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传统村落游憩空间研究以常州市杨桥村为例

2022-02-15 15:28魏琼史波肖炳科
中华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村落常州场所

魏琼 史波 肖炳科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方面价值的村落,也被称之为古村落。传统村落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亟待修缮、开发与保护。常州地处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目前遗存有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对这些古村落进行研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保护与修缮古村落,挖掘传统文化,使古村落更适宜本土居民生活,也能吸引游客,发展经济。

一、常州传统村落介绍

经调查,常州现存古村落多达二十余个,在第一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中,常州有杨桥村杨桥老街、余巷村牛马塘等11个村落上榜;在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中,常州入选了天井村杨巷、雪堰镇南山村张墓等6个村落。

常州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丰富,大部分古村落依托水系而建,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村落。还有一些村子背靠山体,比如,焦西村,拥有舜山和舜河两个自然资源,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常州传统村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民宅,另有数量庞大的祠堂、书院、寺庙、戏楼、牌坊等多种类型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组成的村落街巷格局,古韵满满,引人向往。除了物质类的财富,常州古村落也有丰饶的非物质财富,体现在神话传说、历史名人、风俗民俗等方面。例如,焦西村舜帝神话传说、余巷村中共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杨桥传统庙会等,均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村落中的游憩空间

传统村落中的空间可以从开放性的角度分为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古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供村内所有人员使用,是本土居民公共交往,举行各类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包含山林与水系等自然资源、公共性的园林花园、街巷道路、各处休闲娱乐场地等高度开放共享的场所。而私有空间是与公共空间相对立的,不具有开放性的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空间场所,包括民宅内的空间、私人园林等多种空间类型。对于个人的活动及家庭内部的各种行为,多发生在村落中的私有空间内,而从人与人交往的层面来考虑,包括本土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交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的交往等内容,则更多的发生在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内。

传统村落中的游憩空间一般泛指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游玩和社交的场所。既包括一宅一户内部的院落、天井、花园等私有空间,也包括村内广场、公共花园、滨水休闲场所等公共空间。在针对常州的传统村落游憩空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公共空间范畴下的游憩空间。游憩空间能满足人们的游玩天性,吸引人们从个体融入集体,增进人际交往,满足人们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对游憩空间进行研究,探究人们在其中的各类活动对空间场所的需求,可以在古村落的修缮保护中有针对性地改造更新公共的游憩空间,使之即满足当地居民的游憩行为,也能满足外来游客的游憩活动。

三、杨桥村的游憩空间

调查中走访了多处常州古村落,包括焦溪村、杨桥村、余巷村等,发现很多传统村落内公共游憩空间不足,比如,余巷村只有村中心的圆形水塘周边有满足游憩活动的场所,其它游憩空间单调,只有硬质地面铺装和少量的绿化,不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焦溪村,游憩空间大多是沿着村中南下塘河边的点状小型空间,缺少中、大型的线状、面状游憩场所。杨桥村内部点状、线状与面状的游憩空间均有实例,又因为近年开发保护的工作成效显著,各处游憩场所设施也较为完善。

杨桥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面积5.96km2,是江南一带未被完全商业化开发的千年古镇。杨桥村因村内杨桥老街而得名,杨桥老街始建于南宋,兴于明清,鼎盛于清末民初。老街有明清建筑两百余间,河道石驳一千多米,街巷幽深,青砖路面,古桥,古井,小桥流水,尽享江南水乡本色。

1.杨桥村内的点状游憩空间现状及问题

点状游憩空间面积较小,多分布在各街巷的两侧或贴临水系。杨桥村主要的点状游憩空间有四类:

(1)沿河亲水台阶:一般是条石铺设台阶,从路边延伸到水边,条石有破损,存在安全隐患。

(2)沿街商铺门前休息点:是由桌椅和盆栽植物构成的微小场所,缺少垃圾桶等基础设施。

(3)桥边方亭:后期新建的方亭,被周边居民当成晾晒衣物的场所,内部居民私人物品堆放杂乱。

(4)临水磨盘休息点:硬质铺装地面,角落有古树和磨盘装饰,缺少座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植物配置单调。

临街点状游憩空间一般背靠商铺,设施以座椅为主,配置一些常见植物,整体空间紧凑温馨,适合短暂休息,多是商铺主人饮茶休闲或过路居民、游客暂时歇脚的场所。贴临水系的点状游憩空间侧重对水的亲近,如村内多处亲水台阶,可以在此洗菜、洗衣,有船只在停靠的时候,又可以作为码头使用,此处也是游憩之地,儿童喜欢在此玩水。水边方亭是较为理想的游憩空间,人们在此停留时间较长。亭子临水,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景观环境,是受喜爱的游憩场所。

对点状游憩空间的微更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基础设施,比如,增设饮水点、路灯、座椅、垃圾箱等,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第二,重视安全防护,在亲水游憩空间附近安置紧急救生圈等设施,或局部加设防护栏杆,确保人员特别是婴幼儿的安全;第三,配置微型植物景观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或结合文化资源,设置小型文化主题雕塑。

2.杨桥村内的线状游憩空间现状及问题

古村落内部的线状游憩空间较少,只有水边长桥和沿河两岸的几处条带状休息区,将其归纳为三类:

(1)杨桥老街南入口东侧平桥区:平桥两侧用木材和麻绳制作桥栏杆,位置较偏,利用率低。

(2)沿河条带状休息区:硬质地面上沿河边护栏排列座椅形成休息区,缺少遮阳避雨的设施,缺少垃圾桶,没有配置植物。

(3)老街内部古桥:均为石质拱桥,局部石材磨损风化较严重,缺少照明。

条带状休息区内的桥均为步行桥,老街南入口东侧平桥为现代修建,老街内部是古时遗存下来的拱桥。沿河条带状休息区座椅数量满足使用要求,但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缺少遮阳设置,难以吸引人们在此长时间停留,且这些区域缺少景观植物,仅用座椅加硬质地面来营造空间,缺少趣味性与舒适性。

对线状游憩空间的微更新,也要从基础设施、植物配置等方面来进行改造。首先,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增设遮阳避雨等遮蔽设施,增设垃圾桶、饮水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其次,增加花池、树池等景观元素,美化空间;再次,体现文化传承,可以根据当地的历史传说制作展示牌、雕塑等,突显文化内涵。

3.杨桥村内的面状游憩空间现状及问题

杨桥村内面状游憩空间占比最多,分为三类:一是老街入口处较大面状硬质广场,二是村内公共建筑周围的大片场地,三是沿水系分布的面积较大的游憩空间。

(1)杨桥老街南入口东侧广场:仅有水泥浇筑的一片空地,缺少基础游憩设施。

(2)村内公共建筑周围的大片场地:杨村古寺的南面和东面水泥浇筑的大片空地、杨桥戏楼、关圣阁门前空地用青砖与乱石铺就的方形场地、新四军交通站旧址处有石质座椅的茅草顶亭子等处,缺少绿化配置、引路牌、垃圾桶等服务设施。

(3)沿水系分布的面积较大的游憩空间:主要是古桥边临水平台处,青砖铺设的大片空地,沿河未设栏杆,缺少座椅、垃圾桶等服务设施,沿河面存在落水风险。

老街南北入口处广场主要是作为停车场使用,不能作为游憩场所,南入口处的游憩场所在东侧较偏的位置,利用率低。公共建筑周围的场地作为游憩场所,面积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一般是整片的硬质铺装地面,设施过于匮乏,缺少座椅、垃圾桶、路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也缺少丰富空间层次的植物。作为游憩活动来使用,体验感不佳。沿水系分布的面状游憩空间,常设直达水面的台阶,有必要的休息设施,特别是新四军交通站旧址处,文化要素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面状游憩空间的微更新,注重基础设施、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场所各自的特点来单独改造。面状空间的使用面积较大,可以注入趣味活动,比如,在杨村古寺周边广场设置露天庙会,在戏楼前空地设传统戏曲体验区,在南入口东侧广场上增设座椅、遮蔽设施,增加对空间的体验感和感知度。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树种的高低错落关系,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的占比,植物四季的叶态变化等方面。

四、游憩空间中人的行为

在点状游憩空间中,当地居民主要的行为有:利用亲水台阶进行清洗工作、将家附近的亭子作为储存场所堆放工具杂物或在亭中系绳晾晒衣物、在主要街巷自家商铺前的座椅区饮茶、聊天、听曲等行为。游客在点状游憩空间中逗留时间较短,以休息活动为主,伴随着饮水、观景、拍照、玩水等行为。

在线状游憩空间中,当地居民对桥的使用率较高,主要是起到交通的作用,而沿河条带状休息区的使用率不高,所以此类空间距离村内民宅尚有一定距离,使用不便。外来游客在村内古桥处不仅有穿行行为,也有较多的游憩行为,或驻足观景,或逗留拍照,古桥是游客喜爱的场所之一。条带状休息区边侧一般多为餐馆等经营场所,游客在条带状休息区的行为主要是休息和饮食,同时也有观赏水景的行为。

在面状游憩空间中,当地居民主要发生的行为多为穿行,另有晾晒粮食、堆放杂物等行为,或是在一些节日,重要的公共建筑入口处有聚集行为。外来游客在面状游憩空间中的使用率较高,行为类型多样,有休息、饮食、拍照、交谈、亲水、赏景等,但停留时间因各个场所设施的完善情况而定。休息设施完善的场所,游客停留时间较长,行为类型也更为多样,而缺乏游憩设施的场所,游客以穿行和拍照为主。

对于本地居民,工作日与节假日对各游憩空间的使用需求和在其中发生的行为类型变化是不显著的,本土居民的行为类型和行为模式是较为固定的常量。而外来游客,则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需要考虑游客密集时与游客稀少时的使用要求,设置临时性的游憩设施,可以随着游客数量而增减游憩设施的数目。

五、常州传统村落游憩空间提升建议

1.实现微更新改造

传统村落游憩空间的改造,以微更新为主。“微”是指微小问题,微小成本;“更新”则是新的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微更新是基于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记忆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环境的更新,在改造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形制、肌理与空间环境。以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对古村落中利用不足,环境品质不高的游憩空间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造提升,这也与当前反对大拆大建的大环境背景相适应。

2.地域文化的表达

传统村落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常州的每个传统村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焦溪村,对黄石这种建筑材料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在游憩空间的改造中,也应适当的采用黄石材料,突出地域性特征,形成焦溪村独有的文化历史名片。而杨桥村的庙会历史悠久,在游憩空间改造中就需要注意庙会活动的周边公共游憩场所,应该引入庙会的元素,突显地域文化。

3.人性化与功能化设计

游憩空间最终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所以在微更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性化设计。场所不仅仅要满足功能上的一般要求,还要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其一,充分考虑老年人、婴幼儿的使用需求,比如无障碍设计及母婴室设置,提供不同年龄段人群高舒适性、高品质的游憩场所;其二,同时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人性化设计,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达到功能上的契合度。

4.适宜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对游憩空间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惯和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多使用本土植物以避免水土不服现象。植物配置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色彩应协调,自然而柔和的衔接不同颜色的植物,避免突兀感;第二,充分考虑植物季节性的变化,做到四季均有良好的景观效果;第三,适当搭配种植叶面颜色随季节变化的观叶植物和开花季节不同的观花植物,给人丰富的色彩体验。

5.安全性保障措施

常州古村落中水系较多,沿河又设有大量的游憩空间,如何既做到安全防护又不影响美观,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古村落中有一些危房或断壁残垣,需要控制人员与危险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距离,设置安全警示牌,并及时处理容易倒塌的部位。再次,一些基础设施如路灯、垃圾桶、指路牌等,应注意其是否牢固,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需要保证其不危害人员安全。

六、结语

常州传统村落是重要的物质遗产,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研究常州古村落的游憩空间,对本土居民和外来游客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常州古村落游憩空间的不足之处,提出有地域特征的游憩空间提升建议,为之后的空间更新与提升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古村落常州场所
常州的早晨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远离不良场所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恋爱场所的变化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