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探析

2022-02-17 18:30宋建玮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图书馆

宋建玮(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1 引言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展示者,因其景观化的建筑外观及多样化的服务功能,逐渐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和场所。201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自此,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研学旅行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展现建筑资源特色、发挥馆藏优势与文化优势的不二之选。2017年5月1日起实施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作出明确定义:“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1]。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实质上是社会教育活动,而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教育是其重要职能之一,这一职能与研学旅行服务的本质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3]。可以说,以上述两部法律为代表的一系列研学旅行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等社会教育服务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目前尚无明确而规范的界定,但从以上法律规定可以总结出,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根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规范,以自身建筑、文献等资源为依托,自主开发并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服务,或为研学旅行提供相关资源与服务。在知识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习贯穿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研学需求日益强烈,研学服务需求群体已从学生延伸至广大社会公众。

2 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现状梳理

近年,公共图书馆在研学旅行服务中凭借其建筑的可观赏性、馆藏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性及发展前景的可预见性等优势[4],不断挖掘服务资源,尝试多种服务模式,在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的同时,也提升了研学旅行的服务质量。

2.1 服务资源充足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环境、资源、服务等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日益重视与大力投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公共图书馆,在建筑资源、馆藏资源、专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凸显,为开展研学旅行服务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①建筑资源特色显著。随着公众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公共图书馆纷纷将开办旅游主题图书馆、打造旅游公共空间、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等作为发展着力点。如,被誉为“滨海之眼”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其颇具文化意蕴的建筑风格成为“网红”,也成为旅行者的“打卡地”[5]。②馆藏资源丰富。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依托其开发的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服务产品能够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研学旅行需求。如,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9年8月举办的“中华传统晒书大会”,联合全国十几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等丰富多彩教育活动,分享古籍知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典籍保护传统[6]。③专家资源充足。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讲座培训等日常服务工作,积累了专业背景广泛兼具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专家队伍。如,金陵图书馆主办的“线下寻访:重走长干里,再温《秦淮志》”活动,邀请艺术文献学博士、文化学者文心为主讲人,带领读者重走长干里,重温《秦淮志》中说不尽的人物、坊市与故事[7]。

2.2 服务模式多样

2.2.1 研学基地服务模式

近年来,部分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建筑空间及资源设立研学实践基地,面向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教学内容且与读者学习或工作紧密相关的实践场所和服务。如,河南省少儿图书馆打造的“童心向党书香传承”学党史研学基地,为少儿读者开启了红色阅读之旅。该基地与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联手,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将图书馆的红色文旅资源作为开展党史学习与教育的生动教材。其研学活动主要分为“党的光辉照我心”“红色少年跟党走”“童心向党读书会”“我在少图学党史”“给党说说心里话”等板块,通过数字体验、阅读分享、游戏闯关、展演互动等形式打造研学服务模式,营造出沉浸式的研学氛围[8]。

2.2.2 体验式服务模式

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着眼于自身馆藏和建筑资源,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以其为基础面向广大读者提供场景体验式游学服务。如“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9]文旅游学活动通过创新阅读推广模式,以图书馆作为游学线路,将阅读、旅行、学习、实践有机结合,加强人、书、馆、城的联系,并通过实地参观图书馆的建筑空间、阅读图书馆藏书、参与图书馆展览等真实感受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与氛围,体会图书馆员贴心的服务,令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在旅行中学习、在旅途中感受美好和幸福。

2.2.3 拓展式服务模式

在开展研学旅行服务中,公共图书馆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结合本馆及其他研学资源,组织公众到其他文化场馆或旅游机构进行集中的研学旅行或户外拓展活动。该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建筑实体资源,还联合了多方社会力量,整合并融入了其他机构的相关研学资源,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科普教育资源等,合力打造拓展式服务项目。如,2018年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国家图书馆为“文旅·融合·创新——首届海淀区研学旅游季系列活动”[10]整合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植物园、中科院植物园等机构的资源,来自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研学旅行相关政策解读、研学旅行设计、师资培训等内容展开分析讨论,为公众设计了“中科院植物园寻宝”“香山奇妙夜”“国图悦读之旅”等一系列活动类、拓展类项目,使读者在游学的过程中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

2.2.4 “阅读+”服务模式

在开展研学旅行服务时,部分公共图书馆将阅读与旅行相结合,让参与者在行走中阅读,感受“诗与远方”的不同境界的交融。该模式中,公共图书馆通过“阅读+”设计组合研学旅行路线,如,与历史文化景点合作,推出“阅读+历史文化”“阅读+人文历史”研学旅行路线等。如,“走读人文绍兴”[11]研学活动巧妙地结合了当地景点与民间历史人文故事,注重活动与历史人文的深度交互,让参与者在具有历史文化及人文特色的景点之中身临其境地阅读,体味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参与者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体验。

2.3 服务成果显著

研学旅行服务对象的不断拓展及公众研学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研学旅行的内容日趋细分,研学旅行项目层出不穷,“跨界融合”趋势凸显。虽然国内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公共图书馆界开展研究旅行服务的热情极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研学旅行服务资源建设方面,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深挖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打造研学旅行资源库。如,天津图书馆基于馆藏资源天津地方志、天津地方民俗等文献开发了“津沽文化”系列专题片[12]。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面,公共图书馆多采取合作开发、自主开发等模式开发研学旅行课程。①合作开发。如,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多家省市级图书馆及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我最喜爱的童书”进校园活动中,各馆不仅共享了藏书资源,还争取到了22家出版社的全程支持,为全国20多万少年儿童送去近6万册免费童书和900多场线上、线下活动,是国内首个完全由孩子做主票选的童书评选活动[13]。②自主开发。公共图书馆依托自身场馆资源、文献资源、活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了贴合公众需求的研学旅行服务课程。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凭借其独具风格的建筑设计吸引了众多读者;天津图书馆开发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片》等[12]。

3 国内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存在的不足

3.1 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2013年起,我国政府部门陆续制定了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性、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如,《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活动[14];《研学旅行服务规范》[1]《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15]提出指导及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规范意见;《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16]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尚缺乏对研学旅行服务的立体化保障机制。在经费保障方面,公共图书馆是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所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方面的自主权有限,在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的过程中难免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在人员保障方面,由于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是馆员针对文献或读者的服务,工作中多凭经验;而研学旅行服务从产品策划设计到实施反馈都需要馆员的深度参与,调研研学旅行服务需求、开发研学旅行服务产品、打造研学旅行服务品牌、营销研学旅行服务产品、实施研学旅行服务等均需要具有艺术设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合力完成,而目前图书馆普遍缺乏具有上述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用人机制上还有待完善。

3.2 服务对象尚需拓展

研学旅行的目的多是“研学”,其教育目标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相契合,因此公共图书馆多是针对有研学需求的学生群体,开展的多是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学服务,服务对象较为单一。然而,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能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上,还要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如,我国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大多数退休人员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为充裕,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庞大的“银发市场”蕴含着大量的研学旅行需求,理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对象之一。可见,从文旅融合角度看,研学旅行市场还应关注老年群体、学龄前儿童群体、特殊群体等。

3.3 营销途径有待创新

在研学旅行服务这一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兴服务模式中,对服务的营销推广是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和提升服务影响力的必要手段。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群体,因此多采用广告实体展示、馆内LED屏滚动展示、学校通知等简单直观的方式开展服务营销与推广。随着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大,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需求凸显,而单一的固化的营销推广方式显然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上述需求,久而久之会影响研学旅行服务的知名度,不利于研学旅行服务的开展,阻碍社会效益的发挥。

3.4 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研学旅行服务评价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侧重描述参与者的感受、服务的效果,较少采用具体量化的指标对研学旅行效果进行测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欠缺。如,对研学旅行服务质量的评价,往往在服务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参与者参与活动的感受、对服务活动的建议等;或者通过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分析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积累经验教训。但这些评价方式系统性不足,针对某一项服务活动,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往往难以指导更广泛的研学旅行服务实践。

3.5 协同合作尚需加强

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文献借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传统业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员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提供这些服务才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加之对文旅融合相关政策背景认识不足,因此尚未形成文旅融合的新理念,更缺少多方协同、合作发展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开展。公共图书馆在研学旅行服务中主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研学旅行目的地,提供展览、阅读、体验等活动;二是组织公众研学旅行,主要发挥联络、协调合作各方的作用。与上述两种角色相对应,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需着力于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但由于受图书馆的技术、人员、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公共图书馆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组织公众参与馆外研学旅行活动,则更需要与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合作,为研学旅行服务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4 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完善策略

4.1 健全保障机制,注重行业引领

(1)公共图书馆应深入了解研学旅行宏观政策,深入系统地领会研学旅行相关发展目标、政策规划等具体内容。同时以公共图书馆的实际需求、经费能力和文化特色为基础,完善现有的研学旅行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制度建设。

(2)建立立体化保障机制。一是申请研学旅行项目资助,在公共图书馆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争取国家及行业基金的支持,为研学旅行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导师、策划、组织实施等研学旅行服务相关专业人员,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实现研学课程化、导师专业化、流程规范化[17]。①“走出去”,即采取自主培养的方式,选派有一定专业基础的馆员参加研学旅行相关培训,为其提供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在职学习机会,或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研学旅行服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水平;②“请进来”,即采取引进人才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研学旅行讲座,也可聘请相关专家担任研学旅行服务导师,向馆员讲授研学课程内涵、传授授课方法等,发挥“外脑”作用。

(3)注重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如,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会、图书馆联盟等团体的指导协调功能,总结推广研学旅行服务模式与经验,引领并推动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发展。作为全国性的图书馆行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图书馆界具有极高的凝聚力,可由其牵头调研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发展现状,制定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围绕服务宗旨、服务条件、服务内容、管理运营等方面[18]对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作出具体规定,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各省市图书馆学会可在其指导下,根据当地图书馆发展特点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服务细则,并参与图书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

4.2 拓展服务对象,优化服务项目

(1)公共图书馆要以未成年人服务为侧重点,逐步拓展服务对象。一方面,未成年人群体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对社会教育的需求最为迫切。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且有益的补充,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应立足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与社会教育服务优势,通过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旅行服务扩大未成年人的视野,充分发挥研学旅行服务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应逐步拓展服务对象,关注不同类型的群体,立足各群体的实际需求及特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公众的研学需求,逐步拓展服务对象。

(2)秉持分众服务理念,多角度对公众进行细分。如,以年龄阶段为依据将公众分为婴幼儿、少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或以职业领域为依据将公众分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不同类型。通过细分,不仅拓展了服务对象,而且利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研学旅行需求,从而契合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服务。

(3)要紧跟服务对象变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公众研学需求和行为信息,以满足不同群体研学需求为目标。同时结合自身资源及服务能力,设计个性化的研学旅行服务产品,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制定研学旅行服务实施路径及评估反馈机制,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研学旅行服务。

(4)立足特色馆藏资源,深度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开发历史特色鲜明、人文价值突出的服务产品,以破解目前研学旅行服务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不高、难以有效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研学旅行需求的现状[18],不断优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4.3 拓展营销途径,创新推广形式

服务营销与推广是公共图书馆吸引公众关注、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研学旅行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有效的营销推广不可或缺。公共图书馆需通过营销吸引用户,向用户推送符合其需求的研学旅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①新媒体营销与推广。近年来,新媒体凭借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备受大众青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公共图书馆可基于新媒体营销开展服务的实践,了解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点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加强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如,依托微信、微博、App应用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研学旅行服务相关信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公众研学旅行服务需求,策划设计并灵活调整研学旅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使研学旅行服务不断向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②会展营销与推广。该营销与推广方式在公共图书馆界已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可将其移植到研学旅行服务营销中,并根据研学旅行服务特点进行调整与优化,通过举办研讨会、展览会以及制作发布网络公开课、举办文化演出活动等形式对研学旅行服务进行多渠道宣传,进一步提高服务的知名度。③“图书馆+”营销与推广。近年来,越来越多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建筑呈现出集群化的特点,其中很多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文化地标,人气颇高。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利用上述建筑集群汇聚人气的特点,突破图书馆单一的宣传,联合各类文化场馆及旅游机构扩大研学旅行服务影响面。另一方面,编写制作研学旅行服务宣传手册,拓展营销宣传阵地;也可走进社区、景点、机场、车站等地开展服务宣传与推广,积极融入旅游产业链,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此外,还可以与学校建立联系,由学校辅助推广针对学生群体的与课程相关的研学旅行服务项目,馆校合力,提高宣传推广效率和针对性。

4.4 构建评价机制,提升服务效益

服务内容的创新和服务设施的升级是研学旅行服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服务评价能够为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设施升级提供依据。考量研学旅行服务质量和效益需要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系统化的量化评价。公共图书馆要针对研学旅行服务全流程中的各项内容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如研学旅行需求调研的全面性、深入性,研学旅行方案的安全性、教育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研学旅行服务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研学旅行受众的广泛性、积极性、满意度等。并根据各指标在研学旅行服务中的重要程度为其赋予适当权重,立足于服务组织者、参与者等不同主体对服务进行系统化的量化考核与评价,结合普遍采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全方位保障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持续发展。

4.5 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协同共享

协同创新是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而实现深度合作[19]。研学旅行服务涉及文化、旅游、教育、科研等多个产业,是多产业融合的新业态,需要服务主体之间打破界限,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按照适宜的方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实现研学旅行服务目标[18]。公共图书馆要秉持协作创新的理念与不同类型的服务主体开展协同合作,不仅着力对研学资源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深入开发和共享,而且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协同共享。

(1)馆内各部门协同共享。研学旅行服务包括需求调研与分析、服务产品策划与设计、服务组织与实施、服务评估与反馈等具体且复杂的内容,仅凭单一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各部门的协同合作,视服务规模选拔抽调若干馆员组建研学旅行服务项目组,集思广益,各司其职,保证项目高效运转。如,由一线部门负责项目前期需求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技术部门负责采集、整理与分析读者需求和行为数据,读者服务部门负责项目策划和实施,后勤部门负责基础设施设备保障等。

(2)馆际协同共享。近年,研学旅行服务大多突破区域的界线,串联各地具有“网红”特质的图书馆,打造图书馆游学线路,这就需要突破一馆独办的局限,联合游学线路上的各个“节点”。如,可借助全国公共图书馆已有的联盟合作体系,加强各馆在研学旅行服务领域的整合创新,发挥各馆的资源、人员、技术等优势,协同完成服务项目,既利于提高服务品质,又利于提升各馆的影响力,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研学旅行“打卡地”。

(3)跨界协同共享。首先,公共图书馆要积极与中小学校合作,共同制定研学主题、开发研学课程、推广实施研学旅行服务,可借助学校的渠道调研学生研学旅行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研学课程设计开发方面的优势,将研学旅行服务设计、主题内容挖掘、服务推广实施等融入学校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互补。其次,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公共图书馆可以将合作领域拓展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馆、古籍馆等更多的文化场所,在自身文献资源服务基础上,与上述文化机构合作开发文物展、美术作品展、非遗展、古籍文献展、文化活动展等服务项目。也可开发绘画、古籍修复、非遗制作等体验类研学服务项目及研学课程,丰富服务内容,吸引更多公众参与。还可以与旅游机构协同合作,借助它在旅行项目策划、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开展研学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旅游机构选择上应严格对其资质条件、服务经验、诚信状况、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17],确保研学旅行服务项目顺利高效地开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图书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图书馆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