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逻辑、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2-16 14:23齐从鹏王玉香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志愿文明老年人

齐从鹏,王玉香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50103)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省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山东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2.1万人,占比20.9%。[1]一方面,伴随着我省人口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单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越来越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作为助老的一种手段,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福祉,增强他们的存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志愿者自我成长与内化志愿精神,更可以形成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文明风尚。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活动形式。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化拓展,全社会正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部署要求,更好发挥志愿服务为老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独特优势,山东省由文明办统筹协调,联合卫生健康委、民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党政群团部门,组织指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全省广泛开展了“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那么,为老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呈现何种发展逻辑?“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应对老龄化服务中应该如何作为?这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本文将着重探讨“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逻辑,通过分析其发展困境,探寻深入推进“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向高水平发展的对策。

一、“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逻辑

“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同于过往单纯依靠志愿服务进行养老资源和服务递送,其被赋予了以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角色。区别于过往“为老”志愿服务,“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置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宏大战略下,由党宣部门牵头引领,整合各级各类“为老”志愿服务力量,在服务递送、社区治理、文明倡导的复合逻辑下的融合性发展。

(一)社会福利视野下的服务递送逻辑

理论上,作为补位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商业服务不足的有效机制,为老志愿服务可以针对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文娱健身等方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契合性、适宜性志愿服务。事实上,由于存在可支配资源有限、专业化程度不够和常态化参与不足等“志愿失灵”,这致使过往为老志愿服务作用发挥不足。[2]破解“志愿失灵”存在两种治理取向:一种是技术治理取向,该取向强调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通过增强志愿服务内在动力,可以为社区持续提供更具灵活性、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另一种是行政吸纳服务取向[3],该取向把志愿服务作为政府递送社会福利的重要抓手,把志愿者队伍作为重要人力资源,吸纳进入基层行政工作体系中,以应对不断激增和日趋多样的社区养老等众多公共服务需求。技术治理取向过于强调志愿服务的自主性,缺乏有组织化的统筹,容易使志愿服务陷入同质化、碎片化、低水平发展状态;行政吸纳服务取向过于突出政府的作用,在破解志愿失灵的同时,则易使志愿服务陷入行政化、再失灵困境。[4]因此,区别于过往为老志愿服务,“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通过整合志愿服务的社会逻辑与行政逻辑间的张力,聚合力量、链合资源,系统性、协同性回应社会需求,以更有效地为老年人群体递送社会福利。诸如,为破解农村空心化背景下高龄老人就餐难题,山东省荣成市在全市范围打造了“暖心食堂”项目。围绕农村独居、失能、残疾、孤寡老人等农村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从2019年开始,荣成市探索建立暖心食堂,目前已建成507家,每周至少为这些老人提供五次免费午餐,日均服务老人1.5万人次。该项目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民政部门建设管理、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操作,并动员社会募捐提供资源保障,以“志愿+信用”进行激励回馈。看似一个小小项目,通过融入志愿服务全要素体系,撬动社会系统协同回应社会难点、痛点问题,精准满足高龄老年人的用餐需求。

(二)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区治理逻辑

健康和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两大重要支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失去一些社会角色,如工作角色,使他们缺失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与平台。如果他们无法自我调节与适应无工作的状态,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较为明显的失落感,甚至可能会遭受抑郁的困扰,而志愿服务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替代性角色,可以帮助他们远离退休、身体衰退和不活动的陷阱,成为“严肃的休闲”。[5]低龄老年人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同时增强自身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实现健康与参与的良性互促。玛丽·范·维利森(Marieke Van Willigen)通过考察老年志愿者“生活满意度”和“健康自评”状况发现,随着志愿参与时间的增加,老年志愿者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身体健康状况会有更积极的变化。[6]卢姆(Lum)等通过使用1993年和2000年的纵向数据,对1993年至少参加过100小时志愿服务、70岁以上人群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志愿服务可以减缓自评健康和功能水平的下降,减缓抑郁水平的增加,并改善志愿者的死亡率。[7]黛比·哈士奇-莱温赛尔(Debbie Haski-Leventhal)对12个国家的3万余名5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分析发现,老年志愿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较高,抑郁率较低,对自己长寿的预期更为乐观。[8]利亚特·库里克(Liat Kulik)以595名以色列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志愿服务对老年人婚姻生活的影响,发现他们普遍认为志愿服务对婚姻具有有利影响。[9]总之,组织推动和吸引社区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既可让这些老年志愿者从中受益,还可让他们在互助养老、邻里和谐中贡献正能量,构建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治理格局。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下的文明倡导逻辑

从价值属性来看,“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传承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爱老孝老的社会氛围的同时,还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担当。[10]对此,过往会经常组织一些党史理论宣讲团、道德模范讲师团、科学文化卫生下基层等志愿服务,向社区,尤其是社区老年人开展党的政策、思想政治、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这类服务通常具有任务性,往往以任务为中心,随着任务的结束而解散;另一方面,这类服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往往并非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不够贴近生活,不够接地气,也难以让老年人产生共鸣和内化。新时代下,“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如何更好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将宏观、抽象的主流价值观念转化为专业志愿服务的执行能力,在老年人个体层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共建。

(四)三种发展逻辑的融合性发展

“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具有服务递送、社会治理、文明倡导多重意涵。彼此间并非完全割裂,既充满张力,又彼此交叉互促。党群部门正大力借助志愿力量,将意识形态和价值引领嵌入在服务递送之中,[11]以鼓励老有所为,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文明倡导和服务递送。然而,在“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如何将“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和“自下而上”的生活场景实践、“自上而下”的专业力量及资源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内在动力、价值递送与服务递送有效结合依然存在“两张皮”难题。尽管一些学者提出的“嵌入性发展”视角较好地体现了服务递送和文明倡导的互补、互促,但是嵌入本意是指某一事务卡入另一事务,通常强调单主体性和关系主辅性,而非双主体视角和平衡性发展。[12]本文“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融合性发展强调的是,在党建引领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互动,服务、治理、文明三者有机融合,进而达到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目标的和洽发展。

二、“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

自山东省广泛开展“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以来,各地、各单位对接老年人需求,聚焦老年人个体特点,积极探索、有益尝试,在“八助”(助餐、助浴、助医、助乐、助洁、助行、助学、助急)、“常陪”(进家入户为老人提供常态化陪伴)、“四解”(解忧、解烦、解闷、解难)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质量高、效果好的“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其在有力回应老年人需求,纾解老年人困难,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困境挑战,制约着“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更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碎片化,整体化回应不足

资源困境是志愿服务普遍性发展难题。对此,山东省“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加强了团委、妇联、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资源动员和统筹,以促进专业资源下沉。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下沉资源“碎片化”现象依然突出,整体化回应能力还比较薄弱。一是文明部门与职能部门协同参与水平有待提升。虽然试点区县建立了联席制度,但是有很多职能部门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宣传部门的工作职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宣传部门的工作手段,而对促进部门职能业务的认识不足,也缺乏动力去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促进部门职能业务的新路径,致使出现文明实践与其他经济社会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二是职能部门与乡镇(街道)政府整体回应水平有待提升。街道办和乡镇政府承担着属地管理责任,但有效抓手不足,不免存在“看得见,管不了”问题;职能部门具有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但通常难以紧密嵌入地方社会,不免存在“管得了,看不见”问题。这需要在街镇层面推进条块整合,整合职能部门(条条)下沉资源,提升街镇(块块)统筹协调能力,属地统领、条块联动、块抓条保的工作格局。

(二)在地化困局,内在力量难破局

能力困境也是“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要求所有的志愿服务组织都“专业化”,其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面对多样性、差异化、异质性的为老服务需求,除需要专业性的“为老”志愿服务外,还需要一些长期活跃、及时响应、动态灵活的为老志愿服务。为广泛开展“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动员了工青妇等群团系统,以及行政机关党员干部、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进基层、进社区,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为老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资源性困境。然而,这类服务动员性、任务性、临时性服务多,深入性、长期性服务相对不足,进而造成该类服务的在地持续服务困局。而社区内在志愿力量虽然扎根社区,但发展薄弱,仅靠社区自身也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理论上来说,“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需要外部专业力量和社区内在力量有机互动,相互补位。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外部专业性,“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社区多呈偶发性供给,这导致社区内在志愿力量超越能力来补位专业化为老服务,进而变得有心无力,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破局。

(三)常态化不足,服务水平待提升

在常态化服务方面,依然存在临时参与多、长期坚持少难题。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显示,山东省累计注册志愿者总数为1712万人,但普遍存在注册而长时间不参加志愿服务现象。志愿者临时性参与多,而长期坚持参加活动的人员相对较少;在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多,青年志愿者参与相对较少。[13]在服务水平方面,依然存在简单内容多、专业内容少难题。志愿服务大多停留于家政服务、走访慰问、卫生保洁、扶贫帮困、文体娱乐等容易满足的、简单的、低层次的为老服务层面;对于一些技术性要求高、情感需求强、小众性、个性化的为老志愿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发展瓶颈。

三、对策建议

推动服务递送、社区治理和文明倡导融合性发展,需要宏观层面主流价值观念通过具体而微的服务内化成微观个体文明自觉,需要有效整合外部社会力量与激活在地活力,需要下沉供给力量与上扬服务需求有效匹配,需要提升参与常态化与服务专业化。这就要求党宣部门发挥统领作用,在县域执行层面进行力量整合和赋能,以优化县域统合机制、街镇层面协同机制和基层社区层面的参与机制,提升对“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领导力、协同力、执行力,进而形成整体联动、系统回应、精细服务、持续参与的良好“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生态。

(一)优化县域统合机制, 做实领导力

在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指挥控制,理顺部门协同和资源下沉机制,破解下沉资源碎片化,整体回应能力不足困境。一是大党建统领,加强力量聚合。针对基层社区党建力量弱化,整合县域机关事业单位、高校、金融组织、社会组织等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整合专业党建力量,集聚讲师队伍,深入社区弘扬红色文化,在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域打造基础模块。二是大联动治理,加强资源链合。统筹民政、教育、科技、文体、卫生、平安、健康等各部门各系统资源,促进专业资源下沉,与条块区域特色资源有效对接,条块联动、条抓块保,在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居站点打造不同特色“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块。

(二)优化中层协同机制,做强协同力

在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层面理顺条条资源下沉机制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下沉资源如何与社区为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有效发挥下沉资源的专业优势。对此,在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层面,要加强供需匹配,破解社区内在力量专业性不足,外部力量在地偶发性服务困境。一是在需求侧层面加强需求梳理,建立项目清单。收集汇总区域内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共性需求,建立为老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二是在供给侧层面加强协调资源,做好清单对接。针对项目清单,细化任务清单,引导行政机关党员干部、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下沉资源,以及社会工作者、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性力量,与社区老年人需求精准对接,提供专业化、集成性服务。对于超越街镇管辖的社会治理难题,要启动“吹哨机制”,促使条条部门前来“报到”,协同解决问题。

(三)优化基层参与机制,做好执行力

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层面工作的核心是要激活社会参与活力,提升“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水平。一是整合社区内在力量,激发居民参与度。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统合作用、社区骨干、“五老”志愿者引领示范作用、社区工作者的推动作用、社会组织专业化作用,推动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多元治理主体常态化参与“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二是发挥外部力量助推作用,为社区赋能。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在项目策划、组织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组织孵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赋能基层社区。三是优化为老志愿服务生态,精细化服务。完善“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资源保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工作生态,提升为老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和常态化水平,系统性回应社会难题和社会关切。针对高龄、独居、特困、残疾、失能、空巢老人,以及健康老人等不同群体的特点,持续深化开展日常生活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文娱健身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被赋予更高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其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推动“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好向深处发展,向高阶迈进,既需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提升志愿服务品质,激活志愿参与活力,同时还需要创新管理思路,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目标统合、力量聚合、资源链合、功能融合等方面优势,并让资源真正沉下去、需求及时反馈上来,让外部专业力量与社区在地优势双向赋权,让文明倡导与服务递送有机融合,进而提升整体化、系统化回应能力,切实增强老年人群体生活福祉。

猜你喜欢
志愿文明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志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