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洪旺 巫雅瑛 兰明珠
(清流县总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 三明 365300)
膝骨关节炎临床常见,这种疾病的发生会引发患者出现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医务人员发现不良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中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关节面受损,引发患者出现关节软骨损伤[1]。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医务人员发现膝骨关节炎发病率较高,需要由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价,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明确患者的病情,能够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改善[2]。在目前临床上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多,例如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同时关节腔注射等治疗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用药保守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且通过消炎的方式能够延缓病情进展,但并非是临床上一种能够根治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终末期则会引发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的情况[3],患者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不能进行正常的行走,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配合手术治疗的开展。医务人员一定要知道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的差异状况较为明显,所以需要选择一种合理的诊断方案进行临床治疗配合。明确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而使手术治疗更加准确,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故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应当尽量将可以根治患者病情的手术方案应用于其中,借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430名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在进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时,将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应用于其中的效果。
将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430名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215名。对照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13∶102),年龄区间值为48~75(66.52±7.14)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08∶107),年龄区间值为49~72(67.56±8.26)岁。
纳入标准:患者接受相关临床检验,确诊为膝骨关节炎;患者外部症状表现与诊断结果一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患者认知状况正常,未见精神性疾病或心理疾病;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存在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预计生存期在三个月以内;患者存在血尿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或心肺功能任何一项异常;患者存在具有临床治疗的禁忌症。
本次研究中患者基本资料由统计人员录入计算机数据库后进行对比,确认患者基本资料中年龄与性别等数据可进行后续随访调查与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单纯为患者选择玻璃酸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治疗时,在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25mg/次,1次/周,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在进行注射时注射部位选择患者髌骨上缘外侧或内外侧膝眼,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可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进行注射时,在患者关节周围皮肤进行大范围的碘酒和乙醇消毒,采用16~18号针头10~20mL一次性注射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穿刺。穿测点多选择在患者的髌骨上缘外侧,内向前下方穿刺即可以从髌骨后面进入膝关节腔,在针头进入关节腔内,确认患者膝关节腔内是否有积液,如果有积液应当尽量抽尽,随后保留这一针头,接上玻璃酸钠注射针管,药液完全注入患者膝关节腔内,采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叮嘱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动,使药物能够扩散至患者的整个膝关节腔,叮嘱患者不可过量活动关节,可以步行回家。
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用药,100mg/次,1次/日,5周为一个疗程,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随访。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完全改善,患者的行走以及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疼痛感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有所恢复,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运动。无效:在患者完成本次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功能障碍未见明显改善,患者关节疼痛感与肿胀状况较为明显。
同时在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确认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指标进行记录,评估最终结果。
在治疗完成后,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优,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142(66.05%),低于实验组的205(95.35%)(P<0.05)。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在本次试验完成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而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WOMAC量表评分对比
临床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较高,并且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4],这一疾病的发生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出现患者在发病后临床症状表现与患者的个体特点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但患者的软骨关节会受到影响,出现软化以及弹性消失的病情,患者在发病后膝关节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活动受限和疼痛。部分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常移动[5]。患者受到膝关节疼痛与水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移动,导致患者的机体功能受到损伤[6-7]。除此之外,在患者的病情发生后,患者如果不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膝关节炎症会进一步进展,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残疾。为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并针对患者的病灶加以治疗,进而保障患者的康复治疗。
临床上在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时,通过与患者的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玻璃酸钠注射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促进关节软骨愈合与再生[8],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玻璃酸钠注射液能够对病毒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进行抑制,避免其对关节腔产生入侵,发挥滋养和保护的效果。然而玻璃酸钠注射液如果长时间大量的进行应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骨质结构恢复受到影响。虽然这一治疗方式能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关节受限症状表现,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依旧具有较高的病情复发率,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接受长期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信心下降[9]。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手术治疗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均为有创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导致患者治疗后病情恢复状况受到影响,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额外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膝骨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肾气日虚而导致患者气机运行不畅,患者肝肾不足会引发患者血行迟缓,日久则通于,这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0]。在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11]。
当患者出现膝骨关节炎时,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作用于局部而导致患者的关节出现异常的炎症,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膝骨关节炎,局部出现明显的异常状况,大量的炎性因子会作用于患者的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导致其出现降解而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发展[12]。TNF-α可能会对患者软骨胶原合成产生抑制,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骨母细胞产生破骨因子,引发患者软骨基质发生破坏。除此之外,TNF-α还能够参与到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中,共同构成炎性介质参与到软骨破坏吸收以及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中。IL-6是人体内T淋巴细胞分泌的物质,而这种炎性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关节软骨糖蛋白的合成作用,促进患者软骨基质的降解,对患者的软骨造成破坏,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本次研究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能够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状况,并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近年来药学研究报道中,称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能够有效阻碍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聚集,有助于改善患者本身的局部微循环,并缓解患者的炎症状态。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体内白三烯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细胞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使患者的个体状况得到改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中具有较强药性作用的药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疗效。但具体的药物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膝骨关节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在进行患者在治疗时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用药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说,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