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

2022-02-16 05:57刘姜艳茆康卫李大雷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补体肝功能淋巴细胞

刘姜艳 孙 军 茆康卫 李大雷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连云港 222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EBV 为人第4 型疱疹病毒,全球感染率超过90%,主要通过唾液传播[2]。该病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常见,多呈自限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三联征”外,患者常合并全身不适、疲乏、肝脾肿大、皮疹、腹痛等症状。EBV 有嗜淋巴细胞的特性,除淋巴结外,各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均可受累。因此,IM 患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其中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3],占全部病患的80%,该比例在患儿中稍低,但也在半数左右[4-5]。目前研究认为IM 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症状是由EBV 感染B 淋巴细胞后激活CD8+T 淋巴细胞和/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反应及其伴随的细胞因子释放引起的,补体系统在此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6-7]。IM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机制尚未明确,且免疫系统紊乱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患儿资料,探讨儿童IM 免疫功能变化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为肝损害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我院诊治的85 例EBV 感染导致IM 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肝功能损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标准值2 倍以上,即80 IU/L] 将其分为肝功能损害组和无肝功能损害组。所有患儿均为首次发病,符合IM 临床和/或实验室诊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水肿;②实验室检查显示抗CA-IgM和抗CA-IgG 抗体阳性,且抗NA-IgG 抗体阴性;抗CA-IgM 抗体阴性,抗CA-IgG 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双份血清抗CA-IgG 抗体滴度4 倍以上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符合临床表现任意三项及实验室检查任意一项即可诊断。排除半年内使用过免疫调节剂、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患儿。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ALT、IgA、IgM、IgG、CD19+B 淋巴细胞、补体C3、NK 细胞、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分析各指标与肝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 相关分析,对肝功能损害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M 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

85 例IM 患儿ALT 为13~701 IU/L,其中ALT≥80 IU/L 共34 例,IM 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40%(34/85)。

2.2 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例)

2.3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 组IgA、IgG、IgM、CD19+、CD8+、CD4+T、CD4+/CD8+及补体C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NK 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注 NK:自然杀伤

2.4 IM 患儿免疫功能与肝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ALT水平与IgA、IgG、IgM、CD19+、CD8+、CD4+、CD4+/CD8+、补体C3 无相关性(P >0.05)。

2.5 IM 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CD8+为IM 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4,P <0.05)。见表3~4。

表3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EBV 是一种人类淋巴细胞疱疹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在青少年和青年人中流行率最高,由于唾液可覆盖于共享玩具,因此在儿童中常见。原发感染多为无症状感染,而临床上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出现IM,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体免疫系统在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表4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IM 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EBV 进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细胞内复制,继而入血循环致病毒血症,累及淋巴系统。因B 细胞表面具有EBV 的受体CD21,故先受累。CD19+分子特异性表达于B 淋巴细胞,其表达水平直接代表了B 淋巴细胞水平[8-9]。EB 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B 淋巴细胞增殖,导致病毒大量复制[10-11]。因此,B 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反映了病毒复制表达能力。研究显示,在感染急性期,EBV 侵入B 淋巴细胞,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对其进行灭活[12-14],IM 急性期B 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恢复期。提示免疫紊乱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肝功能损害组CD19+较无肝功能损害组降低。研究显示,免疫复合物在合并有荨麻疹皮疹的IM 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13],这些复合物由IgG、IgM、IgA,补体C3、C4 和C5,EBV 衣壳抗体和类似EBV 的颗粒组成,在疾病的急性期出现,并在恢复期间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肝功能损害组IgA、IgG、IgM 较无肝功能损害组升高,补体C3 降低发生率较无肝功能损害组升高。提示免疫球蛋白、补体和EBV 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参与肝功能损害过程。目前研究证实EBV 抗体可以中和病毒,免疫后获得的血清含有中和抗体,只有在补体存在时才能检测到[15-16]。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补体水平减低的IM 患儿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免疫复合物、补体、中和抗体在IM 合并肝功能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EBV 感染后的B 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病毒复制,在大量病毒抗原刺激下诱导T 淋巴细胞增殖。机体正常免疫过程中,CD4+、CD8+在B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扮演相反角色[17-18]。而在EBV 感染的情况下,CD4+通过消耗自身在病毒复制部位释放淋巴因子,抑制感染的B 淋巴细胞增殖;CD8+大量增殖,转化为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溶解破坏EBV 感染的B 淋巴细胞,同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IM 症状[19-20]。研究显示,增生的异常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至中央静脉周围及肝小叶,继而引起肝细胞损害[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肝功能损害组CD8+较无肝功能损害组升高,CD4+及CD4+/CD8+较无肝功能损害组降低。进一步分析证实CD8+为IM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免疫紊乱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NK 细胞也是IM 的重要参与者,NK 细胞和/或其细胞溶解途径的免疫缺陷,将导致严重的EBV 感染后果[23-24]。但本研究结果,两组NK 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既往研究发现,IM 患者在症状出现之前,特征性CD8+并不明显增殖,而NK 细胞数量增加,且与IM 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呈负相关[25]。提示NK 细胞可能在早期克制EBV 感染中发挥作用。

IM 患儿免疫紊乱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相关,对相关免疫因子变化与肝损害程度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LT 水平与IgA、IgG、IgM、CD19+、CD8+、CD4+、补体C3 及CD4+/CD8+均无相关性(P >0.05)。考虑肝功能损害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因此单一指标变化情况并不能预测肝功能损害程度。目前临床尚无有效预测肝功能损害程度指标,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系统紊乱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相关,对免疫功能紊乱患儿应加强监护,早期给予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猜你喜欢
补体肝功能淋巴细胞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48例的疗效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