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好问题”,驱动拓展活动课
——从一节九年级活动课的片段说起

2022-02-16 05:58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云亭中学钱嘉蓉
中学数学 2022年4期

☉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云亭中学 钱嘉蓉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随着全等工具的运用,平面几何就可以更方便地展开对很多特殊图形及性质的探究与发现,比如,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研究,九年级圆和相似的研究,等等.可见全等的学习是具有奠基和全局作用的,是一种“好的数学”(陈省身语).最近,在九年级学习圆和相似之后,笔者又安排了一节数学拓展活动课,引导学生运用圆、相似等知识继续研究与全等有关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对全等、圆、相似等平面几何知识的深刻理解.

1 从一节九年级活动课的片段说起

提出问题:在八年级曾研究过命题“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我们也知道这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当时已证明过.现在让我们对这个命题做一些变式,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如图1、图2,在△ABC和△A′B′C′中,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高.如果BC=B′C′,∠BAC=∠B′A′C′,AD=A′D′,那么△ABC与△A′B′C′全等吗?

图1

图2

教学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学生提出证明思路1.

思路1:如图3,画出△ABC的外接圆⊙O,过点A作AA′∥BC,与⊙O交于点A′.连接A′B′(点B′与C重合)、A′C′(点C′与B重合),得到△A′B′C′.接下来进行证明.由AA′∥BC,得∠A′AB=∠ABC.又∠A′AB=∠A′B′C′,则∠A′B′C′=∠ABC.又因为∠B′A′C′=∠BAC,B′C′=BC,所以△A′B′C′△ABC.

图3

思路2:如图4,将△A′B′C′进行图形变换,使边C′B′与BC重合.设A′B′、AB相交于点M,连接A′A.

图4

结合∠BAC=∠B′A′C′,∠AMC=∠A′MC′,得△A′MC′△AMC,得比例式

由比例式①、②可得MC=MC′,则∠A′B′C′=∠ABC.又BC=B′C′,∠BAC=∠B′A′C′,所以△ABC△A′B′C′.

解后回顾:解决问题1的关键是将“分散”着的两个三角形“集中”到一起,然后运用圆的性质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个关键条件.

问题2:如图5、图6,在△ABC和△A′B′C′中,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高(AD<A′D′),且∠BAC=∠B′A′C′,,求证△ABC△A′B′C′.

图5

图6

教学记录:学生经过5分钟左右时间思考之后,仍然没有获得进展,于是我们给出以下方法启发.如图7,在A′D′上截取A′E=AD,过点E作FG∥B′C′.分别交A′B′、A′C′于点F、G.

图7

在作辅助线之后,继续安排学生思考,很快有学生获得思路贯通.

由FG∥B′C′,可得∠A′EG=∠A′D′C′,△A′FG△A′B′C′.结合A′D′⊥B′C′,可得∠A′EG=∠A′D′C′=90°,所以A′E⊥FG,即A′E是△A′FG的高.

在△ABC和△A′FG中,AD、A′E分别是△ABC和△A′FG的高,BC=FG,∠BAC=∠FA′G,AD=A′E,由问题1的证明进展可知△A′FG△ABC,所以△ABC △A′B′C′.

解后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障碍在把“小三角形”集中到“大三角形”中,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将问题2转化为问题1,实现问题解决.

2 关于拓展活动课的一些思考

2.1 拓展活动课需要精心选编学材内容

拓展活动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理解,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实验案例等都可以成为拓展活动课的素材,但是具体备课时,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素材,还可以查阅教师用书或其他数学史料,挑选适合本章内容或一个阶段学习内容的拓展素材,进行恰当选编,成为拓展活动课的学材,这也是“学材再建构”的一种体现.在选编学材时,还可关注一类“数学现实”,即在之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较难数学问题,由于出现了新的数学知识或工具,则可以对这些“较难题”进行攻克,像上面提出的问题1,虽然是一个证明全等三角形的问题,但是成功解决却需要借助圆或相似等知识.这类问题的成功解决,让学生看到新工具、新知识的价值,将其作为作业安排给学生可能是偏难的,但作为拓展活动课的学材,师生共同探究是可行的.

2.2 拓展活动课可以基于问题驱动探究

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设计是很多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问题驱动要将习题变为问题,减少课堂上习题的数量,让问题的品质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聚焦和深入,促进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上面的课例中,我们精选了两个问题,驱动着这节数学拓展活动课的教学进程,学生在这两个有挑战的问题引导下,攻克难题的心理驱动着他们“安静的”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这类活动课的又一教学特点.另外,两个问题之间也具有关联和递进的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2时,问题2可以转化为问题1的已有进展,这是一种“看似并列,实则递进”的问题设计方式,当学生不能顺利转化时,可启发他们思考前一个问题带来的进展或性质,教学启发或教学干预的强弱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把握.

2.3 拓展活动课需要提前预设铺垫问题

拓展活动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全章(或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新知学习结束时进行,所以挑选的学习资源往往比较有挑战性,教师可基于学情的研判进行铺垫式问题的预设.铺垫式问题就像解题台阶一样,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已有进展或解题主要障碍,相机出示铺垫式问题,而不是根据课前预设“全盘托出”.比如,当学生对解题出发点还没有辨明时,可出示帮助他们继续审题、找准起点的铺垫式问题;又如,当学生解题目标不清时,可引导学生从问题待求证的目标“逆过来”思考,假设这个求证目标是成立的,能得到什么呢?还有,当学生不能突破思路中的关键步骤时,可以启发或出示一个之前学生曾练习过的同类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这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对几何经典问题来说,如如何添加某条重要的辅助线),然后学生在这类问题的启示下,再独立贯通思路,这时学生就会有解题成就感,不但能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解题自信.

2.4 拓展活动课也要安排回顾反思环节

课堂小结对一节课来说非常关键,一个好的课堂小结能对本节课所学起到聚意点睛的作用,而那些泛泛而谈应付式的小结(比如,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则可有可无.对拓展活动课来说,在课堂最后,要围绕本课研究内容进行必要的小结与回顾.比如,围绕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请学生谈谈有怎样的认识;再如,围绕解题过程中的较难一步、关键步骤有怎样的认识或经验分享;还有,让学生就同类问题进行梳理,在组内先进行交流、归类,然后大组汇报,等等,这样的小结环节,能促进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所思、所悟,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分享与展示,能达到较好的回顾与反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