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颖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希望学生理解真正的美,并在美的表现形式方面不断创新。通过高校美术教育,可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展现美方面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此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进而在不经意之间找到赏析以及展现美的新方式。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含美术教育教学体制单一、美术创作理念一定程度上墨守成规、未能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审美诉求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渗透美术哲学理念,并打破常规思维,鼓励学生围绕一些“另类美学观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展现美”形式 现代人审美需求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17-05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包含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老、金属等,完成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的视觉形象创作,用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并添加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美术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烈的主观性,考验创作者的个人能力和心境。高校美术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打牢美术创作基本功之外,还需明确学生的诉求,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创作新作品、形成新风格的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育的首个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美术创作能力。比如高校美术教育的对象并不全是美术特长生,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美术创作常识。以素描作品创作过程为例,美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完全采用“依样画葫芦”的方式进行“创作”,希望通过“死扣细节”的方法,使自己的绘画作品尽量与参照的实物“相似”。这类学生的绘画创作缺乏“整体”的概念,并不是按照“先画大框架→从光影角度着手调整画面整体的明暗区域→成型后调整细节”的流程进行创作,而是“确定一个小区域,抠細节一步到位→确定另一个区域,继续抠细节一步到位”。对比光影调整角度下的素描作品绘画方法和初学者死扣细节下的绘画方法,前者正确,效率高;后者错误,后期需多次修正,会浪费大量时间。为帮助许多美术初学者掌握基础美术作品创作能力,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围绕视觉效果、画面结构布局等内容,向学生普及常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在美术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方可达到目的。比如素描作品中的光学三原色——黑、白、灰的合理应用,能够在平面作品中显现出空间立体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将创作过程完整呈现,使学生有所借鉴,如此,学生掌握美术基础创作能力的难度会大幅度降低。
(二)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在当下的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都会感到比较重的压力,难免滋生心理问题。如果对此类情况缺乏重视,有些学生会滋生抑郁心理,进而以消极心态看待所有事物,有可能引发悲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如学生感到心情烦躁时,可以独自一人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前往校园内的树林中、湖畔旁,放空内心,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中,静静观察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在心绪逐渐平稳之后,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的绘画技巧,将令自己心旷神怡的美好事物以画面的形式予以记录,在日后有新的思考时,可以进行深层艺术加工。此种层级递进式的“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足以令很多学生升华自己的心境,使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烦心事,都能够有效排解,以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
(三)指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美,并在美的表现形式方面不断创新
围绕“美”进行赏析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真正地理解美,理解真正的美。具体而言:美术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能否创作出高质量的绘画作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逻辑思维发散能力,即灵感是否充足,是否能够将内心深处所想直观或通过其他方式巧妙地呈现在画面之中。从科学(生理医学)角度来讲,“思维、灵感”等与人体的脑部神经系统有关,在特定的状态下,人类大脑思维会短暂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这一点已经被很多艺术工作者所证实。高校美术教育期间,教师务必向学生传输如下观念:第一,美术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从来都不是没有底线的,任何打着“为艺术献身”的幌子,行违背道德观念、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这个过程中不包含任何美感,不存在可供讨论及评价的艺术价值。第二,“美”的呈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不违反底线,任何人都有追求美、创新美的权利。基于上述方式开展美术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简析
(一)美术教育可发散学生思维,在展现美方面不拘一格
高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个内在关联在于: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探索通过多元方式展现“美”的可行性。社会整体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绝大多数观念、绝大多数认知都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出现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一些传统观念中不符合主流美感、不符合主流艺术审美的艺术创作形式以及美感的呈现方式可能在新时代便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能够接受并给予较高评价的热门事物。如果包含美术在内的艺术在创作形式、呈现效果方面墨守成规,缺乏新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对应的艺术领域必定会走下坡路。基于此,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只要整体呈现出“美”的形象,且不会令人产生不适感,教师就不应轻易否定。
(二)美术教育可激发学生追求美,找寻赏析及展现美的新方式
上文提到,高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可行性在于,美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进而在不经意之间找到赏析及展现美的新方式。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普遍拥有比较心理,这种“比较”的习惯是一种双刃剑,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自身心境的影响大相径庭。比如著名的寓言故事——一个穷苦的人每天都在向人抱怨自己没有钱买鞋子,直到有一天他不再抱怨,因为他发现另一个人因故失去了双脚,即使有鞋子也没办法穿。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精神一振”,似乎有一种力量从内心深处出现,即使眼前面临再大的困境,也有信心能够应对。上述情境正是美术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赋予学生一种积极应对艰难困苦,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绝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当一个人总是能够勉励自身、砥砺前行,那他在生活中必定能够经常发现美好事物,也许不经意之间随手记录下的文字、图画都将在日后成为宝贵的财富,因为这彰显了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艰难困苦的态度,其本身便是一种彰显美的能力。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育教学体制较为单一,与时俱进程度不足
我国高校当前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体制较为单一,与时俱进的程度相对不足。尽管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正在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形势,且已经将一些已经过时的传统教学机制予以废除或升级,但由于教学整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重,导致部分高校虽然确定了新的美术教育目标,但却未能形成配套的机制,实际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创新能力培养”仅仅体现在口头上,代表性现象为:很多教师及教研工作者张口闭口“应该有所创新”“创作形式应该新颖”,但评估标准方面没有发生相应更改,没有告知学生“应该如何创新”“创新方向如何选择”,这种“创新”几乎成为了“形式主义”,极其缺乏实际价值。
(二)美术创作理念墨守成规,与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不符
上文提到,有些高校的美术教学工作者非常希望在艺术呈现形式方面有所创新,但由于其常年来形成的创作理念、美术作品评估标准和配套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存在严重的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规则的现象),导致部分高校的美术创作理念与现代人审美诉求之间的结合程度严重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理论必须与其传播的土壤充分融合,然后才能逐渐形成适合当地的具体行为指导。很多唯心主义下的形而上学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得出的结论完全不符合实际,这样的行为应该予以摒弃。在美术(艺术)创作领域同样如此,直接“一刀切”,对新型艺术创作形式予以否认,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教学及作品创作方式方法单一,在激发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除了教学机制、理念认知方面的问题之外,我国很多高校当前的美术教学以及美术作品创作方式不够多元化,已经与时代前沿技术之间有较大的鸿沟,自然在激发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方面出现很大的欠缺。比如对“美术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方向”的研究较少,很多美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美术创作软件应该如何应用几乎一窍不通,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学生的认知同样被限制,对新的美术创作形式几乎没有了解,不利于学生后期就业,比如很多高校美术课堂依然沿用传统的实物画板、画笔创作美术作品的模式,而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企业(如游戲、二次元人物形象设计)在绘图、3D模型设计等方面早已使用经过数代升级的计算机软件。无论在成本方面还是在直观效果方面,新形式的美术作品创作方式都具备极大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在美术教学硬件设备方面给予的支持严重不足(实际上,该问题不难解决,只要购进一批8G内存,显卡达到GTS750以上的电脑,并下载3Dmax、C4D、Zbush等软件即可。但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电脑几乎不会应用于美术课程,且往往长期得不到更换)。
四、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渗透美术哲学理念,打破常规思维
为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科学渗透哲学理念,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比如上文提到,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前往互联网游戏制作公司或动漫制作公司的美工部门,成为一名2D原画或3D建模设计工作者,为广大观众、消费者创造出更多具备美感的人物形象。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个哲学理念是在创设时代背景之后,游戏或动漫中的有关人物的衣着是否应该严格受时代的制约。具体而言:《秦时明月》是玄机科技重点打造的史诗级动漫,围绕“秦灭六国后、楚汉相争前”这一历史阶段,对其间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度艺术加工,呈现出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效果。其中的男性角色在衣着方面均十分正常,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服饰风格,但几乎所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其衣着均十分优美、艳丽,且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身为诸子百家之一——道家天宗掌门人晓梦大师是一个年仅18岁的美女形象。围绕该形象进行设计时,玄机的工作人员选择了经过特殊处理后的高跟鞋(将现代高跟鞋与古代女鞋进行整合,呈现出一种“半现代半古代”的形态)。除了晓梦大师之外,为了凸显另一个女性形象——另一诸子百家农家之中的田言(实际上是罗网组织下的天子级杀手惊鲵)的飒爽英姿,在下半身设计时采用了几乎完全现代的网袜+高跟鞋的形象。如果从“符合历史”的角度来看,上述两位女性形象的设计完全不合格,因为我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样貌的高跟鞋,而这也是很多美术工作者坚守的“底线”之一,即美术作品的题材如果是古装历史,那么决不能出现对应年代不具备的事物。但从哲学角度来看,上述观念存在一定的偏执性。具体而言,历史题材的动漫、美工设计者均是现代人,作品制作成功并投入市场后,面向的消费者和观众同样都是现代人。既然消费者具有此种特质,那么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在商品(动漫影视或游戏作品)中便需加入容易被现代消费者接受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高跟鞋是一种能够增加女性形体美感的物品,事实上很多消费者都在内心幻想过某个女性形象身着高跟鞋呈现武打动作。因此,这样的美术创作思路拥有市场认可度,符合哲学理念中的“事物发展的本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笔者认为,在现代高校的美术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上述“古今事物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大胆设想,如“中国古典服饰配合现代精美高跟鞋之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这种做法并不影响人们对历史进行了解,更不涉及触及道德观念和法律底线的问题,还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故具备应用于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鼓励学生结合时事热点事件,围绕一些“另类美学观点”展开讨论
前文提到,高校美术教学应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美、理解真正的美。尽管对美的理解是多元的,但“多元”并不等同于“刻意丑化”,更不等同于指鹿为马般地颠倒黑白。事实上,“美”与“丑”之间存在一条比较明显的界限,这个界限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美丑界定过程。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结合时事热点事件,围绕一些“另类美学观点”展开广泛讨论,对决定“美”与“丑”的标准进行清晰界定。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有关“眯眯眼”产生了极大地争论。事件的核心并不在于“模特的眼睛是大是小”,而是在于“妝容选择方面是否存在刻意丑化和歧视嫌疑方面”。很多人们熟知的明星眼睛虽然不大,但双目有神,配上突出自身这一气质的妆容,能够相得益彰,让人们看到照片时感到十分舒适。而在“眯眯眼”事件中,一些模特的眼睛并不小,却通过毫无美感的妆容,刻意将眼睛画小,让人看后产生很强的不适感。事实上,近年来很多西方品牌的广告中,选择的东方人的形象、搭配的服饰、发型及妆容不仅与中国人的主流审美大相径庭,同样也不是欧美人主流认可的形象(真正的“美”与“不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并经过长期社会认知积累后形成的内容,不会因为文化层面的差异而不同)。高校美术教师可以正确利用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进行“激荡”,达到启迪心灵的目的。
(三)探索多元形式的美术作品创作方式,将美学知识与实践应用深度结合
为解决高校美术教育手段较为落后、与社会前沿技术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可尝试探索多元形式的美术作品创作方式,进而将美学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产生深度联系。这样做的哲学理论支撑为:在思维发散过程陷入瓶颈之后,即沿着当前道路走不通时,可以选择另辟蹊径。这种“蹊径”没有任何限制,只要能够解决当前问题便可。比如在素描作品创作方式方面,传统的纸质画板、2B铅笔绘画要求一气呵成,落笔之后很难修改,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整幅作品前功尽弃。而应用电脑智能绘图软件(如最基本的photoshop),搭配智能手绘板,则创作过程的难度会大幅度降低——无论创作期间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随意更改。不仅如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软件附带的“覆盖”功能,将演示的作品与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全面比对。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明确自己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由于创作形式发生了改变,也许不经意之间便会发现使作品美感升级的方法,而这同样有助于学生创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的侧重点除了督促学生练好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基本功之外(除了在二维平面画板上绘画之外,还需掌握基于3Dmax、C4D-Bodypeinter、Zbrush等软件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还应发散学生的美学思维,使学生探索“美”的新型呈现方式。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框架,敢于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不断融入美术创作过程,产生独特的美感,这样的美术教育才拥有活力,才能够不断发展,最终使“美”逐渐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晓蕾.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以国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6):48-50.
[2]唐清华.《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建筑学报,2020(07):125.
[3]汪蔚.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评《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0(01):87.
[4]王雁.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评《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J].林产工业,2020(01):119.
[5]李慧.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