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函数,让数形结合思想落地生根
——以函数的教学为例

2022-02-16 05:58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
中学数学 2022年4期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 孙 影

数轴拉开了初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帷幕,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等多个教学活动中都依赖数形结合,尤其在函数中的应用尤为突出,数形结合的函数题可谓中考压轴题的宠儿,因其更灵活,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被出题者所宠爱.笔者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攻克函数这一难关的信心.

1 运用情境,让数形结合思想“发芽”

用语言强调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不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从学生看得到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直观地表达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在优化解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愿意尝试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让数形结合思想慢慢发芽.

问题1:某路公交车往返于A地和B地,两地采用相同的发车时刻表.假如公交车匀速直线行驶,其从A地行驶到B地与从B地行驶到A地的时间均为60分钟,每班间隔10分钟,请问:从A地出发的公交车可以遇到几辆从B地发过来的公交车(包括出发地遇到的公交车)?

问题给出后,学生给出了几种答案.

生1:可以遇到4辆.

生2:可以遇到5辆.

生3:可以遇到6辆.

生4:可以遇到7辆.

师:很好,以前有很多数学家也同你们一样争辩过类似的问题,题目看似简单,却暗藏着巨大的秘密,解题时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

这个题目数学家都不会?大家表示疑惑.

生5:那么后来数学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师:后来,其中一位数学家画了一张简单的图,大家看到图后都恍然大悟.现在请同学们也画一画,感受一下,看看问题是不是变得简单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入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没有直接回答或者让学生解释谁才是正确的,而是告诉学生曾经数学家都被难倒了,学生自然想知道数学家最终是如何攻克难关的,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而引出数形结合思想.当学生知道数学家借助了图形后,自然也想用图形试一试,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很多问题乍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若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求解过程就显得很复杂,如果可以将数通过图形来转化,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题将公交车的运行轨迹及间隔用“形”构造,同时借助运行的时长及间隔用“数”解答,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 运用数学活动,让数形结合思想“生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用活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用活动建立数形结合意识.同时,丰富的数学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更有利于数形结合思想生根.

案例1: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师:请同学们画出一次函数y=3x、y=3x+1、y=3x-1的图象.(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

师:根据所绘制的图形,请大家交流一下,说说你们眼中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有哪些性质.

生1:通过图象可知,图象为直线,同时若k的值相同、b的值不同,可以得到平行的直线.

师:说得很好,我们观察了k的值相同但b的值不同时的图象,接下来你们想探究什么样的一次函数呢?

生(齐):k的值不同但b的值相同的图象.

师:那么大家可以自己列举出几个k的值不同但b的值相同的一次函数,分别绘制出图象,然后根据图象说出你看到的图象的特征.

问题刚一说出,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与上面有何不同.

生2:若k的值不同、b的值相同,几条线相交于一点;同时k的值越大,该直线越接近于y轴.

师:总结得很好,刚刚大家是自己举例画的图象,看看你们的图象是否也和生2说的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了k的值与b的值的不同,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图象,从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激发了探究热情.接下来,学生可以从象限的角度,分析k的值和b的值为正负数时图象的变化,进一步总结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这样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并总结图象的规律,激发了学生对函数图象探究的热情,同时使数形结合思想生根.

3 应用知识间的联系,让数形结合思想“开花”

教学中,不能将知识点孤立出来,而应重视各知识间的联系,例如,我们解二次函数问题时,可能会用到一次函数的性质,我们在解函数时会用到方程的知识,因此,学习中必须重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已有经验或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函数y1=x+2与y2=的图象如图1所示,其交点为点A(1,3)、B(-3,-1).

图1

(1)若使y1>y2,x取何值?

(2)若使y1y2>0,x取何值?

分析:如果直接根据不等式求解,可将y1>y2转化为,y1y2>0转化为,思路简单,然而根据初中阶段已学知识,还不能直接求出x的取值范围,因此需要借助函数的图象.

(1)根据图形,若y1>y2,则y1的图象在y2的图象的上方,则可得x>1或-3<x<0.

(2)若y1y2>0,则y1与y2同号,根据图形可得x>0或x<-2.

在此题的求解过程中,完美地诠释了用“形”可以更直接地表达“数”,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又如,证明方程(x-m)(x+n)=1必有两个实根,且x1>m,x2<m.

若根据常规思路将其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根的判别式的大小判断实根的个数,再求解与m比较大小,这样做显然十分困难,如果结合图形,也许会收获意外惊喜.

解析:设y=(x-m)(x+n)-1.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项系数大于0,因此开口向上.当x=m时,y=-1,则点(m,-1)在x轴的下方.根据分析模拟函数的图象(如图2),设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点A(x1,0)、B(x2,0),A、B两点在点(m,-1)两侧,因此,x2<m<x1,且x1、x2为方程(x-m)(x+n)=1的解.

图2

本题巧妙地将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联,利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构造了图2.图象构造后,借助图象分析证明要素,达到以形助数的目的,将形的直观与数的严谨相融合,让数形结合思想开出绚丽的花.

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形结合思想“结果”

通过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形分析问题,通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数形结合之奇,让数形结合思想结出硕果.

例如,花园中有个圆形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有个喷水柱正在喷水,水流从柱子顶端朝各个方向喷出,形成了一条条形状相同的抛物线,抛物线的图象如图3所示,假设点A为水柱的顶端,点B为最高点,水流在点C落入水池,假设水流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为.

图3

(1)求柱子OA的高度;

(2)求水流喷出的最大高度;

(3)若保证水流不喷到水池外,则圆形喷水池的最小半径为多少?

解析:在解第(1)问时,根据函数的图象可以清晰地了解,OA的高度即当x=0时的纵坐标,即得出点A的坐标为),OA的高度为1.25米.第(2)问即求函数的顶点的坐标,将函数转化为顶点式,得,由此可得水流最高可喷2.25米.第(3)问求解水池的半径,也就是求解一元二次方程-x2+的根,将形转化为数,求得点C的坐标为(2.5,0),所以水池的半径至少应为2.5米.

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也是难点,通过对图象的分析,将几何图形转化为熟悉的代数问题,成功转化后,求解也变得轻松了.

函数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学生会因其抽象和难懂而产生畏难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不断渗透和强化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体验形与数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多借助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以致用,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