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诒徵、陈庆年的学术师承关系

2022-02-17 09:10尤志心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柳氏

尤志心

(镇江市教育信息化中心 技术一科;江苏 镇江 212001)

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号劬堂,镇江丹徒人,近代爱国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陈庆年(1863—1929年),字善馀,号石城乡人,晚号横山,镇江人,清末民初著名爱国史学家、教育改革家、国家图书馆事业创建者。柳氏与陈氏二家关系水乳交融。笔者以柳诒徵与陈庆年的学术师承关系为研究中心,探究柳陈二家结交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对史学、教育、国家图书馆事业作出的贡献。

1 姻亲关系

陈氏先世在宋室南渡后,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迁至镇江丹徒(今镇江丹徒区),始祖肇昌,在西石城村隐居力田。17世锺豪(字景周,1765—1847年)在清道光初叶进城经商,后迁至镇江城外缸瓦厂。18世良玉(字英俊,号殿抡1791—1854年),经商致富,1839年在缸瓦厂修建了一座有五大门的大楼,被称为镇江的大宅门。陈殿抡(陈庆年的祖父)认为“上世以来,家世为农,无以学业发名者”,乃“创立文昌会,礼聘名师,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若不及。每愿通才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甚至“折节造请,申之以婚姻,思子孙于四民之上”[1]4,于是礼聘柳氏名师,乃至结成姻亲。

陈殿抡的次子(即陈庆年的父亲)名为懋恒(1836—1916年),字子贞,号月如居士,太学生,因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未能参加科举,终生为童生,后为塾师,婚配柳氏(1837—1907年)。柳氏为举人柳渤之孙女,柳谷之次女,18岁嫁子贞[2]23。柳氏是柳诒徵的堂姐,他俩同为柳氏十二世,故柳诒徵年龄虽小于陈庆年,但他却是陈庆年的堂舅。

柳陈二家的姻亲关系一直保持到柳氏十四世。陈庆年笫三子裕武(字汉藩,1898—1968年)婚配柳肇珏(1900—1969年,柳立凡第三个女儿,也是柳诒徵的侄孙女)。在当时的社会,两个家族建立姻亲关系,就会成为共荣辱、同进退、相扶持的利益族群。

2 师生关系

柳陈二家不仅是姻亲关系,而且是师生关系。

陈庆年在其父去世后撰写了《先府君哀启》,记录父亲陈懋桓的一生。文中写道:“先严十五,外大父柳柏成公招往读书,命其子次乾母舅为之师。”[2]6柏成是柳谷(1799—1865年)的字。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柳谷曾命儿子次乾当子贞的老师。次乾是柳谷的笫二个儿子堃元的字,他是子贞的内兄,长子贞12岁。柳立凡的父亲柳旭(1822—1887年),字宾嵎,精医术与书法,是陈庆年的大母舅。五母舅泰元,字幼安。

陈庆年是子贞的次子,幼年在父亲的私塾读书,1872年师从柳泉(字逢源,1834—1885年),1873年师从五母舅柳幼安、二母舅柳次乾[3]31。柳泉是柳诒徽的父亲,因而柳诒徵与陈庆年应为师兄弟关系。陈庆年25岁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结交了四方知名人士,加上院长黄以周对他特别赏识,其学问突飞猛进。

柳诒徵小陈庆年17岁,自幼跟从母亲读四书五经等。陈庆年是柳诒徵父亲的得意门生,故柳诒徵母嘱柳诒徵从陈庆年学(并未拜师)。《柳诒徵自述》曾言:“陈善馀(庆年)听见我很好学,时常找我去谈论。我就从他得到许多讲学问的门径。陈氏的朋友赵申甫先生(勋禾)也赏识我,常和我谈镇江的掌故,以及清朝许多学者的故事。我在廿岁前后,最得此二先生之力。”[4]8柳上书陈时,常尊称“善馀仁兄大人师席”,落款为“弟诒顿首”。陈庆年的次子陈健侯(裕业),生于南京(原作建侯,其在当中医时,改作健侯),1907年(12岁)毕业于南京益思学校,1911年(16岁)毕业于江南高等学堂化学系。南京益思学校为柳诒徵创办,柳诒徵又是南京高等学堂的教席,故陈健侯是柳诒徵的学生无疑。陈健侯后成为名医,这与其坚实的古文基础有关。陈健侯后常给柳氏家族人员看病。

总而言之,陈庆年父亲子贞、陈庆年本人、陈庆年的儿子陈健侯三代的老师均为柳氏家庭之人。陈庆年成名后又成了柳诒徵实际上的老师(准确地说应是“导师”)。柳陈二家确实互为师生关系。

3 同志关系

柳陈二家不仅是姻亲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是同志关系。

柳诒徵曾说:“到了廿三岁,陈善馀介绍我到南京编译书局,受业于江阴缪艺风先生门下,我就由此常在外乡,在镇江的时候很少。几十年间见到清季及民国许多硕学名人。自己虽然根柢浅薄,也随时跟着若干人前进。陈善馀最深于史学,劝我不要专攻词章,因此我也就不大很做诗和骈文。陈的志愿是讲学不做官,我也就只愿讲学不做官。”[4]8

关于陈庆年推荐柳诒徵的经过,镇江民间传闻:缪艺风有次赴镇江,陈庆年请缪艺风吃早茶,特带柳诒徵前往。柳诒徵家境困难,赴宴无长衫,陈庆年取出父亲遗物旧长衫一件予其。柳诒徵与缪艺风交谈,缪艺风非常赞赏柳诒徵的才学,后同意陈庆年将柳诒徵带往南京,协办江楚编译局,柳诒徵有了大展鸿图的平台。

《柳诒徵自述》对这件事有所回忆,具体内容与传闻稍有不同。概述如下:陈庆年多次建议柳诒徵要走出“里居”,到外面去工作(“谋馆于外”)。有一次陈庆年向他索要诗文,柳诒徵“录文五十余篇授之”。柳诒徵不知陈庆年要把它交给哪位“海內通人”。秋初,有个学生家长邀请柳诒徵至城外天主街迎春园茶话。刚坐定,陈庆年及茅子贞世丈陪一叟至。陈庆年招呼柳诒徵同坐,告诉柳诒徵“此江阴缪小山(缪荃孙)先生也”。陈庆年又对缪艺风说:“此即柳某,前呈文稿,即某作也。”缪荃孙操江阴口音与陈庆年、茅子贞两人纵谈。具体谈话内容柳诒徵并不明晰。茶毕而散。陈庆年告诉柳诒徵:“吾为若谋馆有望矣。缪先生赏若文,且谓若年甚轻,而衣服朴拙,非今之狷薄少年比,若姑俟之。”到九九重阳节,缪先生创编译局,担任总纂,令陈与柳为分纂[4]41-42。这就是陈庆年推荐柳诒徵到编译局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陈庆年为柳诒徵的前程确实鼎力相助,而这种相助在柳诒徵人生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

陈庆年对柳诒徽的影响很大,两人在诸多方面颇为相似。

首先,两人成才道路相同,都出身贫困,经苦学而成才。陈庆年的祖父虽为富商,但在太平天国时期已破产,在缸瓦厂的“大宅门”被太平军烧光,祖父吐血而死。他的父亲子贞受太平天国影响未能参加科举,终生只是童生,以塾师为业,家贫如洗。《陈氏家谱》称:“自幼家贫清苦,发愤读书,期力成曾王父(殿抡公)之遗志。”陈庆年家贫,到春节无法制新衣,其母只好找来一件破旧轿衣,勉强缝缀而成。陈庆年7岁入塾,随父读书。10岁拜柳诒徵父亲柳泉为师,柳泉英年早逝后,陈庆年又从二母舅与五母舅读书。12岁外出就师于高公书院。16岁颇好研究小学,每晚灯下捧书诵读,自号困学主人。21岁补县学生,买不起书,只能在书坊中迅读之,回寓苦忆而疾录于纸,其劬学如是。后入南菁书院读书四载终于成才。

柳诒徵1880年生,6岁时父亲逝世。父亲本即为穷秀才,死后母亲鲍氏带着两个孩子靠亲戚和慈善机关的补助生活。自7岁至16岁,柳诒徵按照其母亲的要求,读四书五经不辍,逐日念生书、背熟书。自天明起即背书,书背不完,不能吃早粥。如此劬学(晚号劬堂),以致于15岁大病一场。病愈后,母怕其夭亡,减轻了其课程。但柳诒徵自己仍苦学不断,闻见谁家有书,就去借书抄书。柳诒徵17岁时考取县学生员,教授学生,每年有40银元,书院还有膏火(伙食费)。由于得到陈庆年和赵申甫(陈庆年好友)的指导,柳诒徵的学问突飞猛进。23岁时,柳诒徵至南京编译局工作,受业于江阴缪艺风门下,终于成才。

在两人成才道路上,母亲都起到关键作用。陈庆年母柳氏力排众议,坚持从乡下搬到城市,使子得读书于高公馆,让孩子在城中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柳诒徵的母亲鲍氏是柳诒徵真正的开蒙老师。

其次,两人治学道路、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相似。两人的治学道路都是先经学、后史学。陈庆年早年从读经到研究经学中的“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古学),22岁撰写了《尔雅汉注辑述》《古香研经室笔记》《知亡录》等。《横山乡人类稿》笫1卷内容是“经说”,说明他对经学有深入的研究。26岁考上戊子科优贡生后,陈庆年不再劳思功名,悉心于治学讲学,一度经、史并重。35岁(1897年)时受张文襄(张之洞)之聘,到江楚专授史学,从此走上专治史学的道路。陈庆年著作千余卷,代表作有《兵法史略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柳诒徵早年在母亲督促下苦背经书,17岁考上秀才。“陈善馀最深于史学,劝我不要专攻词章,因此我也不大很做诗和骈文”[4]8。23岁时,柳诒徵进入南京编译书局工作,负责编历史教科书,从此专治史学,一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有《历代史略》《中国教育史》《国史要义》等。

陈庆年非常重视地方史,称“治史则以致详于乡土文献为兢兢”[5]3,认为“爱国之理,必先由于知国;知国之源,必先于知乡”[6]33。他参校刊刻两种《镇江志》,还编写了《西石城风俗志》《西石乡人丛记》等地方史。柳诒徵则撰修《里乘》《江苏书院志》等。

陈庆年重视史实,认为“文章与史实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失于文而毋失于史实”[7]170。柳诒徵在一生治史中也贯穿了这一方法,他认为“要当以史为本,不可专信文字”[8]99。

中国史籍卷帙浩繁,治史者往往自幼童而白首方能言。为解决这一治史之弊,陈庆年在《上张广雅尚书》信中提出救弊之法只有“刊繁文以守约,扫群碎以治要”,即用节史的方法来解决。他因此提出节史八法[6]22-29(1)即省约本纪法、节取列传法、会通纪传法、酌存体裁法、分别篇题法、详节事语法、发明去取法、采录注语法。。这八法对柳诒徵治史影响颇大。柳诒徵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原为当时两江总督端方约陈庆年编写,陈庆年因事务繁忙,请柳诒徽“代笔”。柳诒徵在编写此书时,充分运用陈庆年的节史新法,特别是“发明去取法”与“详节事语法”。柳诒徵在阐明其撰写《中国文化史》原因时称:“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吾书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唯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9]13柳诒徵从3543卷正史中,从浩繁的经史子集中,筛选出“通今致用”的文化信息,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化史》。

柳诒徵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了“命世奇作”《国史要义》,对中国传统意义的史学根本思想作了阐述。《国史要义》凡十论,即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这十论全面论述了柳诒徵治史思想和治史方法,将陈庆年碎片化的治史思想和治史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最后,两人尊儒思想不变,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人从小笃信儒家文化,其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陈庆年认为“通今致用,史学之急”[6]28,强调治史是为了教育学生爱国。陈庆年的爱国思想不是只停留在口头方面,而是积极落实在行动方面。他生长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认为强兵为要,遂编写了《兵法史略学》。陈庆年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民智之优劣,文明之大小与出版之多少成比例,出版之多少与聚书之丰俭为比例”[3]27,故努力开创图书馆事业,在湖南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图书馆即长沙图书馆,在江苏佐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陈庆年曾先日本人一步,收购了杭州丁氏藏书数十万卷,使我国宝贵藏书未落入日本人之手。曾为南洋大臣端方提供历史资料,为东沙群岛的回归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陈庆年一生“只讲学不做官”“尝选授江浦县教谕、征辟经济特科,皆辞不受。癸卯鄂抚端忠敏奏保内阁中书衔”(2)见唐文治撰、柳诒徵书并篆额《陈君善馀墓志铭》。。他专心于撰写史学,其史学著作,特别是《兵法史略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爱国热情。

柳诒徵在治史方面继承了陈庆年的思想和事业。柳诒徵在《自述》中称“陈的志愿是讲学不做官,我也就只愿讲学不做官”。1927年夏季,柳诒徵任国学图书馆(前身即为江南图书馆)馆长,历时达10年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柳诒徵刊印了《经略复国要编》《辽事纪闻》等复国抗击外寇的书籍,激励民众的抗日勇气和爱国热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撰写《明耻教战》一文,积极宣传抗日。柳诒徵为保存珍贵图书,殚精竭虑,充分表现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柳诒徵回南京复任国学图书馆馆长,又为恢复图书馆藏书而尽职尽力。

教育是强国的基础。陈庆年、柳诒徵二人为兴办教育作出了出色贡献。1) 自编教材方面。陈庆年编写了《兵法史略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教材。柳诒徵编写了《历代史略》《国史要义》等教材。2) 讲学方面。两人一生都以讲学为主要职业。陈庆年先后在江苏、湖南、湖北讲学40年。柳诒徵在南京、重庆、北京等地讲学数十年。3) 办学方面。陈庆年曾担任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校长),湖南高等学堂的前身是岳麓书院、两湖书院,解放后改为湖南师范大学。陈庆年在担任校长期间,扩建校舍,科学管理,对课程和教材均作了改革。顾明远任总主编编撰的《中国教育大系》将陈庆年列为历代教育名人。柳诒徵创办了南京益思小学、江南中等商业学堂,亲自教授国文、历史。1911年11月,镇江光复后,担任镇江府中学堂监督(校长),力主改革。办学就是为强国培养人才,陈庆年培养的杰出人才有黄兴、宋教仁等;柳诒徵培养的杰出人才有张其昀、范希曾、茅以升等。

综上所述,柳陈二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从陈庆年祖父开始与柳氏结缘。从某种意义而言,陈庆年是陈氏三代人和柳氏三代人共同培养的人才。他成才后,又帮助柳氏,不仅为柳氏后人写了3篇传记,而且培养和扶持了柳诒徵,使其成才成名。柳诒徵继承并发扬了陈庆年的思想和事业。两人成为镇江近代史学家双璧。社会各届对两人的评价颇高。对陈庆年的评价主要有:“为近时江左史家笫一”(尚书张冶秋语),“江东大师”“冠民国儒林之军”(吴稚晖语),“学识优长,士林推服”(黄兴语)。对柳诒徵的评价主要有:“博雅宏通笫一人”(吴宓语),“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以综合贯通之法治国学,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梁启超语)。“中西学术始构通,文笔东南笫一峰”(弟子王季思诗)。杨积庆在《江苏文艺志·镇江卷》引言中称“现代学术宗师,首推陈庆年,继之而起者则有柳诒徵、鲍鼎、陈直”[10]8。

柳陈二氏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柳诒徵必定要研究陈庆年。江苏省历史学会柳诒徵研究分会秘书长高文权拟出版《柳诒徵年谱》《陈庆年年谱》《陈庆年日记书信集》等,高文权还建议将“柳诒徵研究会”改为“柳诒徵陈庆年研究会”。笔者赞同这一建议,希望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柳氏
章台柳
晋城柳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及传承途径分析
以性格组合论观《狮吼记》之柳氏
母亲留下的退路
为何是《归燕》?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
近二十年来河东柳氏家族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