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珍,张文明,吴银娣
梅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广东 梅州 514000
随着围生期医学的发展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但在临床上仍会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情况。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不仅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也是医学上密切关注的话题[1-2]。相关研究显示,科学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肠功能的发育成熟,使早产儿肠胃功能的紊乱情况得到改善,能显著减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3]。临床研究发现,营养支持是提高与保证早产儿存活率的主要因素,而肠道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非营养吸吮与小剂量红霉素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满意[4]。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采用中医疗法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且中医外治的方式不会对早产儿造成伤害,具有无创的特点,在临床上也被逐渐应用,但相关研究资料较少[5]。本研究采用中医外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治疗,以探究其治疗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梅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早产儿;(2)胎龄<37周的早产儿;(3)出生体质量<2 500 g。排除标准:(1)合并有重要器官疾病的早产儿;(2)患有先天性畸形或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胎龄31~34周,平均(32.5±1.5)周;出生时体质量1 350~2 000 g,平均(1 675±350)g。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胎龄31.6~34.4周,平均(33.0±1.4)周;出生时体质量1 600~2 100 g,平均(1 850±250)g。两组早产儿的胎龄、性别、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6](1)胎龄<37周的早产儿;(2)有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临床症状;(3)伴有排便不顺畅,且大便呈稀薄状;(4)体质量<2 500 g,头围、身高等低于正常值。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该组早产儿采用常规治疗结合手指点穴法治疗,具体方法:(1)依据早产儿管理指南[7],在每次喂奶之前给予早产儿非营养吸吮(吸吮奶嘴为橡胶皮且无孔消毒奶嘴)10 min,有必要的情况下于喂奶前30 min给予西甲硅油乳剂(柏西,40 mg/mL)。(2)找出早产儿的脾俞、肝俞、胃俞、足三里穴位,在每个穴位上轻揉1 min,1次/d,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一个疗程为7 d。
1.3.2 研究组 该组早产儿在对照组早产儿的基础上再采用腹部按摩法治疗,具体方法:(1)常规治疗方法与手指点穴法同对照组。(2)腹部按摩时,以肚脐为中心,四指合拢,围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并带有一定的压力进行按摩,按摩时速度不要太快,按摩10 min/d,1次/d,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一个疗程为7 d。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2)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相关指标,包括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达到完全肠胃喂养时间、出院时间;(3)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肠胃内无潴留,肠鸣音正常;有效: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减轻,肠胃内潴留容积<1/3,肠鸣音逐渐恢复正常;无效: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未见消失,肠胃内无潴留容积>1/3,肠鸣音较弱。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早产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2<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达到完全肠胃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相关指标比较(±s,d)
表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相关指标比较(±s,d)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8 38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6.78±1.76 7.95±1.14 2.065 0.042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4.98±1.06 6.85±1.13 3.890 0.001达到完全肠胃喂养时间15.46±3.45 19.24±5.28 2.795 0.007出院时间20.34±4.06 25.64±4.62 5.312 0.001
2.3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早产儿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早产儿的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例)
早产儿是指妊娠期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的不足月出生导致了他们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胃肠动力不足及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等,在临床上会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胃潴留、吞咽困难、消化不良、腹胀等,且早产儿出生后由于摄取的营养不足常会出现身体消瘦、身材矮小、体质量偏低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智障、死亡[8-9]。相关研究表明,在早产儿中有25%会发生喂养不耐受疾病[10]。在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早产儿非营养吸吮、药物治疗(如吗丁啉、红霉素等)及各种护理措施,但长期的药物治疗会对早产儿的肠黏膜功能、肠胃代谢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临床上一直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对早产儿造成损伤,具有一定的无创性[11]。
中医认为,新生儿身体各重要器官均较为娇嫩,且发育不完全,但具有活力,成长速度较快。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营养来维持各器官的发育。但早产儿因自身的原因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更为多些,可能是早产儿的脾胃功能均不佳。因此,中医认为治疗手段主要以调补脾胃、消积导滞为主。如果采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早产儿无法承受中药制剂较强的药效,因此,在中医上多采用中医外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多为抚触、按摩、手指点穴、推拿等[12-13]。本课题探讨了腹部按摩与手指点穴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早产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达到完全肠胃喂养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早产儿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在于,通过腹部按摩可以改善早产儿肠胃的活动力,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适当压力的按摩,可使压力通过压力感受器与触觉感受器传送至大脑,从而由大脑发出兴奋的信号,进而增强了肠胃的活动性,有助于粪便的排出,改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通过腹部按摩还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肠胃的蠕动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得活跃,从而使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得到改善;手指点穴法主要是通过对早产儿的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穴位进行按摩。在中医上,胃俞、脾俞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疾病效果显著。肝俞穴可以调气、顺气,故有“肝俞穴调畅气机”之说,而足三里穴位系胃之下合穴,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14-1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明显降低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