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及实现策略*

2022-02-15 12:15
中州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品一标标准化农户

潘 文 轩

一、引言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其家庭人均收入既低于城镇住户也低于规模农户,这是导致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快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收入增长,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农业生产经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近年来我国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其增速不仅低于非农经营性收入,也低于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明显短板。农民的农业经营增收乏力,除了经营规模总体上较小这一客观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其经营农业的质量效益偏低。所以,帮助农民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有利于加快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由此更好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基本要求。目前,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正在全国各地有序推进中。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作为传统“三品一标”的升级版,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民农业经营增收带来了有利契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与农民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究竟有何内在关联性?对促进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如何使农民特别是小农户通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加快融入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经营持续增收?深入思考研究并科学解答上述问题,对作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新提出的行动方案,尽管不少现有文献涉及“三品一标”的某一方面,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围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内涵、推进逻辑与实现路径作了初步探讨,总体上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另外,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方面,已有一些文献分别探讨了农产品品种、农产品品质、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联性。

在农产品品种与农民增收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种子是农业价值链的起点,有什么样的种子就有什么样的产量、品质和效益,种子优劣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良种能促进稳产高产,使农民获得更高更稳定收益。还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作物育种的改善能够促进农产品单产增加,品种质量改进能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可见,良种对农业经营增效和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

在农产品品质与农民增收关系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高品质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其主要原因是优质农产品附加值高、价格往往高于普通农产品,这也获得了一些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然而,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的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现象,使高品质促进增收的观点受到一定挑战。对于“优质不优价”的成因,代表性的解释包括市场质量标准不健全、专业化交易市场尚未形成、消费心理有模糊效应等,上述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出现了由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从而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支付意愿不足的现象。

本文拟在以往文献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第一,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考察,在分析其对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时,充分考虑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间的内在关联性。第二,基于农业供给侧系统框架的理论分析,阐释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破解农业经营增收困境的内在逻辑。第三,更加系统化地厘清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业经营增收的机制与路径,克服以往文献偏重从某一角度观察作用效应的局限性。第四,针对小农户较难直接对接“三品一标”且适应“三品一标”能力不足、规模农户投资“三品一标”的成本压力和收益风险较大等实践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内容,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三、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1.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破解农业经营增收困境的内在逻辑

图1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破解农业经营增收困境的内在逻辑

2.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业经营增收的路径

品种培优主要从优化供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四方面发挥促进农业经营增收作用。首先,品种培优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有积极影响。选育、推广一批新品种,将促进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更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升级需要,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由此,农产品供求关系就能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均衡,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有望在供求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其次,从生产成本角度看,良种自主繁育能降低对国外种子的依赖度,缓解目前高端蔬菜等部分领域进口种子成本高的问题。另外,一些新品种在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节约灌溉用水上具有优势,这也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再次,培育和使用绿色优质品种,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夯实优质优价和农业经营增收的基础。最后,增强农产品抵御恶劣气候和病虫害的能力,是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目标,选用高抗品种能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减少农民因灾造成的收入损失。

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难点

尽管从理论上看,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有助于破解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增收困境,但在实践中,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农产品市场运行中的一些特点,要使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仍面临若干难点问题和制约因素。

1.小农户较难直接对接“三品一标”行动

观察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的实施主体可以发现,除了作为推动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外,农业科研院校、种业科技企业等是品种培优的主力军,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则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主导力量。通常情况下,小农户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培育新品种、打造品牌和进行标准化生产,也缺乏改善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这决定了小农户不太可能成为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主体,直接对接“三品一标”行动的难度较大,通常只能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身份介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

在此情况下,小农户虽然成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潜在受益群体,但从实践层面看,“三品一标”与小农户农业经营增收之间的关联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不能充分下沉至广大小农户群体进而有效渗透到小农户的农业生产中,就很难起到有效促进小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作用。所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破解小农户农业经营增收困境的实际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小农户农业生产与“三品一标”行动衔接的紧密程度,另外也要看“三品一标”实施主体带动小农户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进而促进其农业经营增收的效能。

2.小农户与“三品一标”的要求不够适应

选育出优质品种后接着要在农民中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产品品质要求保持清洁的产地环境并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和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落实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是生产者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开展种植养殖和加工储运,这些活动均对农民的素质能力及生产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小农户的素质能力与生产条件状况,直接关系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小农户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农业经营增收的最终成效。

从目前看,大多数小农户的文化与技能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不足。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计算,小农户中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6.5%和37.3%,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8.1%,另外,有高达89%的小农户未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相当一部分小农户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小农户的生产理念与方式仍较为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质量观念和生态意识普遍不强,熟练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能力总体上较弱。除此之外,由于家庭资金短缺等原因,不少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还面临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和质量较差的问题。小农户素质能力与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上述短板,使其不能很好适应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要求,制约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在小农户群体中的顺利落地实施。

3.规模农户投资“三品一标”的成本压力和收益风险较大

与小农户有所不同的是,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规模农户,其经营规模相对较大、资金相对较充裕且有良好的市场化经营能力。在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以执行者身份参与进来,还有条件在某些环节作为实施主体,主动投资“三品一标”建设并从中直接受益。当规模农户以投资主体身份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时,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的方向与用途主要包括:引入、选育和推广新品种,整理土地与建设高标准农田,购买新型农机设备和绿色投入品,建造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培育、营销及管理品牌,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从生产经营周期来看,上述领域的各种资金投入大多集中在早期阶段(特别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导致该时期资金大规模流出。然而,“三品一标”对农业经营提质增效的作用存在时滞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显现。此时,会出现成本现金流与收益现金流期限不匹配的现象,使规模农户在早期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另外,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蕴藏着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还将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在早期沉没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如果中后期回报不足,规模农户就有可能蒙受较大的风险损失,最终影响到规模农户从“三品一标”投资中增收。

4.高品质农产品可能面临“优质不优价”问题

在“三品一标”中,品质提升处于核心地位,它既是品牌打造的基础,也是品种培优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目的。尽管从理论上讲,高品质农产品能卖出更高价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但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提高品质却没有促进增收,无疑会使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下降,这显然不利于“三品一标”的顺利推进。

现有相关研究表明,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根源在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这既源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也同市场体系不完备、政府未有效干预密切相关。对于相当一部分小农户而言,缺乏品牌和未分类分级销售,是导致其优质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打造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动因。然而,即便是已经获得品牌支撑并实行产品分类分级的那些小农户与规模农户,也会时常遭遇“优质不优价”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农产品质量标识、认证制度还不完善,未充分体现消费者关注的质量特征,影响了质量信息的准确传递;农产品市场监管缺失,农产品“以次充好”治理不到位;产销对接不够通畅,导致农产品销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滞销现象;普通农户市场议价能力较弱,容易被收购方压价等。

五、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育种创新有突破、产品品质有提升、品牌建设有影响、标准化生产得到实施,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拓宽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空间,从而为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提供新的源泉。因此说,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本身取得良好成效,是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先决条件和关键环节。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前文所述的四大实践难题,仅仅做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与农民农业经营增收间的实际因果关系来看,有好的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只是“三品一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有效发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还须解决好小农户与“三品一标”有效衔接、小农户发展能力与“三品一标”相适应、降低规模农户投资“三品一标”的成本压力和收益风险、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这四大关键问题。《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对如何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作出了较详细的部署安排,此处重点针对前述的四大关键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具体对策。

1.构建小农户与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有效衔接的机制

第一,围绕“三品一标”要求,完善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为方向,推动社会化服务覆盖小农户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重点提供良种等优质农资集中采购、农机田间作业、绿色高效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优质农产品认证、仓储冷链保鲜、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将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中。

第二,在“三品一标”行动中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的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品种选育、品牌锻造和标准制定,引导他们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反租倒包、共享销售渠道等方式,将更多小农户纳入“三品一标”行动中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在小农户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帮助小农户解决好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执行标准规范中的难题。

第四,建立健全使小农户充分分享农业品牌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鼓励品牌创建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小农户遵循标准化规范生产符合品牌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同时,从完善制度安排入手,支持小农户通过溢价收购、利润分成等途径合理分享品牌红利,促使小农户与品牌创建主体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2.适应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要求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

第一,加快改善小农户农业生产条件。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提高物质装备水平两方面入手,对小农户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在基础设施方面,要高标准建设“小农水”并加强后续管护,进一步提高田间道路硬化率,推进产地仓储冷链公用设施建设,适时升级改造信息基础设施;在物质装备方面,要加快研发和推广适用于小农户的实用轻简型农机具,健全针对小农户的生产技术装备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小农户使用智能化生产设备,不断提升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培育和提升小农户五大核心能力。一是信息获取能力。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着力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智能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使小农户更方便地获取农产品新品种、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品牌推广等信息。二是在干中学的能力。加强田间地头的现场培训和指导,多采用新品试验示范、实地观摩等方式,调动小农户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农户边学边干,促进学习内容向实际技能转化。三是合作经营能力。努力培养小农户的合作意识,鼓励小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组织引导小农户以多种方式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小农户在合作中的履约和维权意识。四是新技术吸纳应用能力。采用补贴方法鼓励小农户接受新技术培训,指导小农户用好“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畅通农业科技人员与小农户的联系,提高科技服务针对性,着力满足小农户的生产需求,解决小农户的技术难题。五是标准化生产能力。面向小农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的普及宣传,将标准化规范以简明手册形式呈现出来,使广大小农户易学、易懂、易操作,全面准确地掌握技术要领。

3.降低规模农户投资“三品一标”的成本压力和收益风险

第一,打好政策“组合拳”,减轻前期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新品种选育、农业新技术引进的财税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补贴标准,推动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节能高效的现代农机设备倾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财政奖补。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与种养大户,合理放宽抵押物范围及其他贷款条件,结合“三品一标”工作完善财政贴息政策。保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的用地需求,并落实好使用上述设施的电价优惠政策。

第二,构建投资风险的多主体分担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部门、规模农户、银行、保险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相关主体共同分担“三品一标”投资风险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可试点牵头设立农业领域创新的风险补偿基金,明确补偿范围和标准,规模农户在投资新品种、新技术发生风险时,可向基金申请补偿损失。积极开发适合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鼓励规模农户参与“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以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第三,积极拓宽并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要通过举办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和推介会等方式,为优质农产品的营销搭建更多平台,助力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线上线下消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画像,引导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对品牌农产品开展精准营销。

4.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的良性机制

第一,完善农产品质量—价格信号传递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标识要素应包括地域品牌、质量等级、产地环境等对农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推广使用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全面纳入追溯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推进认证体系的一体化建设,统一认证标准;建立质量认证采信机制,提高质量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开展农产品质量主题宣传,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识别能力。

第二,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强化地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监管中的职责,建立农产品质量绩效考评与责任追究制度。农业农村部门要协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监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对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和行业禁入制度,杜绝农产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三,构建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机制。农业农村部门要与商务、交通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提高农产品产销对接的组织化水平,引导产销对接各环节经济主体实现长期稳定合作。通过发展电商销售、开展订单农业、建设直供直销中心、开设专卖店、单位定点采购、“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等途径,促进农村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区与城市销区的对接,提高优质农产品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渗透能力。

第四,增强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议价能力。引导农民尤其是小农户采用“农户—合作社—其他”模式销售农产品,依靠合作社改善农民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提高其同收购商、龙头企业等交易方的议价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鼓励农民采用“农户—最终消费者”的直销模式,使农民议价权得到更好体现。在订单农业中要稳定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可通过奖励联农带农优秀的企业、惩罚和淘汰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等办法,促使企业维护订单收购价的公平合理性。

猜你喜欢
三品一标标准化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标准化简述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