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外宣权威解读 国际人士反响热烈
——“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综述

2022-02-16 08:00新华社研究院
中国记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华社智库二十大

□ 新华社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是2022年全球最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之一。要有效回应国际社会重点关切,掌握核心话语的对外首发权、主导权、解释权,就要抓住第一时间,精心设置议题,通过权威、及时、深度的解读,面向国际社会关键人群,做好大会报告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重点阐释工作。

为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对外宣介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独特作用,第一时间面向国际重点人群、关键人士宣介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新华通讯社于11月2日联合主办“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来自82个国家的近200名国际人士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分为“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议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西班牙埃萨达商学院教授苏傲古等国际知名学者,以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社等单位的17名学者、记者作了发言并同与会者交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新华社社长傅华同志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新华社总编辑吕岩松同志主持论坛开幕式。与会外国驻华使节、智库学者、媒体记者等反响热烈,并在国际舆论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二十大重要理念获得国际人士广泛赞誉认同

与会国外人士普遍认为,中共二十大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动力;中国共产党在过去100年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中共二十大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也期待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苏傲古表示,他重点关注到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他表示,正是习近平主席的这一理念,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为人民谋福利。他将这一道路的关键要素总结为四个方面:造福人民的宗旨、以人为本的导向、全面系统的方法,以及源于自身实践的鲜明特色。

马丁·雅克表示,迄今为止的现代化往往以西方化为模板,但中国的成功实践使国际社会重新思考现代化的本质。什么是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什么是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什么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些问题引人深思。“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新空间。他结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同富裕”概念的理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聚焦更加公平公正的理念,如果中国在此方面能够取得类似于减贫领域那样的成功,走出以公平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国专家安吉表示:“仔细研读二十大报告,会发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都贯穿于国家各项政策当中。”她认为,当前,中国积极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深刻影响着全世界。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部亚洲研究所主任德拉加娜·米特罗维奇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中。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文化及其悠久传统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植根于并反映出人民团结和关心全社会的悠久价值观,这与西方的理念完全不同。

□ 11月2日,“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举行。(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顾问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表示,中国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使中国人摆脱了“屈辱世纪”的枷锁,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许多国家再次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创造的独特治理模式。他表示,相信在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的带领下,在中国共产党富有远见的政策下,拥有无限潜能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目标。

二、权威、及时、深度的对外宣介广受欢迎

参加本次论坛的外国使节、智库学者等表示,在中共二十大结束后不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社就联合主办智库论坛,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进行深入讲解、答疑释惑,让他们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国际社会真正读懂、更好了解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政策理念的最新变化,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更加深入人心。

新加坡驻华使馆政治处一等秘书林子琨对“红厅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对新华社首次以智库研讨形式参与主办活动表示惊喜和赞赏,称活动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让她受益匪浅。她希望新华社未来继续以新闻视角发挥智库作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大政方针的准确理解。

在线上与会的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穆罕默德·阿克坎·苏韦尔会后表示,他认真听完了每位专家的发言,权威专家的解读让他更好地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提法。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他在会上所听到的内容与感受,同智库的同事们分享。德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欧阳丽也表示,研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令她印象深刻,她期待能有更多关于发展模式的交流与互动。

刚刚来华就任的德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葛瑞安表示,在外国人对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中外专家在“红厅论坛”的第一时间解读,可谓“及时雨”,希望能继续就相关议题与中方专家继续探讨。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苏傲古先生表示,专题研讨会设置的三个议题都非常有价值,可以让学界、媒体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华社社长傅华在致辞中提到的“要加强对外话语创新,更加‘亲切’‘地道’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新时代故事”,感到振奋和期待。

中外媒体十分关注“红厅论坛”,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采访播发了以对外英文和网络报道为主的稿件。新华社文字、图片报道的媒体总采用家次超过200家,获得良好国际传播效果。新华社“网红”记者徐泽宇现场发布的海外社交媒体消息单条浏览量超过80万次,单条最高获点赞2300余次。海外社交媒体网友就“红厅论坛”的互动量超过3万次。境外媒体也积极报道这项活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播发翔实报道,法新社、德国《青年世界报》、波兰《论坛报》《布拉格时报》、日本livedoor网站、《经济学人》韩文版等20多个国家的3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本次论坛邀请的来自南非、墨西哥、土耳其、萨尔瓦多、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媒体记者现场到会并与专家交流互动,会后一周内,就有南非、墨西哥、萨尔瓦多、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记者发布了20余条报道,体现了国际交流活动的传播价值。

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外宣品牌

“红厅论坛”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新华社合作开展的智库外宣品牌活动,旨在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开展智库研究并对外宣介阐释。本次研讨会是这一品牌的首场活动。国际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建议期待,既反映了本次活动的良好效果,也为这一领域的后续工作带来若干重要启示。

一是要重视活动的“时效”和“对象”。经过前期精心组织筹划,本次研讨会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仅10天后即成功举办,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新华社两家国家高端智库联合协作,有效回应外交官、学者、媒体记者等国际关键群体的重点关切,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开展交流。事实证明,抓住第一时间,面向关键人群,有助于让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有助于实现基础话语在国际知识界的有效流通,在国际关键群体中促成更加广泛的共识。

二是要重视中外差异、分众传播。在智库对外交流中,要讲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之间的异同,讲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厘清“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区别。面对发展中国家、美西方国家、“中间地带”国家等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要结合其语言习惯、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思维逻辑,以最贴切的表述,最易接受的形式,实现“亲切”“地道”的国际表达。

三是要重视正解正译,做好对外话语的基础供给。党的二十大是2022年全球最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之一,具有极强的自带流量效应,国际社会对于相关宣传解读具有强烈的客观需求。本次研讨会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精心提炼,有效转化,以正解正译做好对外话语的基础供给,有利于掌握话语的首发权、主导权和解释权,服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正如傅华社长所说,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也是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新华社的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新华社将不断加强对外话语创新,更加“亲切”“地道”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新时代故事,当好融通中外的“连心桥”。

猜你喜欢
新华社智库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