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

2022-02-15 11:24乌云特娜金童林贾彦茹
关键词:置信区间关心个体

张 璐,乌云特娜,金童林,贾彦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近年来,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但促使民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日趋增加,同时也迫使研究者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环境问题的改善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1-2].青少年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也是践行环保行为的重要群体.因而,学校和社会需要启发他们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环保观念和生态价值观,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动化的环保思维,并最终引发亲环境行为.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环保行为而达到保护环境或者阻止环境恶化的行动方式[3].以往的研究表明,具有亲环境行为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积极溢出效应”,他们会在不同的环境场所当中表现出较高频率的亲环境行为[4-5].因此,促使青少年产生亲环境行为是有效缓解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很有必要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自然联结(connectedness to nature)是指个体与自然的各种物理互动后产生的心理联结,以及知觉到属于自然的程度[6].按照心理进化理论的观点[7],自然联结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产物,它不仅有助于个体压力的缓解,而且还能促使个体出现环保行为[8-9].实证研究表明,自然联结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亲近自然,更容易出现环保行为[6].此外,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成人群体而言,自然联结与亲环境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自然联结是促使成人亲环境行为出现的主要途径[10-11].那么,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自然联结程度高的个体,出现亲环境行为频率是否越高还值得商榷.因此,基于文献回顾,提出本研究假设H1: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1.2 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地方依恋指个体与居住地之间产生的积极情感联结,它不仅能满足个体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而且会使个体对居住地产生依附心理,并倾向于留在居住地[12-13].按照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理论的观点,某个场所满足个体特定目标活动及需要后,个体会对该地方产生一种功能性的依附心理.当个体产生强烈的依附心理后,个体一方面会对这种场所进行较高的心理评价,另一方面会对出现破坏该场所的行为进行抵制并自动产生保护该地方的行为措施[12].实证研究表明,地方依恋与个体亲环境行为意图、亲环境行为倾向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地方依恋不仅可以显著预测个体亲环境行为意图,也可以显著预测个体亲环境行为倾向[14].基于印度洋某岛原著居民群体的调查表明,该岛居民的地方依恋水平较高,地方依恋对该岛居民的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因此,基于文献回顾,我们可以推测,地方依恋程度越高的青少年,他们对所依恋的场所的保护性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出现亲环境行为,故提出本研究的假设H2: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1.3 环境关心在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图1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Fig.1 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is study

环境关心(environmental concern)是指个体意识到环境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支持解决的主观参与程度[16-17].按照亲生命性理论的观点[18],个体天生具有与自然相依附的倾向,这些倾向具体包括自然联结、地方依恋等,较高水平的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会促使个体更多地关注生态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关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保护的倾向[9].另外,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个体与自然的相依附倾向有助于生存率的增加,个体的自然联结、地方依恋水平越高,他们的认知就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关注环境问题,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地关注环境,提升环境关心的水平,并进一步出现高频率的环保行为[9].实证研究也表明,环境关心与个体亲环境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环境关心是个体亲环境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19-20].此外,在环境价值观、以往废品回收经历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预测过程中,环境关心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21].因此,基于文献回顾,我们可以推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的青少年,会出现较高水平的环境关心程度,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更多的亲环境行为.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 H3:环境关心在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间的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心理进化理论、地方依恋理论及亲生命性假说观点,旨在探讨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环境关心起到的中介作用.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从哈尔滨市、呼和浩特市及兰州市3所中学共抽取5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3%.其中,哈尔滨某初中随机抽取2个年级,初三年级92人,初四年级61人;呼和浩特市某高中随机抽取2个年级,高一年级71人,高二年级63人,年级信息缺失6人;兰州市某初中随机抽取2个年级,初一年级102人,初二年级106人;被试年龄在11~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15±1.38岁.男生232人,女生263人,性别信息缺失6人.利用学生自习的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前,主试与被试的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发放问卷后,学生作答小于3 min和超过20 min的均作为无效问卷处理.

2.2 研究工具

(1)自然联结量表(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CNS)

(2)青少年地方依恋量表(Place Attachment Scale, PAS)

(3)环境关心问卷(Environmental Concern Questionnaire, ECQ)

(4)亲环境行为问卷(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PEBQ)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 SPSS24.0和AMOS21.0统计软件进行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包括验证性因素分析、Harman单因素法、皮尔逊积差相关及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对本研究中所有的测量条目(共37个)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有5个被提出,且第1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15.8%,这远小于Podsakoff等提出的40%的临界标准[29].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方法偏差问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检验.

3.2 各主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本研究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各主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6~0.82(均p<0.001)之间;性别(虚拟化)与各主变量均不相关;年龄与地方认同呈负相关(r=-0.15,p<0.001),与地方依赖呈负相关(r=-0.11,p=0.014),与环境关心呈负相关(r=-0.11,p=0.016),与私域亲环境行为及公域亲环境行为相关均不显著(均p>0.05).考虑到年龄跟年级在以往的研究中会影响亲环境行为,因此,将年龄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中介模型中.具体相关见表1.

表1 各变量间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矩阵(n=501)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among variables(n=501)

3.3 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运用AMOS21.0统计软件构建研究模型,如图2、图3.考虑到自然联结、环境关心均为单维量表,按照模型简约型原则及单维量表打包的法则,采用关系平衡法对这2个问卷进行数据打包处理,各打了2个包[30].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环境关心的中介效应检验[31],研究共重复抽样1 000次.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两个模型拟合均良好,结果如表2所示.

图2 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影响的总效应模型图(标准化)Fig.2 Model of total effect of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and place attachment on adolescen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andardized)

图3 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中介模型图(标准化)Fig.3 Model of media effect of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and place attachment on adolescen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andardized)

表2 总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标Tab.2 Fitting indexes of total effect model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本研究总效应模型运行结果显示,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总效应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8,t=5.21,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5,0.41];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总效应预测作用显著(β=0.43,t=7.98,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30,0.55];本研究中介效应模型运行结果显示,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直接效应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8,t=3.12p=0.002),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0.32];自然联结对环境关心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4,t=6.52,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9,0.48];环境关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t=5.12,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7,0.47];自然联结通过环境关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1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 0.19],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说明环境关心在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中,环境关心的中介效应量为37.9%.

同时,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直接效应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7,t=4.74,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4,0.40];地方依恋对环境关心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6,t=8.76,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32,0.59];地方依恋通过环境关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15,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8,0.23],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说明环境关心在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中,环境关心的中介效应量为35.7%.

4 讨论

4.1 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

本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行为,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这与以往的研究相对一致[10,15-16].研究表明,大自然是天然治疗各类心理症状和减压的场所,不仅如此,大自然还可以调养身性,抑制冲动[9,32].个体与生俱来就具有亲近大自然的倾向,这种倾向就直接使青少年很自然地将自己视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们会感到自身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将自己的福祉与大自然相联系,如果大自然被破坏,自身的福祉也会被破坏[33].此外,自然联结也顺应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诸如儒家提倡“仁民而爱物”,道家提倡“天人合一”,这些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个体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众生平等,个体要像爱自己一样去善待自然[9].在本研究中,自然联结对青少年的正向预测关系,一方面是青少年受到我国这些传承下来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亲环境行为的遗传定势,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不遭受损失的目的,他们会主动地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当他们身处自然环境中时,也就出于本能地出现亲环境行为.

4.2 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

本研究发现,地方依恋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行为,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2,这与以往的研究相对一致[15].研究表明,个体在所依恋的地方容易出现“地方芭蕾效应”[34].“地方芭蕾效应”会促使青少年对依恋地方的任一物理环境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只要是与该地方有关的任何线索,都能激发青少年的依恋工作机制,依恋工作机制的激发,就会诱发他们产生各种依恋回忆,进而产生感恩心理,在感恩心理的促使下,他们的行为系统也就被激活,而基于依恋的需要,青少年则表现出较高频率的亲环境行为.此外,按照发展理论的观点[35],青少年地方依恋与亲子依恋是并存的,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依恋是亲子依恋的环境反应,也是亲子依恋产生和维系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居住在所依恋的地方,会获得较高水平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也满足了归属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是青少年心理生理正常发展的前提[34].相反,如果青少年出现破坏依恋地方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这就进一步造成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为了避免体验不良情绪,青少年则会出于本能地对这些破坏行为严加抵制,并同时出现高频率的亲环境行为,从而保证自己内心的依恋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满足.

4.3 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中,环境关心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3,同时,这也验证了生命性理论的观点[18].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作为青少年先天的特质倾向,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种特质直接会导致他们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关注环境问题,参与各类环境问题,对于环保问题也会积极建言献策,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环境关心,同时,他们也会为环境的改善奉献自己的力量,会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地参加环保活动,并出现亲环境行为.研究发现,当个体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不能有着较清晰的认识时,他们一般不能产生亲环境行为,而个体如果能清晰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时,其出现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较大[36],也就是说,只有个体能主动去关心环境时,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以往的研究也证明了一些前因变量(如环境价值观、以往的环保经历等)对个体环境关心的影响,这些前因变量会敦促个体出现环境关心,进而导致个体出现各类亲环境行为[21,27].结合本研究来看,青少年的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均是诱发环境关心出现的主要前因变量,当这两个前提满足时,他们的环境关心水平升高,行动能力增强,抑制能力减弱,进而也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亲环境行为,此外,本研究也是对以往环境关心作为中介机制研究的有效回应[21,27,37].

此外,本研究也启示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促进青少年的亲环境行为.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青少年的环境教育,诸如组织青少年游览风景山川、去各类动植物园等,从而增加青少年与大自然接触的经验,提升与自然联结的水平,形成亲生命性观念,并最终促进青少年出现亲环境行为;另一方面,家庭应当构建共同的环保规范,诸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重复使用塑料袋等,家长要在这些规范中带头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对青少年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青少年环境关心水平,促使亲环境行为的出现.

4.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心理进化理论、地方依恋理论及亲生命性假说等理论观点,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事实上,关于个体亲环境行为的理论还有诸如规范激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价值基础理论等.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这些理论,选取诸如环保责任感知、环境价值观、社会规范、环保风险感知、环境态度等变量,并将这些变量与本研究的核心变量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探讨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

5 结论

(1)自然联结、地方依恋、环境关心及青少年亲环境行为两两间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2)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均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环境关心在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置信区间关心个体
Maxwell分布参数的最短置信区间研究
p-范分布中参数的置信区间
多个偏正态总体共同位置参数的Bootstrap置信区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列车定位中置信区间的确定方法
开心与关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