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

2022-02-17 02:28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参政党政党建构

张 星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 2000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1]。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般而言,概念是构筑知识体系的基石,概念的解构与建构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工程。“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是反映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具有标识性和创新性的概念。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有利于推动“点”上的概念创新突破走向“面”上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创新突破,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任务呼唤概念的创新突破

知识体系是对人类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科学表达,不仅为人类解释客观世界提供工具,也为人类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指引。回顾现代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现代知识体系建构为西方国家所绝对主导”[3],但中国作为一个数千年文明没有断流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独一无二、没有“参照系”的。域外的知识工具不能够完整、有效地解释中国的实际,更无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形成有效指引。伴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对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需求愈发迫切。

(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4]这一重要论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来理解即是:就实践层面而言,中国的变革和成就,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做到,所以是奇迹;就理论层面而言,现有的理论,特别是西方理论难以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成就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是奇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中国的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面。当前中国之所以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够解释中国实践的知识体系的短缺,其“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改革开放乃至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在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解释中国问题”[5]6。 “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局限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创造出具有主体性和独创性的理论。”[6]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中国自身为主体、为本位、为中心[7],中国学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中国实际的深入观察,形成能够解释中国的概念和理论[5]9。因此,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对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给予解释和指引,是十分迫切的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实践、体现中国经验,提炼出标识性的新概念,不断推进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形成可书写、可传承、可信赖、可实践、可分析的知识工具,最终形成一套自主的、本土化的、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国经验的知识体系。

(二)概念的创新突破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工程

概念是构筑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往往源于概念上的突破和创新;理论上的缺陷与混乱也往往源于概念上的不足与混乱。概念的创新开辟了看问题的新维度,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创新至少是与有创意的理论解释一样的重要[8]。 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通过商品、资本、劳动、剩余价值等概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理论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矛盾论》也正是由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等概念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因此,概念的创新突破是建立新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行学术创新,当从概念入手,包括解构与建构,双管齐下。”[9]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能够分析、解释中国经验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体系。

二、“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

“参政党”“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基于对政党政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认识而提出的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体现了对西方相关概念和话语的反思与重塑。

(一)“参政党”概念突破了西方非执政即在野的政党概念定式

西方学界一个广被接受的关于政党的定义是“一个政党是其成员打算一致行动以便在竞选斗争中取得政权的团体”[10]。简而言之,政党是“竞争性选举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赢得选举’意即‘赢得政府权力’,所以西方政党必当首先谋求政权之独占,次之谋求政权之联合,再次谋求优势反对地位以备战后续选举,其政治语境中只有‘执政党’与‘在野党’之分,而无‘执政党’与‘参政党’之辩”[11]。在中国大陆地区,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参政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参政党不以竞争执政权为目的,却能够通过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的相关制度安排,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职能履行,实质性地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参政党相互之间不是相互竞争、相互猜忌乃至敌对的关系,而是亲密合作的关系。“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也不是联合执政的执政党,实现了对西方非执政即在野的政党概念定式的超越。参政党的政治定位,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反映了新型的政党关系、新型的政党政治运行模式、新型的民主实现形式,体现了基于中国实践和经验对政党概念及政党政治的新认知。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内容之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个复合词,由“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词汇组成。一般认为,英语词汇“治理” (Governance)源于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掌舵”一词,意思是控制、操纵。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运用“治理”一词来强调政府放权和向社会授权,实现多主体、多中心的治理,并且主张社会自治以及包括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平等共治。西方政治话语中,治理某种意义上被置于国家的对立面,倡导的是“任何社会系统都应承担而政府却没有管起来的那些职能”[12],有着 “社会中心论”色彩[13]。而事实上治理和国家始终是难以分离的,一个有效的国家治理理论,必须关注真实世界国家治理的主体构成、内在结构及具体过程,也即必然以国家等组织为中心[14]。有西方学者在反思“治理”时也指出,治理倾向于低估国家的基本作用,忽视政治核心而重要的意义[15]。

中国的“国家治理”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国家、政府、政党等组织仍处于治理的中心位置。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等等。从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治理”概念的运用来看,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与西方带有社会中心论色彩的治理理论有着鲜明的不同。事实上,中国的“国家治理”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经验,也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现实。“当代政治研究表明,政党是现代政治中最重要的主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由政党主导进行国家治理。”基于世界和中国的经验事实,研究国家治理必须引入政党中心主义视角。“政党中心主义坚持认为,政党不仅具有代表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治理功能,可以实现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主导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以政党为中轴而构建,整个国家治理过程由政党主导而展开。”[17]

“现代化”曾一度被简约为“西方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依赖。在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8]。此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和追求延续下来。到了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9]。因此,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20],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的维度[21],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

三、“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结合能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实践层面,参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体现了中国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在理论层面,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参政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个系统工程,参政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治理主体,助力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国家治理现代化强调公共事务公共治理,也即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政府、政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善治”状态。因此,参政党依托新型政党制度提供的制度化参与机制,实现公共治理主体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协同,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把脉治理客体,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治理主体掌握和了解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科学地进行研判并形成科学认识。参政党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参政党围绕社会决策、社会问题等治理客体等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严密论证,对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治理过程,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水平。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涉及决策、执行、监督、问责等全过程。参政党也通过制度化的参政议政、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的广泛协商、贯穿全过程的民主监督等助力国家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等的提升。四是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国家治理实效。参政党积极参与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实践,如“民主听证会”“党群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基层协商型民主治理方式,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参政党能够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共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建设大局,以社会整合营造国家治理的稳定环境,对于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参政党以提供社会服务助力国家治理效能升级,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形式不断丰富发展。如,专项民主监督等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形式的拓展和创新,不仅丰富了国家治理手段和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二)“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也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希望各民主党派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22]在今年年初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参政党建设经验,把握参政党建设规律。”[23]因此,立足中国实践,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阐释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仅将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参政党自身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而且将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果十分丰富,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视角、政府视角、社会视角。近些年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执政党视角也逐渐受重视,一些学者提出要以“政党为中心”来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国家治理,但以参政党为视角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专著仅有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主持编著的《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本[24]。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为例,截至2022年9月26日,以“国家治理”与“社会”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50380篇相关文献,以“国家治理”与“政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28703篇相关文献,以“国家治理”与“共产党”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5571篇相关文献,以“国家治理”与“参政党”为主题进行检索仅得到320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虽然参政党深度参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体现了中国政治的特色与优势,但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并不丰富。

“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基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而产生的富有标识性、创新性的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道路、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性,破除西方在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概念、理论范式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这就需要基于中国实践,在概念的解构和建构上下功夫,运用新的概念等知识工具体现中国实践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性,并积极推动“点”上的概念创新走向“面”上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创新。在学界同仁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在总结、解释中国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增量,填补知识空白,必将有利于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创新,“织成”更加开阔恢宏、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参政党政党建构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