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独特优势和实践路径

2022-02-16 13:36刘远康郑楠楠
山东工会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模教职工工会

刘远康,郑楠楠

(1.东华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600;2.东华大学 财务处,上海 2016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同年7月,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工会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彰显工会担当[2]。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关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整体发力并合力推进,高校工会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应切实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取得新实效。

一、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主体建构:提升高校工会职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我国《工会法》与《中国工会章程》赋予工会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社会职能,它是由工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工会的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出它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工会,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职能定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维护职能。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包括维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权益[3]。二是参与职能。高校工会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组织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是建设职能。高校工会调动和激励教职工积极投身学校改革与发展,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四是教育职能。高校工会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引领,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些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时代为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也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工会成为学校“育人共同体”中的重要力量。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劳动教育的引导者;要主动扛起高校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并广泛动员和引领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劳动育人,做劳动育人的承担者;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实现学校各方资源优势互补、有效联动,凝聚共同做好思政工作的育人合力,做劳动教育的协调者。

(二)育人为本: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是改造自然界的“劳动”与培养从事活动能力的“教育”的结合,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受教育评价“五唯”指挥棒影响,高校教育教学一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与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目标有所偏离。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契合“五育”融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高校工会积极参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为:一是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是以劳增智。引导青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拓展见识、增长才干、启迪智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三是以劳强体。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机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四是以劳育美。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五是以劳创新。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互相融合、相辅相成,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五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三全育人”重要一环的高校工会,在推动青年学生实现道德修养、知识才干、健康体魄、内在气质和劳动素养相贯通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与充分发展,引领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5]。高校工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感召力,在推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丰富育人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最美的思想观念,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厚植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二是拓宽育人渠道。劳动教育是一种以劳动或实践锻炼为特点的德育方式,强调内外兼修、知行合一,高校工会通过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和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升育人实效。劳动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是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要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协同育人作用,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在社会大课堂中积极投身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为人民服务中长知识、增才干、强本领,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历史财富的过程中,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培养其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其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激励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在劳动中扬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言传身教: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人才优势

高校工会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特殊行业工会,拥有参与劳动教育的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即高校工会是一个吸纳了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员工等教职工群体的“师资储备库”,他们或是知识广博、术业专攻的任课教师,或是拥有丰富办学治校经验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一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高校专业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普遍具有较好的学科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深度思考、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强,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6]。二是育人主体意识较强。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文化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青年学生道德、人格、品质的时代重任,能够自觉增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三是言传身教影响较强。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他们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职业操守对学生成长成才、良好习惯、高尚品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文体活动参与度高。高校工会凝聚了广大具有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教职工,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缓解身心压力,展示良好精神风貌,增进了广大教职工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工会把广大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动员他们参与劳动教育全过程。

(二)资源链接: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组织优势

组织优势,即高校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体系的组织动员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动员全校工会会员,通过上传下达、分工合作、协同联动等形式,有效链接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校工会现多采用三级组织结构:一级工会组织指学校工会,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负责指导下级工会组织开展工作;校工会下设二级单位分工会,一般是根据二级单位组织架构设立,如在各二级学院成立学院分工会;三级工会组织是根据学科专业或工作部门设立的工会小组,如管理系工会小组、宣传部工会小组,覆盖学校全体教职工。从三级组织结构可以看出,高校工会把广大教职工团结、凝聚在一起,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组织体系,有较强的组织、动员、协调能力[7]。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立体化的系统工程,而高校工会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上,能够有效发挥组织管理优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支持体系,从而汇聚育人合力。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组织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发挥内部功能。高校工会有完备的各级委员会,组织架构明晰,各部门分工明确,为广大会员提供日常服务,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开展好劳动育人。二是协调学校资源。高校工会在发挥组织内部作用的同时,可以协调各教学单位、各职能管理部门资源,能够有效调整、优化劳动育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汇聚劳动育人合力。三是整合外部力量。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工会可以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整合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各方力量,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平台和载体,如成立劳动教育专家智库,邀请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作专题讲座,组织师生参观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三)多元发力: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阵地优势

高校工会拥有丰富的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这为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喜闻乐见的教职工群众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高校工会的阵地主要有:一是理论研究平台。通过成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工会理论课题研究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加强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二是职工活动空间。利用教职工俱乐部、职工活动室、职工之家、爱心驿站等活动空间,营造生活化的劳动育人场景,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劳动过程,将职工活动空间不断拓展为劳动教育的场域[8]。三是宣传教育平台。利用宣传栏、橱窗、展板、显示屏等实体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用好工会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深入人心,营造全校师生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四是社团协会载体。教职工社团、协会是高校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除了传统的合唱、舞蹈、球类社团,还可以与团委等部门成立劳动教育类社团,引导师生走出书斋、走进田野、走进社会,在服务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五是文体活动载体。高校工会富有生机与活力,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组织师生参观体验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竞赛等文体活动,提升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工会的性质决定了自身具有一定的群众优势,能以多个平台、多种形式、多元活动为载体,动员更多教育合力,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优良环境。

三、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思想引领:深化劳动教育学习宣教和研究阐释

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治引领作用,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思想力量和精神支持。

1.加强劳动教育的学习宣教

工会宣传教育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通过组织专家宣讲、主题报告、教育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运用师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把深刻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教育引导师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深刻领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发挥校园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与宣传部门通力合作,借助宣传栏、电子屏、横幅、展板等实体宣传阵地,以及网站、易班、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开设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专栏,挖掘校内劳动先进个人事迹,创作劳动教育网络文化作品,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和覆盖面。

2.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理论研究会及其他相关科研平台的作用,准确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工作特点、难点和痛点,加大工会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力度,鼓励广大教职工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信息专报等,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形式、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阐释,产出一批有水平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通过举办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理论研讨会,探讨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短板、剖析原因并提出应对举措,深化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础研究,推动构建富有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为高校工会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撑。

3.发挥工会干部的带头作用

各级工会干部来自高校工作一线,与教职工和广大学生距离近、接触多,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属性[9]。高校工会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任务要求和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政策举措和实现路径,同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劳动教育宣教工作,带动广大师生践行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

(二)知行并举: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

课堂和实践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深化劳动教育要回归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10]。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搭建劳动育人实践平台。

1.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工会要协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学思践悟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找准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系统阐述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基于工会的教育职能,高校工会应当以教师培训、教师会员日常活动为契机,引导思政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青年学生的劳动认同和实践自觉。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落实者,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专业课教师将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有机融入教代会提案,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功能,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不断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效果和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形成工会三级组织联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教学单位有力实施的生动局面。除此之外,高校工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中面临的困难,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与各部门、各教学单位沟通协作,破解劳动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开设或主讲若干门劳动教育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参与特色化专业化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如开设劳动权益保障、劳动安全与风险防范等选修课,滚动开设陶艺、木工、剪纸等技能类培训课程等。

2.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工会拥有独特的资源链接和整合能力,尤其在加大与社会优质育人资源的结对交流、加强校外育人阵地建设等方面优势显著。一是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联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凝聚和提升劳动育人合力。如协同就业部门搭建专业实习平台,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参加劳动,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协同团委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公益活动等,在社会大课堂中增长才干、收获成长;协同学生处、后勤部门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后勤服务、义务植树等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理念。二是高校工会要积极协调社会企业、工厂、农场等外部资源,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的合作共建,多途径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劳动实践平台,打造劳动锻炼与实践育人的“双驱动”模式。

(三)精神涵育: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工会组织与劳动者有着天然联系,是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特色资源和独特优势。高校工会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精神涵育目标。

1.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

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是新时代劳动者中的优秀典型,具有鲜明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身上体现出崇高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校深化劳动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工会要以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为契机,广泛宣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工匠大师等的先进事迹,通过“劳模大讲堂”“劳模进课堂”等形式,邀请他们分享求学求艺、技能锤炼和拼搏奉献的经历,为师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传授技能,引导广大师生零距离、生动形象地感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及劳动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2.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高校工会要加强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联动,通过工会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师徒帮教等活动,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强化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要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校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校内先进劳动工作者提供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其在学术、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专长,讲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事迹,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增强校内劳动者的工作自豪感,引导广大师生感受身边的劳动之美。

3.设立劳模和工匠学院

以高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和教育设施为依托,充分整合各产业、各领域的劳模、工匠和高级技师资源,成立劳模工匠学院,发挥劳模工匠的辐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劳模工匠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实习导师、职业导师,将劳模的敬业奉献和工匠的专注执着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在办学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劳动教育新的着力点、增长点,为在全社会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四)场景营造:创设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的学校氛围

1.打造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氛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工会是深化劳动教育学习宣传贯彻的关键组织力量[11]。高校工会要有效整合校内劳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各单位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氛围,实现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确保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2.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工会要与宣传部、档案馆、校史馆等部门密切协作,挖掘和弘扬校史、校歌和校训中蕴含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结合教职工会员的学习工作经历,为校史馆和档案馆的展示陈列提供劳动元素补充,激励和引导师生更好地教书育人、求学成才;积极选树学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传递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校园正能量;倡导人事处、学生处等部门将劳动精神的宣传融入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新生开学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等日常教育活动,抓住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宣传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与艺术教育中心、体育部等单位联合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题征文、体育运动等寓教于乐的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师生创作反映当代劳动者精神风貌的文化艺术作品,浓郁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通过宣讲报告、媒体宣传、文体活动等方式,推动形成重视和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周”“劳动教育月”系列教育活动,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引导学生将劳动教育主动融入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各级工会干部以主讲人、嘉宾等角色走进活动现场,引导广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四、结语

高校工会要切实承担起强化劳动育人职责,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任务要求融入工会的工作实践,推动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不断产出更多更好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在创新劳动教育中更好地彰显作为、体现价值。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既应强化显性劳育,宣传劳动教育精神内涵,传授与大学生就业、职业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又应深化隐性劳育,深入开掘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劳育资源,建构“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劳动教育体系,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努力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广大教职工践行劳动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模教职工工会
数读·工会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动物“劳模”竞选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