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育钱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缺口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显然,外商直接投资在扩充国内资本,创造就业机会、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显著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对政府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暂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类观点肯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的创新能力。Caves通过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制造业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会随着行业外资比重的增加而增加。王红领等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和企业自主研发的测度指标实证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唐宜红等指出通过行业间的前后关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对国内企业产生显著的创新溢出效应,而这种作用源于外资、企业特性和区域制度交织后的结果。
第二类观点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Romer研究指出外商投资的流入会促使东道国的劳动力进行部门间的转移,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从研发部门向最终产品部门的流入会导致研发部门因为人员缺失抑制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Young以新加坡为研究对象,发现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国内劳动力从研发部门向最终产品部门转移进而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进一步支持了Romer的研究结果。马天毅等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没有能够对中国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
第三类观点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以一定前提条件作为基础。牛泽东和张倩肖通过检测分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发现企业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只有在达到一定门槛时才能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发挥正向作用。同样,何兴强等在利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之后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也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指标的提升而发挥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对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指标选取和模型选用上存在差异,得到的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结论也不同。文章将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分析当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具体关系,利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新常态下影响中国创新能力的因素,以期为新时期下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1.示范模仿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初期,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东道国企业从简单的模仿与照搬方式开始,借鉴外国经验以获取技术含量较低的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后,东道国企业会利用“干中学”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高效率的管理经验等知识,给本土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东道国企业可以避免原本跨国公司设置的技术壁垒,通过购买国外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了解其核心生产技术与原理,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本国企业生产实际条件结合,生产出性价比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非同质产品。
2.前后向关联效应
关联效应是指外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由于在产业链中的前后向关联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本土企业通过前后向建立的联系,进行“搭便车”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等,以推动东道国的创新能力。当进入的外资企业在刚进入东道国市场时,为了能够获得所需的中间产品的同时又能够控制生产成本,会对上游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采用联合开发的方式来分担上游供应商企业的风险,这促进了东道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东道国的下游企业获得了进入的外资企业生产的高质量中间产品和各项优质的售后服务后,他们本身也获取了相应的知识和信息,创新能力因为上游企业的研发外溢得到了提升。
1.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通常体现在当发展中国家利用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时,这些外资企业则会利用技术专利化来对技术进行锁定,控制整个行业市场,这阻碍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将本土企业挤出市场。此外,外资企业在“锁定”技术的同时又会吸收东道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提出高薪报酬吸引本土优秀的科研人员,及时掌握本土的研发动态的同时又能够利用人才集聚导致东道国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两方面处于尴尬境地,并逐渐迫使本土企业退出市场竞争。
2.路径依赖效应
限于本国经济水平,诸多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他们不得不跟随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在二次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这一技术进步路径的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东道国时,会充分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会将其核心技术进行转移,东道国尽管能够进行二次创新,但是其获得的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期已经掌握的前沿技术。内外部压力以及对利润的追求会促使东道国企业放弃自主创新,陷入“技术进步陷阱”,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依赖。
一国创新能力的体现其实就是知识与技术的产生过程,因此本部分借鉴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将自主创新看作企业的生产过程,设定模型如下:
lnInno=α
+β
lnFDI+β
lnK
+β
lnUrban+β
lnTrade+β
lnEdu+β
lnPGDP+ε
其中,下角标i
为横截面,表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t
为时期,表示2000~2017年;α
为随机扰动项;β
为各项的系数;ε
为模型的常数项。被解释变量:创新能力Inno,使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与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重来表示创新能力。发明专利不易被模仿,能够较好地体现创新的竞争力。
解释变量: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各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K
代表自主创新投入,用各省市自治区的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Urban代表城镇化水平,采用各省市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衡量;Trade表示贸易开放度,用各省市的贸易总额占各省市GDP内的比重表示;Edu为教育因素,表示人力资本水平,用各省市自治区每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P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市人均生产总值表示。文章在考察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时选取了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时间为2000~2017年,西藏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存在缺失。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实证回归时对西藏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剔除,最终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为2000~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变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P
值为0.000,因而拒绝原假设,即面板回归选择更为合理的固定效应模型。表2 Hausman检验输出结果
随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加入6个主要因变量后,R
为0.752,这表明模型拟合性较好,解释性较好。表3 面板回归结果
针对回归结果,我们对影响中国创新能力的主要变量进行了原因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为中国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劳动力人员的流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原本倾向于流入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向外商直接投资的部门流动,给中国的自主创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故意封锁核心技术以防止本国通过模仿等行为进行创新,通过对华设置专利维权和内部保护,防止技术外溢。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且逐渐降低对外商投资的依赖性。
从其他解释变量来看,自主创新投入K
每上升1%时,我国创新能力提升0.326%,即随着更多的研发支出费用不断投入至研究的全过程,科研技术和设备支持相对应增加,研发人员的报酬也相应上涨,研发环境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对一国的创新活力产生促进效应,进而带来更多的研发成果。城镇化水平(Urban)每上升1%时,创新能力增加0.172%,可见当一国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时,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建设等也会相应提升,会更有利于国家在市场上吸引人才,培育创新优势。同时城镇化水平的增加在提升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竞争,企业会在竞争中倒逼自身进行调整创新,进而提升一国的创新能力。
贸易开放度Trade每上升1%,创新能力增加0.198%,贸易效应的影响使得中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更为合理,尽管区域间有经济条件上的差距,但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能够为各地区注入创新的动力。
人力资本水平Edu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变化关系。国家对城乡以及区域间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了潜在人才的培育发展,人才也进一步反哺区域、城镇和乡村,带动中国创新的步伐。
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PGDP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发展水平是一个宏观复杂的指标,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复杂程度导致了对创新能力的负向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并不明显。
中国要坚持引进外资,但不能依赖外资,要鼓励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既要引入资金又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政府要采取相关政策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力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活动注入活力。政府还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吸收优势,加快研发速度,进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中国应当加大教育投资鼓励诸多低技能、非熟练劳动力人员参加培训进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与结构。人力资本在城乡间的均衡也有利于FDI充分发挥优势。政府要尽量减少偏向性政策,改善农村学习环境,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推动形成示范效应,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培育潜在创新型人才,打破专利壁垒,为中国企业的长期创新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要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灵活安排资金,通过政策指引对市场主体实行差异化,激励增加创新产出。国有企业和企业要针对自身情况,内化外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政府要引导外资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并且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梯度转移,既要给东部地区预留发展空间,又要带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吸引外资投入较为落后的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