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康,马睿莉,吴 鹏,2,3,徐乐中,2,3,汪宇光,茅思楠,钱昊冬
(1.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2.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9;3.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江苏苏州 215009)
DMF(N,N-二甲基甲酰胺)是一种高极性有机溶剂,能够与水及大部分种类的有机溶剂混溶,故称为“通用溶剂”,用于化工生产、农药合成啶虫脒,医药吸收剂等〔1〕。DMF 废水成分复杂,具有毒性高、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常见处理方法有化学法(Fenton、光催化氧化、湿式氧化、超临界水氧化、碱性水解)〔2-4〕、物化法(精馏、吸附、萃取)〔5〕、物化预处理及组合工艺,其中以微生物代谢为基础的生物法(A∕O、A∕A∕O、氧化沟、生物滤池)被认为是处理DMF 废水最经济的方法〔6〕。
传统A∕O 工艺处理低C∕N 难降解高有机氮废水时,由于碳源不足会导致反硝化效果差,外加碳源则会导致运行成本增加。而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通过在传统单级A∕O 工艺基础上增加A∕O 级数使有机物分级利用,控制一级A∕O 碳源的利用,为二级A∕O 提供剩余碳源,从而提高原水碳源的利用率;通过在好氧区投加海绵填料,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环境,从而形成溶解氧梯度,使得生物膜由内而外分别形成厌氧、缺氧、好氧区,为同步硝化反硝化提供反应微环境,进一步强化反硝化脱氮性能。
而对于低C∕N 的难降解高有机氮废水,高效利用有限的原水碳源是关键。因此通过分段进水将原水按比例分别通入各缺氧区(图1),有机氮废水在一级A∕O 缺氧池(A1)进行水解酸化、氨化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生物碳源进行反硝化,并在好氧池(O1)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而二级A∕O 中进入缺氧池(A2)的原水有机物与上一级好氧池出水的硝态氮进行反硝化,好氧池(O2)则再次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从而达到高效脱氮除碳的目的。通过分段进水比合理分配碳源,可以有效减少低C∕N 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硝化过程有机负荷,避免有机物无效氧化〔7〕。Yijun SHEN 等〔8〕研究发现当分段进水比为75∶25时低C∕N污水处理效果最佳,最终出水COD、氨氮、TN 分别为20.8、0.64、14.2 mg∕L。王帆等〔9〕在处理低温城市污水时研究发现分段进水比为3∶2∶1 时,系统出水COD、氨氮去除率超90%,TN 去除率超80%。
当一级进水占比较高时,增加了原水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可能性,同时也会造成二级A∕O 由于碳源缺乏而效果不佳的现象。而二级进水占比较高,会使得难降解有机物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下无法完全降解。因此,本试验基于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处理DMF 废水,探究不同分段进水比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优分段进水比,旨在为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处理DMF 等高有机氮废水提供高效经济的方案。
两级A∕O-生物膜工艺装置见图1。
图1 试验装置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actor
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尺寸为565 mm×100 mm×240 mm,总进水体积为10.8 L。配套设备有:气体转子流量计、曝气机、搅拌机、进水泵、硝化混合液回流泵、污泥回流泵、海绵填料等。其中一级反应器设缺氧池(A1)、好氧池(O1),有效容积分别为4.2、2.4 L;二级反应器设缺氧池(A2)、好氧池(O2),有效容积分别为1.8、4 L;二沉池为竖流沉淀池,有效容积为1.5 L,采用上部溢流堰排水,污泥从底部排空管由污泥回流泵回流至一级缺氧池(A1),沉淀池每10 d进行一次排泥。硝化混合液从二级好氧池(O2)回流至一级缺氧池(A1)。其中好氧池中投加聚氨酯海绵填料。
试验选用的填料为宽度20 mm,孔隙率达97%以上的聚氨酯海绵填料。其是一种高分子合成亲水生物填料,具有反应性功能基,其表面活性基团可与微生物肽链氨基酸残基作用,形成离子键结合或共价键结合,将微生物和酶固定在载体上。多孔隙结构能使不同需氧程度的微生物种群繁殖生长,为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提供有利微环境,同时其表面积大具有增强气液接触表面积,提高传质效率等特点〔10-11〕,聚氨酯海绵填料见图2。
图2 聚氨酯海绵填料Fig.2 Polyurethane sponge packing picture
本试验所接种的污泥取自苏州某污水厂二沉池剩余污泥。试验用水为苏州某腈纶废水处理厂经预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见表1。
表1 DMF 废水水质Table 1 DMF wastewater quality
本试验温度为25~28 ℃,设计总进水流量为0.3 L∕h,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6 h,设计污泥回流比R1=150%,硝化混合液回流比R2=100%。好氧池(O1、O2)聚氨酯海绵填料投加率为50%,由气泵进行曝气,通过气体转子流量计控制曝气量,好氧池溶解氧(DO)质量浓度控制在2~4 mg∕L,缺氧池(A1、A2)使用机械搅拌机进行搅拌,DO≤0.2 mg∕L,MLSS为2 400~2 800 mg∕L,通过研究一级缺氧池(A1)和二级缺氧池(A2)的4 种进水比例,考察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运行工况见表2。
表2 实验运行工况及运行参数Table 2 Experimental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operation parameters
试验中:NH4+-N 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 采用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TN 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OD采用重铬酸钾快速消解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pH 采用上海雷磁PHSJ-4 型pH 计直接测定,温度和溶解氧采用哈希便携式溶解氧仪测定,MLSS 含量采用重量法测量。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在不同进水分配比条件下对DMF 废水中COD 去除效果见图3。
图3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对COD 去除效果Fig.3 Effect of two-stage A∕O-sponge packing process on COD removal
由图3 可知,在进水平均COD 为1 290.83 mg∕L时,4个工况出水平均COD为46.20、87.06、33.37、47.02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41%、93.02%、97.41%、96.42%。因此系统在不同分段进水比条件下均能实现对COD 的高效去除,这与南彦斌等〔12〕探究分段进水比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COD 去除情况结果一致。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COD 沿程变化情况见图4。
图4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COD 沿程变化情况Fig.4 Two-stage A∕O-sponge packing process COD changes along the process
由图4 可知,进水COD 主要在缺氧段(A1、A2)去除,首先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水解酸化为小分子有机物,接着小分子有机物氨化为有机碳源和NH4+-N,其中大部分有机碳源被反硝化菌直接用于反硝化脱氮,少部分则进入好氧池(O1、O2)。通过在好氧池(O1、O2)投加聚氨酯海绵填料,构成同步硝化反硝化环境,消耗部分流入好氧池(O1、O2)的有机物。而最终系统出水COD 浓度略微上升可能是由于部分细胞发生老化,细胞外多聚物溶解在水中〔13〕,同时二沉池的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较多,导致最终出水COD 升高。
在4 个工况中,一级缺氧池(A1)中COD 去除率缓慢升高,由96.30%升至97.29%,李学飞等〔14〕处理含高氮废水时发现在较高一级A∕O 进水占比(1∶0、3∶1)条件下,由于有机物含量较高而NO3--N 浓度较低,反硝化反应不完全,使其在好氧区无效消耗。因此随着A1 进水占比的减少,有机负荷也相应降低,进水有机物能够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其次延长一级A∕O 的HRT,也利于有机物的消耗去除。而二级缺氧池(A2)中COD 的去除率较A1 有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A2 进水占比小于A1,使得进入A2 的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少,且二级A∕O 的一部分进水来源是一级A∕O 的出水,原水中的部分缓慢降解有机物经过一级A∕O 较长的水力停留接触后,剩余多为难降解有机物。
通过分段进水,将原水中有限的有机物在缺氧池合理分配,缓解有机负荷以及HRT 对系统影响,使得碳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避免了好氧区的无效碳氧化。因此COD 在好氧池(O1、O2)去除率普遍较低。而工况Ⅱ(7∶3)时O1、O2 的COD 去除率几乎为0,推测是此时受分段进水比影响,两级A∕O 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较差〔15〕。
进水分配比对DMF 废水中TN 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见图5。
图5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对TN 去除效果Fig.5 Effect of two-stage A∕O-sponge packing process on TN removal
由图5 可知,原水平均TN 为275 mg∕L,4 个工况下系统出水平均TN 分别为30.63、49.09、21.10、36.20 mg∕L,随着进水分配比的增大,TN 去除率呈现波动趋势,先由89.03%(工况Ⅰ)降为81.39%(工况Ⅱ),又升至91.33%(工况Ⅲ),最后降为86.97%(工况Ⅳ)。表明进水分配比对系统TN 的去除影响较大。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TN 沿程变化情况见图6。
由图6 可知,TN 去除主要发生在一级A∕O 缺氧池(A1),有机氮在该格室通过氨化反应转化为NH4+-N,4 个工况一级A∕O 出水TN 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二级A∕O 中,二级进水导致有机氮进一步氨化,因此A2 出水的TN 浓度高于O1 出水。当进水分配比为5∶5 时,A2 出水TN 浓度较其他3 个工况有明显升高,原因是此时A2 进水TN 浓度最高,增加了氨化产生的NH4+-N 浓度和出水TN 浓度。因此虽然分段进水可以减少一级A∕O 的有机氮负荷冲击,但如果二级A∕O 进水占比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二级A∕O 出水TN 的浓度。
图6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TN 沿程变化情况Fig.6 Two-stage A∕O-sponge packing process TN changes along the process
进水分配比为7∶3 时的系统TN 去除效果最差,出水TN 达到48.15 mg∕L,TN 去除率仅为82.19%,此时TN 主要以NO3--N 和NH4+-N 的形式存在。通过减小进水分配比,调整为6∶4 时,TN 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提升至91.33%。王伟等〔16〕调控分段进水比为6∶3∶1 处理生活污水时,处理效果最佳,出水TN为17.47 mg∕L,因此推测控制一级A∕O 进水占比60%左右,对系统TN 去除效果好。原因是此时一级A∕O可降解有机物含量降低,减少了异养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硝化细菌代谢活动产生的抑制,提高了对NH4+-N 的去除效果;同时高有机氮废水进入二级A∕O的比例增大,使得该段水解氨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含量高于上一段反应器出水,从而促进反硝化反应和降低出水TN 浓度。
缺氧池(A1、A2)对TN 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缺氧池更容易对有机氮进行降解,同时NOx--N还原为N2主要发生在缺氧池〔8〕,因此控制缺氧段进水比对整个系统的脱氮效果影响较大。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NH4+-N 沿程变化情况见图7。
图7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NH4+-N 沿程变化情况Fig.7 Two-stageA∕O-spongepackingprocess
由图7 可知,4 个工况出水的平均NH4+-N 分别为8.65、20.47、8.04、23.01 mg∕L。其中工况Ⅲ(6∶4)时,NH4+-N 去除效果最佳。4 个工况下的NH4+-N 在缺氧池(A1、A2)均升高,同时NH4+-N 的生成量随着分段进水占比的增大而升高。而NH4+-N 的去除主要是发生在好氧池(O1、O2),由硝化菌将NH4+-N 转化为NO3--N。工况Ⅱ(7∶3)时O1 段出水NH4+-N 浓度较高,分析原因是此时一级A∕O 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未能营造出适合硝化作用的低浓度有机条件,使得异养菌成为了优势菌种,从而抑制硝化细菌〔17〕。工况Ⅲ(6∶4)通过增大二级A∕O 的进水比例,使得二级A∕O 的有机物和NH4+-N 负荷升高,硝化效果逐渐提高。而工况Ⅳ(5∶5)继续增大二级A∕O 进水,却未能提高硝化效果,原因可能是二级进水较大,有机负荷较高,未能在水力停留时间较短的缺氧池发生充分氨化,使其在好氧条件下也进行了氨化反应,最终NH4+-N 浓度升高〔18〕。荣懿等〔19〕研究发现预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进水比为1∶2∶3 时系统氨氮去除效果最佳,而继续增大缺氧池进水比,并未提高去除效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最后一段缺氧池进水占比不宜过大。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NO3--N 沿程变化情况见图8。
图8 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NO3--N 沿程变化情况Fig.8 Two-stage A∕O-sponge packing process
由图8 可知,4 种进水分配比条件下,系统出水平均NO3--N分别为14.78、16.18、7.10、3.24 mg∕L。4 个工况NO3--N 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工况Ⅳ(5∶5)时出水浓度最低,反硝化性能最好,工况Ⅲ(6∶4)时各级出水变化差异最小,而工况Ⅰ(8∶2)、Ⅱ(7∶3)相差不大。分析原因是随着二级A∕O 进水占比的增大,流入二级A∕O 的有机物升高,缺氧池(A2)中的NO3--N 与有机物充分发生反硝化反应,反硝化效果提高。好氧池(O1、O2)中NO3--N 浓度较缺氧池(A1、A2)有所提高,原因是A1 的NO3--N 主要来源是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和O2 的硝化液回流,所以A1段的NO3--N 浓度较低,且随着A1 进水占比的降低,一级A∕O 中能被反硝化菌利用的COD 较少,所以4个工况A1 出水的NO3--N 浓度逐渐升高。而O1 中残留大量NO3--N 是由于好氧硝化反应,系统DO 浓度高于亚硝化细菌活性范围,所以硝化最终产物为NO3--N,导致NO3--N 浓度沿程升高。而工况Ⅲ(6∶4)时浓度较低且变化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此时好氧池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较好,填料外层好氧环境产生的NO3--N,给予中间层和内层的缺氧环境电子受体,发生反硝化反应。而在二级A∕O 中由于工况Ⅰ(8∶2)、工况Ⅱ(7∶3)碳源含量较低,系统沿程碳源得不到补充,反硝化作用较弱,而硝化作用相对较强,使得二级反应器中NO3--N 浓度较工况Ⅲ(6∶4)、工况Ⅳ(5∶5)高〔20〕。
(1)在4 种不同进水分配比工况下,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COD 平均去除率均高于95%,因此分段进水策略能够实现两级A∕O 工艺碳源的合理利用。
(2)相比工况Ⅰ(89.03%)、工况Ⅱ(81.39%)和工况Ⅳ(86.97%),在工况Ⅲ下,系统获得最优TN 去除率(91.33%),表明该系统TN 的去除受进水分配比影响较大。
(3)系统在工况Ⅲ(6∶4)下出水NH4+-N 最低(8.04 mg∕L),继续增加二级A∕O 进水配比将会造成出水NH4+-N 显著升高。(4)两级A∕O-海绵填料工艺受原水中碳源分配的影响,在4 个工况下出水NO3--N 浓度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