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报道+” 释放副刊生产力
——以融媒体产品《皖美三部曲》为例

2022-02-16 08:00陈曦
中国记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副刊融合内容

□ 陈曦

当下,融媒报道创新正不断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传播范式,转变传播理念,实现跨媒介、多元化、平台化、场景化等信息和服务功能的创新。

8月6日,正式出版的融媒体书《皖美三部曲》,由《江淮八记》《徽州八记》《皖韵八记》三本书组成,图文并茂,搭配二维码链接,实现多媒体集成。《皖美三部曲》集文字、摄影、朗读有声版、微视频、二维码等媒介传播形态于一体,充分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融合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广泛传播。

本文以《皖美三部曲》的融媒体产品生产过程为例,来谈谈如何深度挖掘新闻资源,以“报道+”最大限度释放新闻生产力,做好融媒副刊。

新理念:推动融合报道探索

媒体融合发展没有既定的模式,传媒业界都在不断探索,寻求创新。

深化融合理念,拓宽传播渠道。《皖美三部曲》书中每一篇文章的推送传播,都是先在报纸副刊刊发,以文配图的传统方式,完成第一次传播;然后是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实现第二次传播,图片更加丰富,同时增加了视频内容;文章的朗读版出来后,再由新媒体进行第三次传播;最后集纳成为融媒体书,开发出电子书、有声书的形式,开启了第四次传播。在传播机制上,《皖美三部曲》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多次传播,从央媒到省媒,再到县级融媒的“垂直”传播。

《皖美三部曲》以“内容”为媒,开发出了多种融媒体产品,又借助“传播矩阵”,实现多次、多级、多层传播,形成了传播平台多元化的融媒体产品,最后通过高品质的纸质化,使新媒体平台上“流动”易逝的内容“固化”。在传播方式上做加法,这是融媒时代下“报道+”的必然之路。

打破职业束缚,拓展认知空间。《皖美三部曲》的作者斯雄是一位记者,该套融媒体书可以说是记者常规报道之外的“副产品”。作者做好报道,但又不囿于报道。“因为工作需要,写正风反腐促发展,连续3次去滁州,看了那里的琅琊山、醉翁亭,还有‘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报道)发出之后,总觉得有些不甘心,还有那么多题材素材激荡着我,还有好多思绪情感要表达、要传递。”这是作者在《徽州八记》自序中的一段话。作者将采访报道中更多没有采用的素材,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和思考,做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是理想的采写方式。《皖美三部曲》无疑是记者的自我突破,以“副产品”与常规报道相互映衬,努力挖掘新闻生产力,形成互补的报道效果,实现“报道+”的目的。

突破形式局限,做好融媒副刊。《皖美三部曲》探索了副刊作品融媒化的路径,让副刊作品的生命力,在广度和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源于《皖美三部曲》的形成过程,从文字衍生出音频、视频等,突破了副刊报道的形式限制,不断在内容生产的形态上做“加法”。例如,邀请诸多艺术家、名导演、名主持,朗诵文章,拍摄视频,既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又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读者纷纷留言:“文史类文章在晚间静听,太舒适了。”而作者也认为,“用耳朵听和用眼睛看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似乎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合拍一些。”

目前来看,新媒体平台上,“流动”的内容以动态新闻居多,强调热点效应、富有话题性。而副刊性质的作品较为稀少,高质量的副刊内容更是稀缺资源。可以说,做好媒体平台的副刊内容,大有可为。融媒体书《皖美三部曲》,无疑填补了新媒体平台的副刊内容的缺失,声情并茂的音视频与精美绝伦的文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让内容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新表达:赋予文字更多魅力

无论技术和平台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不变,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高质量、精品化的内容始终是需求所在。“精品化”的内容是新媒体平台流量的密码。“报道+”,当然追求的是精品内容的叠加。

《皖美三部曲》通过创新融媒体报道的表达方式,从最基础的文字入手,到音视频输出,再到精美的融媒体图书出版,每一个环节的产品都反复打磨。

“报道+”要有精到的文字。《皖美三部曲》第一形态的融媒产品便是文字。它的内容是有料有营养的,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如,在《淠史杭治水记》中,作者于事得景,触景生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在字里行间中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再如,《凌家滩记》的中国史前第一个玉文化高峰“凌家滩文化”,《江淮八记》中泾县宣纸与明代第一城中都城等,其文字表达,有思想、有温度、有美感。用具有美感的文字,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在新媒体平台上自然能收获更多流量。

□ 《天柱山记》中精美插图——金色天柱山(吴东明/摄)

“报道+”要有精彩的再现。《皖美三部曲》融媒体产品制作得颇为用心,独具一格,将文字的魅力进行了精彩再现。仅以其中的音频制作为例,在音频作品的制作环节,先后请到央广、央视、国际台以及安徽本地的顶级主播,打造了声情并茂的朗诵版,赋予了《皖美三部曲》新的生命。例如,《石牌记》与《“七仙女”记》讲述的是黄梅戏的历史与故事,两篇文章的朗读版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用安庆话朗读配音,而黄梅戏的念白正是安庆话,呈现出独特的徽风皖韵,别具吸引力。《槐林记》的短视频把《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搬进了手机屏幕,用考究的视听语言、光影效果,呈现出槐林镇大汪村家家户户织渔网、售渔网的繁忙图景。

“报道+”在传统报道方式上做加法,不是换一种表现形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基于传统报道的再创作,发挥出不同形态作品的特色。这样的再现才能赋予初级新闻产品新的表现力、新的生命力。这需要对不同媒体形态产品有深入的研究,熟悉其传播特性,只有如此才能有精彩的“升级”创作。《皖美三部曲》就是这样,一种形态的媒体产品完成一次传播,既利用了前期传播形成的口碑,通过精彩的再现又将其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

“报道+”要有精心的融合。《皖美三部曲》的成功融合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的融合、各生产环节专业化的融合,形成了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呈现出文字之美、声音之美、画面之美、思想之美,最终带来了高流量。这需要通过传播形态的增量,达到形态融合、信息增量,同时优化传播节奏,实现有层次、有次序的生产传播,持续性地输出,让受众不断产生烙印化的记忆。

《皖美三部曲》不同形态的融媒体产品,把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差异化表达,精确满足了受众不同体验需要。这也使《皖美三部曲》系列融媒体产品,走出了毫无特色的“一锅炖”,不同于简单堆砌的、无实效的融合形态,避免了没有规律的多元素叠加杂糅。

新期许:传播效果多重叠加

□ 《淠史杭治水记》中的精美插图——佛子岭水库(周诚/摄)

《皖美三部曲》的成功,给传统媒体人做好“报道+”、实现传播效果叠加,带来了启示和期许。

立体化塑造报道对象。融媒体产品《皖美三部曲》构建了一个“文化安徽”的形象,琅琊山、小岗村、淠史杭灌区、黄梅戏、五禽戏、宣纸……经过作者笔下的书写与传播,共同构成了安徽的“文化符号”。《皖美三部曲》历史与现实结合,写实与抒情并重,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部思接古今的“安徽传”,塑造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安徽形象,被评价为“新安徽人眼中的新安徽”“当代安徽的时代剪影”。

《皖美三部曲》之所以能够立体化塑造安徽形象,是因为“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作者抓住了专业原创内容这个稀缺物品,深耕内容专业化和差异化。同时,文章内容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历史纵深感;既见人见事,又颇具思想性,将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等内容巧妙穿插呈现,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量。可以说,“报道+”既要给予新闻视角,又要在内容方面抓住独特性、丰富知识性、增强历史纵深感,通过更好地融合细节、情节、情感、哲理等诸多要素,形成符合受众需求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立体化的塑造效果,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

赋予报道旺盛生命力。“报道+”让新闻产品,围绕核心内容,形成多形态的报道,让新闻这个“易碎品”,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皖美三部曲》从首篇诞生,到融媒体图书的集成出版历时6年。这个系列融媒体产品,写到的合肥5记、安庆4记、滁州3记、六安2记、宣城2记、亳州2记、阜阳1记、马鞍山1记、铜陵1记、淮南1记、黄山1记、池州1记,围绕安徽的风物人情、发展变化,在常规报道之外不断发挥和延伸,立足核心内容,通过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赋予多样生命力,进一步加强新闻产品新体验,拓宽新闻产品传播场景空间,让新闻产品更加生动立体、无处不在,为受众创造出多感官、多时空、多体验的沉浸式接受氛围。

形成广泛的传播效果。高质量的融媒产品,带来了高流量的回报。《皖美三部曲》中的一些篇目,如《琅琊山记》网络阅读量突破100万,《大通记》全网阅读量达1000万+,《科学岛记》全网阅读量达3000万+……这套融媒体产品在新媒体平台推送后,单篇文章全网阅读量动辄过千万,这样的阅读量和传播力,是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

融媒产品应该更好把握传播节奏,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传播效果。当然,融媒体产品传播也非常讲究技巧,比如《皖美三部曲》形成了“多形式+名人效应”的“借力”模式。该系列融媒体产品在传统平台投放后,邀请本身自带流量的朗读大咖制作有声版,连同文字在“两微一端”上投放,收获了海量的阅读量和点赞、留言与支持。《江淮八记》中还引入了AI主播新元素,瞄准的是“网络原住民”。《构树扶贫记》请合肥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马腾朗读,同时推出由科大讯飞和合肥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AI主播马晓腾,最后以“‘真假主播’为何争诵这篇人民日报美文?”推送,燃爆网络。

融媒体产品《皖美三部曲》秉持“用户思维”,围绕一个“融”字将“报道+”做足了功夫,不仅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收获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同时,给做好副刊融媒体产品以启示,尝试更好“做加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更好释放新闻生产力。

猜你喜欢
副刊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主要内容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