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颖春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高效的课堂。那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课堂容量更加充实,既能完成单元目标,又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点?笔者认为,可以紧扣“三度”,让语文课堂变得更高效、更实效。
一、眼中有学生,课堂有“温度”
这里的“温度”指的是关注学生。一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眼中有学生的课堂,教师眼中只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根据学生的情况去调节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怎样让语文课堂有温度?笔者认为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质疑、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手势、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使之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教师热情洋溢地组织学生对各音节进行拼读,抽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合作读……可以说读得非常积极。然而,最后一排高举小手的学生却完全被教师忽略了。从一开始的积极“老师,我来,我来……”到后面的伏在书桌上小声抽噎。而这一切除了听课的笔者,谁也没有注意到。看到学生可怜兮兮的样子,笔者就想: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一定要多重视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长期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反观另一节三年级的《语文园地》教学课,教师就特别重视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坚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表达所思所想。哪怕学生的表述中有一些低级的错误,她也能去倾听、去激励。
课中,教师出示了几幅图,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把图的内容表达出来。其中有一幅图就是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健康的葡萄。”其他学生马上就大声说:“错了,错了。”教师微笑着引导:“哇,我发现你太喜欢葡萄了,情不自禁地把它当成了朋友,你看,你把健康用在了它的身上。不过老师觉得可以用其它的词语。你看看它的枝叶、颜色,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说出了“五光十色的葡萄”。而在形容庐山瀑布这个地方时,有个学生说:“山穷水尽的庐山瀑布。”说完全班学生都笑了,听课的教师也笑了。然而,教师并没有因此责怪学生,而是告诉他:“你的词汇量真大,只是山穷水尽这个词表示的是不好的意思,老师觉得用在这里不恰当。你能用过另外一个词吗?”学生想了想,马上用了另外一个词语。教师马上又给予了表扬。
当时,笔者真想为这个教师的智慧喝彩。正因为这个教师不怕学生犯错,能让学生体面地坐下,所以才有学生崇拜的眼神,才有了积极参与的课堂。有时候笔者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越不爱举手发言,除了年龄因素外,是不是也和我们的平时教学习惯有关呢?我们会不会在不自觉中忽略了学生?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课堂上,若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多点鼓励、多点点拨,少点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保持住。
二、教学有层次,课堂有深度
课堂有深度,这里的“深度”不是說要把内容讲深,而是说要有层次,步步深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很多时候上的课都是在同一个层次的,完全没有进一步的扩展。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层,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真正高效的。
印象中有这样一节《坐井观天》的生字教学课。课中,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带着学生学习生字。当讲授“喝、渴”时,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拼读,掌握生字的读音。接着是让学生观察这对生字的区别,很容易,一个是三点水,一个是口字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对生字,教师出示了一首儿歌:口渴要喝水,渴带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嘴是口字旁。简单明了地把这对生字的不同点总结了出来。当笔者以为一切已经结束,可以教学生书写的时候,教师又出示了相关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内容选择准确的生字,然后又指导学生用上“渴、喝”来复述小鸟落在井沿上的原因。最后才是指导学生书写的笔顺。整个过程都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慢慢渗透学习,步步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对生字。针对高年级很多学生都分不清生字的情况,笔者想有这样方式方法的话,又怎么会掌握不了呢?
三、教师能放手,课堂有广度
“广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宽窄程度。我们知道,每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笔者听过不少课,发现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一步步带着学生走,不敢放手。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很不好的。
一节五年级上册《太阳》一文,授课教师一段一段地引导着学生去掌握太阳的特点,说明方法、用词的准确性,完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自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也是如此,从珊瑚的外形到海参的特点,到海底鱼的特点,完全都是教师一边提问一边学习。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得很通很透,但笔者知道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离开了教师,学生可能会一无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对于这样一篇结构相似的文章,教师大可以在带着学生学完第一部分的情况下,分发学习任务,以小组形式开展自学。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来进行指导。对学生掌握不到或掌握不全面的地方进行点拨,效果会更加好。笔者不知道他们后面是如何迁移到课外阅读的。但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要学会放手,放手是为了学生成长地更好。课堂应该是从带着走到放手走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从牵到放,这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广度的学习。
四、设计有个性,课堂有态度
每一节语文课,应该是有教师个人主张的课。课文重要,但教师的教学思维不能给课文所局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的顺序、讲授方法进行适度的调整,让课堂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能真正让课堂有效、实效。
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总会走入两种误区,要么上得太过简单,要么上得太过复杂。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这样往往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算是同一篇课文,教学角度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习阶段的语文素养,对所授的课文进行设计。例如,同是《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如果是三年级,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详细复述上,而四年级则要学会简单复述。到了五年级,我们则要求学生做到创造性复述。目标不同,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
例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的教学,很多教师觉得很难把握,文章太长,内容太多,查看了很多的教学设计,也是有很多的内容,很多教师就毫无头绪,一步一步来,一个知识点也不放过。这样,课堂就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实效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大胆对本课进行设计,只是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分小组归纳三个小故事,说清楚谁在做什么、结果如何。第二步则是比较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性格,体会文章的中心。通过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文本的重点,又删掉了一些繁杂的东西,课堂内容会变得清晰,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其实,要追求课堂实效,还是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用心去思考、去执行。紧扣“四度”,真正为学生的将来思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达到我们想要的课堂实效。
责任编辑 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