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华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通过提问,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实践活动、心理特点、信息技术、生活场景构建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开展高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一、借助故事构建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若教师的讲解过于枯燥,则不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需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充分吸引其注意力,指导其高效探究数学问题。其中,导入故事设置问题情境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趣味性故事,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搜集趣味性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期间,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动画片片段,以动画角色为主体,代入数学问题设置情境。例如:“小兔子与小乌龟为了保护森林,决定亲自制作一个长5米、宽4米的警示牌,那么这个警示牌的面积是多少呢?”此时,学生被动画故事所吸引,会积极跟进教师的讲解进度,思考相关问题。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代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围绕趣味故事开展问题探究。
二、结合实践构建数学问题情境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当被问题所吸引时,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教师要设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要兼顾理论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测量”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及其概念,可以提问:“观察周围的物体,有什么可以测量?”“在测量物体时,我们需要采用什么方法,需要注意什么?”“除了身边的物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测量?”通过此类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物测量,可以将学生分组,测量文具、桌椅等。期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测量过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識。同时,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加深学生对测量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三、把握心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了围绕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更加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其中,小学生除了有较强的好奇心,还有一定的好胜心,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为前提,为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开展探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发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倍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习某个数字的倍数,如数字3,随后随机写下一些数字,要求学生算出可以整除3的数字,计算最快的学生胜出。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某些数字能够整除,而有些数字无法整除。以竞赛的方式开展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积极开展计算。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问题情境的内容,拓展创设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借助多媒体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车轮的运动过程,并向学生提问:“车轮平稳运行的原因是什么?”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重点讲解车轮平稳运行的原理,让学生扎实掌握“圆”的相关概念与知识。
五、融合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学情与认知水平,则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围绕实际生活,融入生活场景、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真实、熟知的问题情境。同时,教师要确保问题的针对性,避免问题与教学内容脱节,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比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比例图,要求学生结合表格探究相关问题。其中,表格内容可以是统计班级男女人数、年级男女人数等,随后提出“此表格中的男女比例为多少?”“表格中的1:0.94怎么读?”等问题。通过此类生活性问题,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数学问题,创设合理问题情境。其中,教师可导入趣味性故事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围绕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问题情境;融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