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彬 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 (福建 漳州 3613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DCE序列在前列腺癌磁共振诊断方面的补充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前列腺常规磁共振+增强扫描,并有穿刺活检结果进行比对的76例男性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磁共振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76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47例为前列腺癌,29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变。前列腺癌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小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T2WI+DWI+DCE较T2W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在磁共振检查常规扫描序列基础上应用DCE序列可提高诊断效能,为患者综合干预提供依据。
前列腺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前列腺疾病整体发病率在不断提高[1]。前列腺疾病中除了良性前列腺疾病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前列腺癌,随着血清PSA筛查、磁共振检查及穿刺活检术的普及,整体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呈现出逐年提高趋势[2]。随着对前列腺癌研究的深入,可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方法也在不断增加,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理诊断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都存在一定的创伤性,且不宜作为初期诊断方法。对此如何在病理诊断前准确诊断前列腺癌以及准确定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3]。磁共振诊断中因为具有多参数成像优势,其已经成为前列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共76例行前列腺MRI常规检查+DCE(增强扫描)病例资料,对DCE作为前列腺常规检查的补充价值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前列腺疾病的相关治疗。
本组资料均来自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前列腺常规磁共振+增强扫描,并有穿刺活检结果进行比对的76例男性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65.31±2.36)岁。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接受各项检查,且相关资料都有详细记录;②患者均经过穿刺活检确诊;③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患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③存在MRI检查禁忌症者;④预测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患者。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应用Siemens Avonto 1.5T MRI,4通道体部线圈。选择平扫轴位对患者实施平扫,检查参数如下:T2WI:TR=4700ms,TE=120ms,矩阵256mm×256mm,层厚=3mm,层间距=0.6mm,FOV:230mm×230mm,常规T2WI检查完成后对患者进行DWI扫描序列检查,设置为横轴位,TR=2300ms,TE=13ms,FOV:230mm×230mm,b值选择50s/mm2、1000s/mm2、2000s/mm2,按照设置的参数完成检查。最后对所有患者实施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轴位对横断面上的疑似病例实施扫查,具体应用容积快速三维成像序列,TR/TE=2.4ms/1.0ms,TI=5.0ms,矩阵192mm×192mm,选择莫迪司(钆贝葡胺)作为对比剂,剂量0.1mmol/kg,按照3mL/s速率经肘静脉完成推注,对比剂注射完成后追加10mL生理盐水,连续进行30期扫查,每期动态扫描持续6s,矢状位、冠状位实施延迟扫描。
检查完成后由两名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独立对不同MRI检查参数予以分析,评价相关参数诊断后前列腺疾病的初步诊断结果。综合T2WI病灶特点、DWI信号、扩散系数、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予以诊断。跟访到不同患者穿刺活检结果。其中,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为:病灶边界模糊,病灶形态不规则,存在团块状低信号,前列腺带状结构发生破坏、病变邻近包膜有明显中断,或者外周带与中央腺体界线消失。T2WI与DWI联合诊断时:以T2WI病灶为参考,b=2000s/mm2时,DWI表现出高信号。按根据ROC曲线,ADC值<0.92×10-3mm2/s为前列腺癌检出的标准。T2WI+DWI+DCE联合诊断时:参考T2WI与DWI诊断,同时病灶较邻近正常组织出现的强化更早,有典型的“快进快出”流出型强化曲线特点;若增强曲线表现为“平台型”强化特点,则以T2WI+DWI为诊断依据。
穿刺活检诊断结果;不同检查参数对应诊断效能。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00%;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00%。诊断准确率=(真阴性+真阳性)/总例数×100.00%。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χ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差异性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76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47例为前列腺癌,占61.84%;29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变,占38.16%。前列腺癌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小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前列腺疾病患者ADC参数分析(±s,×10-3mm2/s)
表1.不同前列腺疾病患者ADC参数分析(±s,×10-3mm2/s)
组别 例数 ADC值前列腺癌 47 0.97±0.28前列腺增生 29 1.25±0.35 t 3.647 P 0.000
磁共振多不同参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见表2。T2WI诊断准确率为61.84%(47/76),特异性为50.00%(20/40),灵敏度为75.00%(27/36)。T2WI+DWI诊断准确率为94.73%(72/76),特异性为93.10%(27/29),灵敏度为95.74%(45/47)。T2WI+DWI+DCE诊断准确率为97.36%(74/76),特异性为96.55%(28/29),灵敏度为97.87%(46/47),T2WI+DWI+DCE较T2W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DWI较T2W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DWI+DCE、T2WI+DW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磁共振多不同参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n)
前列腺疾病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并成为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前列腺疾病中除了良性病变外,还包括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结果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核磁共振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同时有多参数成像优势,因而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4]。核磁共振平扫是前列腺癌疾病诊断的常规方法,常规序列中的T1WI、T2WI及STIR序列的诊断价值有限,其中T2WI对于前列腺外周带的结节具有较高价值;T1WI及STIR对于骨盆骨质信号异常具有较高价值,对于骨转移的检出较为敏感。T2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可发现前列腺不同带与包膜的解剖结构,对前列腺的诊断、分期、定位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文献资料报道指出MRI中的T2WI序列对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诊断特异性较低,无法准确与良性前列腺病变做出诊断,此外,对于外周带前列腺癌黏液变性的病灶T2WI检查后为高信号[5]。结合上述有关研究都证实了单纯T2WI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有局限性。
近年来,MRI检查中的DWI序列在前列腺癌检查中也得到了重要应用,其能够根据水分子扩散运动成像特点作为良性与恶性疾病诊断鉴别的依据。前列腺癌通过MRI检查中DWI扫描序列可表现出高信号特点,ADC上为低信号,通过常规T2WI与DWI检查的结合可提高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本次研究中前列腺癌患者检查后的ADC小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分析是因为前列腺癌属于恶性肿瘤,细胞增殖速度更快,细胞核大且致密,细胞外间隙缩窄,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相应的ADC数值更小;而前列腺增生以平滑肌、纤维组织及腺泡组织增生为病理特点,以平滑肌、腺泡为主的增生组织其ADC值较高,若以纤维组织为主的增生组织则其ADC值较低,但仍高于前列腺癌组织。本组病例中,良性前列腺增生ADC均值为(1.25±0.35)×10-3mm2/s,前列腺癌ADC均值为(0.97±0.28)×10-3mm2/s,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随着MRI检查技术的发展,DCE逐渐也得到了应用,DCE检查中能够通过对比剂的增强作用实施连续扫描,动态观察中可反映出信号强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定量分析病灶组织的血供情况。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快,血流丰富,阻力小,MRI动态增强扫描中达峰时间较短,存在早期强化特点;少部分前列腺癌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组织恶性度较低,则其强化峰值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呈“平台型”曲线表现,若出现此类曲线,则以T2WI+DWI联合诊断为依据做出诊断。因此,DCE可进一步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
从本次研究结果方面分析,以穿刺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中不同参数的实际诊断价值,结果显示T2WI+DWI+DCE多参数条件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以及灵敏度最高。相对而言,MRI检查中单一T2WI参数对应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以及灵敏度最低,T2WI与DWI联合较单一T2WI诊断效能提高,而T2WI+DWI+DCE与T2WI+DWI诊断效能差异较小,证实DCE序列在前列腺癌磁共振诊断中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对前列腺癌的准确诊断以及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更有意义。而T2WI+DWI+DCE与T2WI+DWI诊断效能差异较小,可能是本次研究中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对实际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引起诊断效能方面差异较小。
赵云等[6]分析了DCE-MRI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认为DCE-MRI参数能够反映出前列腺癌的微循环,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池蓉等[7]指出前列腺癌诊断中T2WI、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MRS)、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等多种参数的联合更有利于前列腺癌诊断以及鉴别。上述相关研究同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前列腺疾病在使用磁共振检查中有着较多的优势,磁共振检查中有多项参数可供选择,其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是前列腺疾病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指标之一,如前列腺增生良性病变运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存在低信号表现,中央腺体则可出现不均匀低信号。前列腺癌患者运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检查可见高信号表现,病变位置与邻近前列腺组织有明显的对比作用,对前列腺癌定性与确定病变范围都有参考价值。前列腺疾病在常规扫描序列基础上,视情况通过采取DCE序列检查提高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效果。即通过磁共振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但临床医生或其他检查中高度怀疑有病变的情况下,可为患者采取增强扫描检查,通过增强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大小、形态。关于磁共振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还需要合理选择参数,如部分研究认为磁共振检查中使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B值在增加的情况下,前列腺癌检查中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会更清晰,因而在磁共振检查中关于不同检查参数设置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要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疾病常规核磁共振扫描序列、增强扫描序列的合适参数,提高在疾病诊断中的特异性、灵敏度与准确率,更好地显示病变信息,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指导患者尽早治疗。
综上所述,在前列腺磁共振检查中必须把DWI序列作为常规序列,在经济条件允许、检查时间充足、患者配合良好及家属同意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在包含DWI序列的常规检查中增加DCE序列,可以提高诊断效能,为患者综合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