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权场域中的宰相致仕探析*

2022-02-16 04:11
中州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皇权宰相皇帝

田 志 光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被称为致仕,“退而致仕。退,退身也,致仕,还禄位于君”。致仕最初之意是将俸禄归还给君王,后逐渐演变为退休。宋朝沿袭隋唐致仕制度,决定官员致仕的直接因素是年龄,“义故七十而致政,老而不致政,贪冒者耳,非义也”。最初致仕为礼制规范,制度上并无强制要求,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到制度层面,“予年过七十,法当致仕”。魏晋之前官员致仕,需要罢官,不带官职爵位,宋代官员可以带官阶致仕,“官阶”非实际职务,不需要承担行政事务,但却关系到致仕后的待遇,官阶越高致仕后的待遇就越高。实际上官员致仕不一定非要七十,“若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故曰:‘引年’”。从理论上讲,宋代官员致仕制度也适用于宰相,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宰相致仕并没能按制度执行。一方面由于宰相位高权重,制度对其约束有限,另一方面宰相作为百官之长,非一般人能够胜任,同时他们的任免对朝政影响巨大。宰相致仕除自身老弱疾病外,最重要的还与皇帝态度、与皇帝亲疏关系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宋代官员致仕,学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具体到宰相这一特殊且重要群体的致仕研究专论尚付阙如。宰相作为官员群体的最高代表,其致仕情况有别于普通官员群体,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多方因素,有必要深入探析。

一、宰相与皇权冲突而致仕

由于政治形势变化,部分宰相与皇权发生矛盾,阻碍皇权的有效实施,此时宰相迫不得已请求致仕,避免皇帝猜疑或是打压,以求保誉身后。宋代因此原因致仕的是蔡京、王黼和秦桧。

二、宰相完成政治使命而致仕

三、宰相因台谏弹劾而致仕

四、宰相因疾病体弱而致仕

当宰相病情严重无法履行职责时,一般情况下会上章皇帝请求致仕,而皇帝则会数次挽留,以示对股肱之臣的重视与恩宠,最后可能同意宰相致仕。宋代因病致仕者有吕蒙正、何执中和刘正夫。

五、余论

两宋时期共有139名宰相,其中四次入相的有1人,三次入相的有7人,两次入相的有31人,由此可知,宋代宰相因不同原因离任的总次数为187次,宋代所有宰相中有16位在任上去世,丁忧10人,致仕12人,特殊情况10人。可知,宋代宰相罢任致仕的情况属于少数,除因身体健康原因外,宰相致仕均与皇权恩遇衰减有关。皇权与相权在中国古代帝制时期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相权过分膨胀,皇帝总要设法进行限制,其中以宰相年老体弱多病令其致仕,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相与宰相致仕对于宰相职权解除来说并无本质区别,然而对宰相个人来说,致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宰相的个人风范,留下不贪权的美誉。

猜你喜欢
皇权宰相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县以下代表皇权的人员?——胡恒《皇权不下县?》读后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