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越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首次设置了舆论监督报道奖,共有17件作品获奖。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报道和正面宣传报道是一体两面,能起到发现问题、预警社会、解决问题、造福人民的作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将舆论监督报道单独列出,体现了对监督报道的重视,也为机构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树立了标杆。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既纠正了一些人对舆论监督的误解,也为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穿起来,增强监督合力”,无疑是再次表明,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本文拟从“选题吃透‘两头’、写作客观准确、进行建设性监督”三个方面,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获奖作品进行评析,以期对进一步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所启发。
17件舆论监督报道获奖作品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既有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也有医疗教育、科技发展,还有资本市场黑幕、突发社会事件。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选题都围绕着“党和国家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头”的问题展开。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围绕耕地保护、粮食生产问题,众多媒体进行了大量调查报道。17件舆论监督报道获奖作品中,有两篇与耕地保护相关。
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东北黑土保护调查”系列报道》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报道是一组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黑土地保护指示精神,以媒体职责使命捍卫中国粮食安全的舆论监督作品。记者两赴中国黑土核心区,行程上千公里,揭开地方承包土地“采矿式”疯狂盗采、售卖黑土的产业链,展现黑土盗卖者猖狂嘴脸和黑土地破坏惨状,引发中央和地方高度关注。
《江西日报》发表的《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白石村百亩田撂荒——高标准农田竟种不了田》一文,反映了白石村的一桩“咄咄怪事”,国家投入巨资打造的高标准农田竟然撂荒数百亩,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该报道同样抓住了当下中央强调的粮食生产这一重要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的粮食安全热点问题,江西多个部门对曝光的问题迅速行动,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民生问题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清洁取暖问题。他曾明确指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是,个别地区在推行清洁取暖过程中,简单一刀切,漠视群众冷暖,甚至采取禁止烧柴、封堵炉灶等极端手段,导致部分老人孩子和困难群众挨冷受冻。
关注到这一现象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进行了独家调查,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播发了《河北山海关古城清洁取暖被指“一刀切”:禁柴封灶致部分群众挨冻》《生态环境部回应“山海关清洁取暖改造一刀切”:督促地方整改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正是将普通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走基层,听民声,才有了这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佳作。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报道。其中,《“会后探落实·四问校外培训”系列报道》发挥了党中央机关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舆论导向作用,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2021年3月18日起,人民日报便推出“会后探落实·四问校外培训”系列报道,对校外培训进行了一次全面问诊。
从《广告满天、低价营销、爆雷跑路,校外培训行业乱象频发——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等标题可以看出,这组报道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从人民群众满意的温度出发,既充分反映群众切身感受,又客观梳理多年来相关部门的应对举措,及时将人们对校外培训关注的热度引向理性讨论的深度,是吃透“两头”的力作。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舆论监督报道而言,客观准确是其命脉所在。舆论监督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也常常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监督对象会用极其严苛的标准审视监督报道,有的还会组织“反调查”,因此,核实报道中的每一细节甚至每一句话,是舆论监督报道记者的基本素养。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宁夏分社常务副总编辑李钧德曾表示,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做到以理服人。“没有可靠消息来源的事实,再合理也不写,没有得到证实的细节,再精彩也不用,文风力求平实,不哗众取宠,更不能出现报道失实或以偏概全的问题。”[1]
为了保证舆论监督报道的客观准确,前期要深入调查,周全采访,后期要慎重写稿,反复推敲,让事实拿得准,逻辑行得通。纵观17篇获奖的舆论监督报道,每一篇都是客观准确的报道。只有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报道才能经受住考验。证券时报所刊发的万字长文《900亿“专网通信”骗局:神秘人操刀13家上市公司卷入》证明了“用数据讲理,用事实说话”的价值。
记者历时近2个月时间,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对公告信息进行穿透,以及对所涉及重点企业进行现场走访调查,请教行业专家,勾勒出一个以“专网通信业务”为幌子的隐蔽融资性贸易网络,揭露了堪称“A股史上最大资金骗局”。基于较强的专业性,该稿件在金融资本圈广受好评。
此外,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制作的新闻专题《揭露“抽血验子”的黑色利益链》也是舆论监督的佳作。为深入调查了解事件真相,多名女记者主动请缨,冒着被感染风险前往该地下窝点抽血,成功拍摄下该团伙将小车化身“移动孕妇抽血室”、无医学资质的驾驶员直接上手抽血、医疗用具卫生等问题,成功挖出该团伙勾结诊所、妇产医院检验师及物流公司,从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整条利益链。当地卫健委和公安部门,依据记者的暗访调查,成功摧毁了这个犯罪团伙。
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播发的《罪恶的手术刀》有异曲同工之妙。该报道聚焦地下黑市的“非法肾移植”活动,从内蒙小伙小张的亲身经历出发,通过对卖肾人的采访以及和肾贩子的周旋,完整地展现了卖肾中介为了牟利两边骗的行径。通过缜密调查、采访受害者、搜集不法团体的违法事实证据,斩断了这条地下黑产业链。
相较于纸媒,电视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快速跟进,考验着团队的业务水准。2020年8月29日,山西临汾襄汾聚仙饭店发生坍塌事故。2021年8月16日,聚仙饭店“8·29”重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新闻1+1》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播发了《聚仙饭店坍塌事故,调查出了什么问题?》。节目首先带观众重回事故现场,发出记者观察报道,并连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周铁钢,对该调查报告第一时间进行解读。从事故报告发布到节目播出,只有4个多小时时间。报道紧跟新闻热点,选题有硬度,操作有速度,体现着主流媒体名牌栏目品质。
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才是根本目的,舆论监督报道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推动问题解决。推动问题的解决,是建设性舆论监督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帮忙而不添乱”,促进政府解决问题,社会和谐进步。作为调查记者,要致力成为党委政府观察问题的一双“眼睛”,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一把“利器”。
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是舆论监督报道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典范。栏目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搭建起城市治理的沟通桥梁,创新引导多方参与解决治理难题,有效推动全过程民主,在全国同类媒体中独树一帜。
以《中轴线旁的安居梦》这期节目为例,节目首次碰触与中轴线申遗相关的敏感话题,搭建起一个普通市民与城市管理者和文化专家之间公开、透明、平等、务实的对话平台,引导多方参与问题解决,有效推进项目落地。《“旧习惯”与“新秩序”》这期节目也是如此,改变以往舆论监督节目“曝光”样态,以监督者、解决者、服务者三种身份,切实解决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数40%“超老龄化”小区的实际需求。
□ “东北黑土保护调查”系列报道截图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百姓热线》栏目刊发的《奇葩的收费站》紧扣地方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工作,用镜头记录了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一家文旅公司在国道303上设站收费十多年、有关部门见怪不怪甚至为违法行为辩护的荒诞事实,以典型案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顺利进展。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专题《不做折腾“植物人”的“木头人”》直击市民痛点、难点,写出了残障人士的切身感受。同时,文章并没有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进一步讨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远程检查、上门评残、拓展评定渠道等,提出破题的关键是要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从“木头人”变为“热心人”,最终推动了有关部门对问题的解决。
新华社播发的《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揭露了“天价岩茶”乱象及其背后的“四风”问题,直接推动中央和地方整治乱象,起到了建设性监督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新华社的报道挽救了武夷岩茶,‘天价岩茶’之风蔓延下去,千年岩茶的金字招牌就毁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于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来说,要像《揭露“抽血验子”的黑色利益链》稿件记者那样,不惧危险、忠于职守、敢于担当;要像《让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不落空”》稿件记者那样,与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平台主播交朋友、话冷暖;要像《七获省部级科技奖的“大国工匠”,却评不上正高职称》稿件记者那样,扭住一个问题不放,修补制度的漏洞,打通政策的梗阻;要像《“店招用了‘青花椒’竟成被告”系列报道》记者那样,敢于追逐热点,勇于触碰难点,不断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多媒体表达,以融合式报道、立体式传播重塑舆论监督报道的最大价值。唯有这样,舆论监督的正面价值才能不断彰显,媒体的公信力才能不断提升。
【注释】
[1]李钧德,做好舆论监督的体会,https://m.sohu.com/a/204165053_642940,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