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策略

2022-02-16 06:21:49王雅松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数长方形正方形

王雅松

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热门研究议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有序思维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核心素养发展。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容易出现杂乱无序、片面思考的问题,原因是缺乏有序思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核心素养为根本,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强化思维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有序思维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性

有序思维是一种与客观规律一致的思考能力,即在脑海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助于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为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建模思维等,提高小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就等同于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发生变革,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格局,将被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格局所取代。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有序思维,对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二、以趣激思,培养有序思维意识

趣味知识内容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其有序思维意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视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实际思维的有序性,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其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有序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重量概念的思考,使之能够对质量单位进行初步认识,明白克和千克是生活中两个常用的质量。然后,教师可展示“云南北迁野象群”图片,出示相关重量数据,使学生明白一头大象约重3~5吨,并产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兴趣。接着,教师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带领学生思考问题、认识重量,使其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明白1吨等同于1千克,而1千克与1000克相同,一头大象约重3000~5000千克。在学生理解重量换算规律的基础上,教师要介绍克、千克和吨的数学符号为“g、kg、t”,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有序思维,教师要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运用数学符号写出自己的体重数据,并能够将数学符号与克和千克建立联系,掌握用秤称物体的方法。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故事书、芝麻、牙签、水瓶、粉笔等物品,要求学生用秤称量物品,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有序思考,根据得出的数据,对克与千克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以问驱思,增强有序思考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利用问题驱动小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增强其有序思考能力。教师需要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的尺度,同时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问题,通过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增强其有序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利用食物价格的标签,让学生读出对应的“元、角、分”数值,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分析一位数和两位小数所表示的意义,提出“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何区别”这一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意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和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小数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讲解小数的构成要素,让学生能够理解小数中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的含义,学会正确认读小数。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用‘米’表示82厘米?如何用‘厘米’表示12毫米?”由此驱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之在充分感知小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长度单位相关知识内容思考问题答案,得出“82厘米是0.82米,12毫米是1.2厘米”的结论,切实增强有序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通过合作将“1元”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通过思考问题,再认识、再理解、再应用小数,拓展学生知识的宽度,不断增强有序思考能力。

四、以做引思,提升有序实践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其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运算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有序实践素养。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其有序实践素养。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联系班级中的黑板、粉笔盒、课桌、方积木等实物,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并鼓励学生动手画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由此帮助其初步建立数学知识概念,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有序思维。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不同的包装图,让学生判断平面图形是否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鼓励其动手制作长方形书皮和正方形印章,观察、测量平面图形的长与宽,思考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周长的方法,使学生在“做”中“思”,能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加以引导,并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C长方形=2(a+b)、C正方形=4a、C长方形=a×b、C正方形=a×a”。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公式求解自己制作的长方形书皮和正方形印章的周长与面积,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组成部分,由此提升学生的有序实践素养,使其能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提高有序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五、以辩养思,让有序思维更敏捷

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模糊的概念,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有序思维,让学生通过参与辩论,不断提高有序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整数相乘知识,提出“能否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于分数乘法当中”这一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队,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选择合适时机暂停辩论,引入新课,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共同推导整数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此时,教师可以立足核心素养发展,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剪一个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由此将生活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在学生得到问题答案后,教师可鼓励得到不同答案的学生进行辩论,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反方观点中的漏洞,以加深对分数乘法知识的学习印象。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总结辩论活动,使学生明白分数与整数相乘,要将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视为分子,分母不变。为了提高学生有序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存在错误的算式,引导学生就“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辩论,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有序思维,使之通过纠错,理解分数乘法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总之,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要在理论研究中认真分析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有序思维发展情况,由此进行深刻反思,对现阶段教学方案予以优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为其思考、解题、实践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小数长方形正方形
我爱长方形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剪正方形
小数的认识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