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维苹 王海军
摘 要:数学是理科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品质。小学数学又是学数学的开始阶段,所以打好基础,培养好小学生们课堂中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课堂是老师教授学生的主要场所,所以在课堂上就要早早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状态利用多重策略方式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谈一谈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
任何学习都有一定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更高效更快速地达成目标,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也一样,老师要从开始的引导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品质,一旦培养好数学课堂上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走得更扎实长远。因此教师可通过下列方法方式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品质的现状
(一)数学学习中的灵活变通性
数学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教给他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他们就会做这一类题,这是一种迁移能力。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会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在课堂讲一种方法,提问学生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多提问让学生们自己讲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变式运算在小学教育应用十分广泛,像是四则运算可以通过改变数据的位置,改变运算符合或者改变计算的次数来激发学生们的解题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要讲四则运算这节课了,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场景去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四则运算,在讲之前我们先来帮两个小朋友解决一个问题好不好。阿明和阿红去文具店买同一种铅笔,他俩一共买了12支笔,阿明比阿红多买了4支笔,阿明用了32角钱,阿红用了16角钱,问一支铅笔多少钱。引导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有四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算出来阿明和阿红一共花了多少钱,然后用总钱数除以总的铅笔个数,(32+16)÷12=4。第二種方法:计算出阿明比阿红多花的钱除以多买的笔的个数,(32-16)÷4=4。第三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计算出一个人花的钱除以他买的铅笔的个数,先算阿明的,12-4=8,8÷2=4,4+4=8,32÷8=4。我们先去掉阿明比阿红多买的,再用阿明的钱数除以铅笔个数就算出来了。第四种方法阿红也一样,12-4=8,8÷2=4,16÷4=4,就算出来了。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能力。
(二)学生数学课堂上的主动思考能力强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场景,要学会利用场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他们深深地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小学生都是小孩子,既喜欢说话又好动,模仿别人也是天性,要抓住这一点,多让学生们说出来读出来而不是让他们默念。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主动性,也让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例如,老师今天要讲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开始介绍,同学们大家一定都见过钱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金钱方面的数学知识,我在黑板上写三个数字,大家在数字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且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我看看哪位学生能回答出来,就送他一朵小红花。随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10、100三个数字。这时同学们肯定会思考100这么大,怎么可能与1和10画等号呢,这个时候同学们的求知欲就会大大地高涨起来。老师再去讲这个问题,学生们也会更加认真地去听的。如果有聪明的小孩提前就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话,就让他去讲台上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是对这位学生的一个肯定,另一方面其他学生肯定也会觉得很有激励感,心想我也要认真地把这个知识点学会。结果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肯定踊跃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这样老师高效讲课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他们主动思考问题那将是必然的。结合课本这种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就会养成了。
(三)数学课堂上学生快速思维能力高
顾名思义,快速的思维能力是对一件事分析、概括、抽象、综合、比较等一系列过程的反应速度,是一个人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思考问题严谨性是很重要的,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个体成长初期就要注意培养锻炼。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认真思考问题的模式,寻找出既合理又能简单快速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首先,应该夯实基础,不仅要做到了解知识,更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思路,再加以高效的指导和训练,这样便为形成快速、精准、有效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计算无形中提供了方便。其次,缩短简化口算思维的步骤,提高口算计算的速度。缩短简化就是将计算中一些可省的步骤省略,将复杂的简单化,将人脑中出现的思路快速得出最终答案,省略那些瞬间步骤,小学生刚开始并不具有这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督促,从而形成他们快速的思考能力。例如:今天我们要讲减法和乘法的一些例题。我们可以先拿几个简单的减法题目和乘法题目来练习,可以练几个口算就可以算出来的题再加上稍微复杂一点的题,这样我们就能更好进入复杂题目中。例如要讲的复杂题目是第四、六册的减法、乘法题目。例如,78-56=22可以拆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78-50=28,第二步:28-6=22先减去整十的计算脑中记下答案,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再例如12×4=48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10×4=40,第二步:2×4=8,第三步:40+8=48,这样分步骤拆解下来就简单多了。不仅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理解起来也简单很多。在教学活动中肯定有很多复杂问题需要分步骤简单化问题。小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不要害怕,多步骤简化问题,这样不仅问题解决了,也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考能力。
二、解决策略
(一)增强一题多解训练,强化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灵活且具有很强思维性的学科,同一个数学题目可能会有多种解法,而在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强化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强化他们解题思维的灵活性,能够自主寻求题目的多种思路,进而使解题思维完全开阔,增强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在做题中展开联想力,不拘于一种情况,在常规答案中去寻求更多思路,不断地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主动性。
例如,遇到这类相应题目,小亮和大强从甲、乙两地分别相对出发,3小时后相遇。小亮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大强的速度是每分钟150米,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在常规思路中学生常常采取最简单的方法,也有可能是最麻烦的方法,即先求小亮和大强分别行驶了多少米,再求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这个方法虽然麻烦,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较好理解,那么教师这时可以开阔一下学生思维说:“有同学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出来吗,想想我们这一章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新学的内容解出来这道题目?”第一次的时候教师可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翻看这章所学的内容,再联想一下新学的知识点适不适用这道题目,让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如果这时有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思路,就算思路说错了,也应该鼓励,再陪着他分析是哪里错了,正确的思路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想,最后可能有程度较好的学生举手回答出来说:“可以先求出两人每分钟行驶多少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就能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教师这时可以带领学生鼓掌,而如果有学过更高知识点的学生说到了列方程的方法教师也给予赞赏,但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先打牢基础,这样一步步增强学生思维中的灵活性,让学生学习数学不死板,具有多重思路,慢慢找到最简单便捷的好方法,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止一种,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多种,因此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灵活使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
(二)小组式课堂讨论,逐步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小学数学题目很多时候存在固定答案,有时又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保证基础知识牢固的情况下,带着批判的心态去看题目,因此教师可以多在课堂上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疑惑,共同解答,一步步将题目刻画进自己的脑海里,加强数学学习的深刻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使自己学习思维中充满批判色彩。
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内成员分成几个小组,作为小组讨论成员,先说好讨论规则,老师所说的概念知识点中存在一些错误,需要自己找,哪里错应该明确地说出来,同时能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答对的小组可以加分,赢得奖励,而答错的小组或者一个也答不出來的小组则今日的作业题目会相应增加。这样定好相应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预习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教师可以不断穿插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可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正式出题,为了学习的连贯性,教师最好按照学习内容的顺序进行讲解出题。例如在讲解概念时,被除数和除数是个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则可以故意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说反,然后教师再以口算的形式说8÷4=2中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等一系列带有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数学运算题,在这其间,因为学生有老师预先提出的问题需要回答,可能会时时刻刻、仔仔细细听教师所说的每个字,可能很快得出错误或者正确的结论。而对于概念不清晰的学生和学习过程中走神的同学可能不会准确说出判断,这时就需要小组内进行一番讨论。
等教师正式说完,教师说开始讨论,学生小组直接开始讨论,在这过程中学得较好的同学可能会不知不觉帮助学习差的学生,互相补充经验,同时能够从他人的错误中反省检查自己的不足,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强调“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这个概念,逐渐将概念深入脑海,同时因为存在的错误性,学生可能会对教师说的每一点内容都产生批判性,都将带着疑惑与书本对照,一步步验算、比对,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刻性,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批评性思维,以致能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开阔思维空间,寻找更多的思路学习。
(三)课堂适度提点点拨,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课堂上,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常常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程度,也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力加强。另一方面,教师进行提问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点点拨,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或者想不透彻时适当点拨一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可以拓宽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思路,创造想象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思维上的敏捷性。
例如,在我们所学的“行程问题”这类题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立一个疑问,讲解:两城市相距200千米,小明和小红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行10千米,而小红每小时行15千米,小红在途中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半小时,然后继续前行,最后与小明相遇。求从出发到相遇经过几小时?这道题目与以往简单的行程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小红耽误半小时,而小明这半小时一直在行进,所以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告诉学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画图将题目中所有的要素都列出来,这样才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解出这道题需要往哪个方向想。而学生听了教师的话,会在本子上画出相距的最远距离,画出小人,他们的速度和耽误的时间,然后教师继续说:“我们不管中间谁停留,一方走一方不走的路程是算在全部的路程里,还是不算哪?”“对,应该将耽误的行程也加进来,用(15÷2)再加上200就是他们全部的路程,而路程除以速度等于什么,时间。那我们今天所求的是什么,对,时间。”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列出式子,做出答案。因此我们可知教师在教授题目时,设置相应的情景环境,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做出相适应的点拨,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求知心理和浓厚的解题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在解题中展开联想,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培养。教师通过多种方法,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思维活跃性,而且能提高灵活变通能力,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听课,更重要的是也增强了思维中的批判性,最后教师在教授题目时一步步点拨提示,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具有沉浸式,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参考文献:
[1]陆姚.小学数学益智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21,18(21):197.
[2]赵晓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46.
[3]杨晓华.浅议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2021(26):39.
[4]胡小渝.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549.
[5]黄琳.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4):109110.
[6]刘艳.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小学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路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4):164,172.
作者简介:孟维苹(1978— ),女,汉族,吉林白城人,本科,二级,研究方向:课堂教育教学;王海军(1979— ),男,汉族,湖北麻城人,本科,一级,研究方向:课堂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