、降低读者阅读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流行“技术图书馆”之风,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虽然保障要素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图书馆保障要素建设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因馆制宜,不能被技术设备牵着鼻子走,因为再好的技术设备只能替代部分重复性简单劳动,替代不了专业馆员,替代不了读者,更替代不了阅读。
图书馆阅读推广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且,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均服务于读者与文献信息的阅读关系。
阅读关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阅读客体(文献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图书馆最原始、最核心的基本矛盾,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阅读矛盾展开。
一个人从降生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主体要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从而使人的实践不断深入、扩大,使自然不断地被人化,社会不断地被改造,主体自身也得到不断改造。主客体的矛盾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生着、解决着,永无止境[25]75。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就其现实形式而言是不可分割的[22]84。读者与文献信息的阅读矛盾是与生俱来的,文献信息对读者的作用与读者对文献信息的作用是相互的。在阅读实践中,读者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大,思维越来越活跃,思想越来越深刻,读者自身得到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认识和经验,产生了新的知识直至新的文献,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螺旋式上升,直至无穷。阅读主体(读者)本身也会被客体(文献信息)改造,由一个普通读者成长为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同时,主体在反映客体时也在改造客体,这是一个多层次、多重飞跃的过程[22]81。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跟作为阅读客体的文献信息只有通过阅读实践和认识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形成阅读关系。如果说一本书有价值,也只能说这本书对那些阅读过的读者是有价值的,对看不懂它或没有看过的读者而言,就不能说这本书有价值,至少是没有现实价值的。换言之,一个图书馆若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但缺少读者利用,那么其价值也无法实现,只能说是潜在的。图书馆的真正价值是通过读者阅读来体现的,需要将合适的文献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推送给合适的读者并实现阅读。反过来,将更多的潜在读者转变成现实读者参与阅读、提高现实读者的阅读质量和水平,同样体现图书馆价值。阅读推广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文献信息得到开发和利用,让更多的潜在读者学会阅读、参与阅读、喜欢阅读,让更多的现实读者提高阅读水平。
4.2.1 馆员对读者的推广关系
虽然阅读是读者了解外部世界的客观需要,但是,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读者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培养和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认识。图书馆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层次和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读者研究、阅读教育等推广工作,解决读者在阅读观念、认识、能力、方法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挖掘读者
挖掘读者也可称为读者开发,是针对潜在读者实施的推广工作,属于读者学范畴。读者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学要研究,图书馆学也要研究。如读者的需要和爱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对图书期刊的反应、制约读者需要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读者需要的差异和变化、读者结构、读者层次、读者阅读心理等[26],都需要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去研究。读者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主导性作用,但并不是每个读者都具备阅读主体性,因为阅读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独立性、个体性、能动性及占有和改造客体的能力[27]。读者的阅读主体性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随着学识和阅历的增加,主体性越来越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会进一步提升。之所以要研究读者,就是因为不同读者的阅读主体性存在差异,主观意愿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在研究读者的基础上,把握读者层次和阅读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行分类指导。离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读者调查和研究,就难以做到精准施策,更谈不上推广阅读。过去,图书馆在读者研究方面与出版机构相比明显不足,对读者阅读心理、阅读动机、阅读行为等研究相对浮浅,读者研究工作没有得到重视,这或许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浮于表面、难以走深走实的原因之一。把读者工作理解成简单的借借还还是图书馆行业的最大误区。研究读者是挖掘读者、推广读者的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覆盖面广,其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
(2)提升读者
提升读者是图书馆针对现实读者提供专业性阅读指导,帮助其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过程。现实读者虽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历,但阅读质量和水平不尽相同。图书馆针对现实读者开展专业性阅读教育和阅读指导,一方面,要帮助读者解决主观上的阅读认识问题,从被迫阅读、不愿意阅读到想阅读并愿意阅读,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包括识别、理解、检索、利用文献信息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及时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阅读教育并不是馆员作为推广主体的个人需要,而是社会赋予馆员的基本职责,是图书馆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读者接受阅读教育是客观的、现实的、必要的,这是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阅读教育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阅读教育,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将大打折扣。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阶段,文献信息服务很大程度上将被技术设备取代,馆员的工作重心必将转向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教育上来。此外,图书馆阅读教育不能局限在馆内和到馆读者身上,有读者群体的地方就应该有阅读指导和教育,都应该看到图书馆员的身影。一直以来,图书馆阅读教育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通常采取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教育(很多由二级学院专业教师承担)、数据库培训教育等方式进行,这些教育方式的优点是有规模、成体系、易控制,但是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教育效果并不好。图书馆应致力于让所有服务对象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阅读教育,不能因为读者不主动利用图书馆资源就成为图书馆忽略或放弃开展阅读教育的理由。
4.2.2 馆员对文献信息的推广关系
读者阅读能否成功,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广文献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搜集文献信息
文献信息价值的实现在于阅读,而阅读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阅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学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相关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越全面,阅读会越深入,阅读效果就会越好。图书馆既要帮助读者实现阅读,提升读者阅读意愿,也要尽可能地保障读者实现更充分、更全面的阅读。文献信息从生产到读者阅读,中间需要经历出版、发行、搜集、分类等复杂过程。由于文献信息遍布世界各地,读者仅凭个人力量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及时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也并非易事。传统图书馆(这里指计算机网络应用之前的图书馆)尤其注重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读者阅读文献信息主要依赖于本地馆藏。当代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不仅包含实体馆藏,还包括在线的虚拟馆藏。无论读者需要的文献信息是本地资源,还是网络在线资源或馆际资源,馆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在搜集文献信息过程中,馆员需要借助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为读者筛选、过滤、获取文献,最大限度提升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的适配性和契合度,实现推广阅读之目标。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泛滥,文献信息良莠不齐,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获取优质文献信息带来一定阻碍,甚至可能给他们带来身心伤害。为此,图书馆应为读者阅读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严把文献信息质量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有益于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身心健康的文献信息筛选出来、组织起来、揭示出来,便于其检索、获取与阅读。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搜集和选择文献信息应始考虑服务对象的受教育层次、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这是图书馆搜集文献信息需时刻把握的基本准则。同时,图书馆应对用户的需求广度、频度、强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需求的资源,采用不同的购买和开通模式[28]。由此可见,了解读者、研究读者是图书馆推广文献信息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了解文献、研究文献,是推广文献信息的基础性工作。
(2)揭示文献信息
阅读文献的前提是检索和获取文献,离开了检索文献,阅读效率将难以保证。文献标引是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的重要手段,是读者检索服务的桥梁[29]。文献检索的实现有赖于存储过程中对文献的揭示与组织,即对文献的特征进行著录,使其成为一条条文献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系统地排列,使分散无序的文献变成有组织、有系统的文献[30]。揭示文献最能体现图书馆专业化水平,没有文献揭示就没有文献聚集,也就不存在知识关联、知识集合和信息检索。图书分类、文献标引、资源典藏等业务均是揭示文献的重要环节,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必须遵循的业务规范和服务流程,揭示文献的程度要与读者需求相一致。网络条件下的文献标引应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出文献的各种特征,不能让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因为标引不彻底而被埋没,要把凡是具有检索意义的事物属性和主题因素都标引出来,提供多种检索途径,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为用户服务[31]。
(3)开发文献信息
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33]。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是强化图书馆情报职能、充分发挥图书情报专业技术优势、提供决策服务乃至发挥智库作用的基础。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趋于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特别是针对政府、机关、组织等具有决策职能的团体读者而言,简单的文献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需要基于文献信息的市场调研、研究综述、研究报告等,需要基于文献信息开发与知识重组形成的知识体系。当然,开发文献信息既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也需要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开发价值评估,做到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吻合与衔接。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价值的确定,既要从社会需求来确认是否具有开发的必要,还要从社会的供求状况来确定文献资源的开发成果是否有被接纳的可能[34]。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其自身服务层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馆员要保证文献信息的可用性和适用性,不能仅停留在书名或主题的层次上开展文献推广,因为读者需要的可能是一本书、一篇论文、一个章节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等。图书馆应针对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对可用文献信息(包括馆藏文献信息和非馆藏文献信息)进行必要的信息开发和知识重组,让文献信息中的不同知识单元根据读者需要重新组合成特定知识体系,满足特定读者的阅读需求。开发文献信息是馆员开展文献信息推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推出的学科、决策、科研评价、知识产权运营等深层次服务以及数据商推出的机构知识库等均属于文献信息开发类服务,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技术成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利器,并被视为制定新公共政策的战略机遇,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技术,图书馆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更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35]。
图书馆作为专业阅读推广机构,应该坚守自己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原则和底线,不能盲目跟风,应着力研究读者阅读状况、阅读意愿、阅读动机和阅读困难等方面,帮助读者学会阅读、改善阅读、持续阅读;研究文献信息、组织文献信息、开发文献信息,将文献信息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当然,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是必要的,只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前期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否则再多的阅读推广活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问题。同时,图书馆要提高对阅读推广工作的认识,落实全馆全员推广制,每个馆员都是阅读推广人,而且是职业阅读推广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只是不同岗位的馆员承担的推广角色、推广对象和推广任务不同。图书馆还要利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推广方式、方法和制度体系,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在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读者资源建设与馆员队伍自身建设,在推广读者和推广文献信息两个维度上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改善读者阅读需求乏力和馆员推广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服务的主力军,应该全方位做好专业阅读推广工作,坚持以阅读为中心的办馆思想,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读者资源建设和馆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促进文献信息、读者与馆员队伍三个核心要素的协调发展,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36],协同推进图书馆技术、设备、制度等保障要素建设。图书馆还要采取区别化推广策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挖掘读者阅读潜能,提升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营造人人想阅读、人人能阅读、人人会阅读、人人喜欢阅读、人人享受阅读的良好氛围,这是社会赋予图书馆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