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杰,刘光平
(莒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日照 276500)
颅脑外伤是致死率较高的神经外科急症,致病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击打致伤等,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骨折及颅内组织损伤三类,且三类损伤常合并发生[1-2]。大脑是人体的中枢部位,能够控制机体语言与运动能力,故当脑部受到损伤时易产生脑功能障碍,多出现偏瘫、肢体痉挛等症状。手术治疗脑外伤能够挽回患者的生命,但患者可能遗留偏瘫等并发症。临床针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多在术后早期予以其康复训练干预。综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系统性的高效康复模式,能够针对性地改善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加重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3]。高压氧治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是指人体通过在纯氧气环境下吸氧,可改变脑缺氧状态,从而提高脑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9 年8 月—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为对象,就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84 例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CT 及MRI 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偏瘫;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相关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颅脑手术史者;合并其他器官严重损伤者;合并严重感染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8.58±5.64)岁;致伤原因:工地跌坠致伤10 例,车祸致伤23 例,暴力击打致伤9 例;受伤类型:颅内血肿17 例,脑挫裂伤11 例,硬膜下血肿14例;偏瘫部位:左侧24 例,右侧18 例。观察组:男20例,女22 例;年龄20~67 岁,平均年龄(46.81±5.57)岁;致伤原因:工地跌坠致伤12 例,车祸致伤20 例,暴力击打致伤10 例;受伤类型:颅内血肿15 例,脑挫裂伤14 例,硬膜下血肿13 例;偏瘫部位:左侧22 例,右侧2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支持、调整卧床姿势、指导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等。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训练。(1)组建康复训练小组:由医师及护理人员成立专业康复训练小组,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完善康复流程,以患者为中心,督促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过程,并向家属讲解相关康复训练知识。(2)唤醒刺激训练:利用不同频率如家属呼喊、音乐、朗读书籍等声音刺激患者的听觉,利用无害刺激性味道或患者熟悉的味道刺激其味觉,利用空间内不同强度光源刺激视觉。(3)认知功能加强训练:利用家属名字和面貌、数字、地点、方块找不同等便捷简易方式刺激患者的大脑,通过持续性、多样化的训练刺激患者的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4)体位转移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卧位与健侧卧位,在患者承受范围内可适当调整为坐位,为预防体位时间过长引起深静脉血栓,白天每隔2 h 更换1 次体位,夜间每隔4 h 更换1 次体位。(5)日常生活能力加强训练:指导家属制造与患者之间的温情氛围,指导患者利用残存的功能完成穿衣、上下楼梯、大小便、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6)全程心理疏导:患者住院期间精神压力较大,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在训练全程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保持友好交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避免其出现情感障碍而影响康复进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于患者病情稳定6~7 d 后开始,指导患者进入医用高压氧舱[宁波高压氧舱总厂,型号:NG160/390A,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 第3260242 号],协助其佩戴舱内呼吸机,使其在0.2 MPa 高压环境下持续吸纯氧20 min,间隔休息5 min 再次吸氧,共吸氧3 次。每天治疗1 次,10次为1 个疗程,持续进行3 个疗程后休息7 d,再进行下个疗程。
两组均干预4 个月。
(1)肢体运动功能:于干预前后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上肢33 个条目共66 分,下肢17 个条目共34 分,总分为100 分;分值96~99 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分值85~95 分为中度运动障碍,分值50~84 分为明显运动障碍,分值<50分为重度运动障碍,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强。
(2)肢体痉挛程度:于干预前后采取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进行评估,包含肌张力、肌阵挛及腱反射3个方面,总分为16 分,分值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3)日常生活能力:于干预前后采取Barthel 指数(BI)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包括转移、活动、上下楼梯、洗澡、用厕、修饰、穿衣、进食、小便、大便共10 个条目,每个条目0~10 分,总分为100 分,为无需依赖,分值61~99 分为轻度依赖,分值41~60 分为中度依赖,分值≤40 为重度依赖,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4)免疫功能:于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FMA、CSI 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痉挛程度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痉挛程度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两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两组干预前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IgG、IgA、Ig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g/L]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g/L]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被外界暴力冲击,导致颅内或颅骨损伤,可破坏脑部神经系统结构,引起脑功能障碍,降低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易形成偏瘫等后遗症[5]。颅内或颅骨损伤易引起脑部感染,导致颅脑外伤病情快速恶化,若抢救不及时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6]。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抢救患者生命,但术后部分患者会遗留偏瘫等并发症,故针对该类患者还需予以其康复训练干预,以促进患者运动能力恢复,使其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
综合康复训练包含唤醒刺激训练、认知功能加强训练、体位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加强训练以及全程心理疏导。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听觉、味觉、视觉、本体感觉、思维能力等训练加强对患者中枢神经的刺激,可增强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促进脑功能重组;通过连续性的体位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加强患者对肢体的感知,从而缓慢恢复对肢体的支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全程心理疏导能够缓解患者情绪低落、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增强对生命的信念,提高其训练依从性,加快康复进程[7]。综合康复训练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康复模式从多方面刺激患者脑部,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对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控制[8]。但综合康复训练见效较慢,患者需长期坚持,训练效果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需考虑联合其他更加快速、有效的康复手段。高压氧治疗是指患者在超过一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吸入纯氧,能够使患者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氧分压提高,增加氧的弥散距离及弥散率,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提高神经细胞活性,激活脑干网状组织,重建神经功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IgG、IgA、Ig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远期预后。分析其原因为,患者颅脑外伤造成脑组织小血管产生不同程度损伤,部分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但脑细胞结构在损伤早期较为完整,及时采用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组织及体内脑动脉氧分压,改善血管微循环,提高脑组织的含氧量,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10]。高压氧治疗还可增强脑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运转,刺激脑部代谢,使脑组织结构重组,并消除脑水肿,加快损伤组织修复过程,最终恢复脑功能。在高压氧治疗期间,患者能够维持机体能量供应平衡,改善脑部细胞机能及代谢活动,而脑部代谢的改善能够促进脑细胞轴突“芽生”,进一步改善脑组织供氧。同时,脑部代谢能够刺激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代偿,有效减轻运动障碍,降低关节痉挛程度。此外,高压氧治疗能够增强脑部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促使白细胞及吞噬细胞增殖,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改善免疫功能。在高压氧环境下,脑部代谢加快,脑功能维持运转,再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加强患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恢复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增强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