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高速CT技术在不典型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2-15 07:37:20娄志辉宽甸县中心医院辽宁丹东118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典型影像学结节

娄志辉 宽甸县中心医院 (辽宁 丹东 118200)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不典型小肝癌诊断中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103例不典型小肝癌患者,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共检出135个病灶,其中整体增强113例,斑片状增强13例,环状增强5例,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7.03%。结论:在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诊断不典型小肝癌时准确率较高。

癌症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项恶性肿瘤,并发率及致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针对该病症应当秉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救治原则。早期诊断对于患者后期生存时间和治疗方案均有极大帮助。不过由于小肝癌的诊断难度较大,且早期症状不具典型特征;在采取常规的影像学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对于诊断方式的选择,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提升临床小肝癌诊断符合率是当前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大量的临床中发现,采取螺旋CT动态高速扫描时,对于不典型小肝癌的检出率有明显提升,有利于早期治疗。本文对动态高速CT技术展开深入研究,试分析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1月~2019年10月选择本院103例不典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54例,女49例,年龄48~71岁,平均(62.32±2.08)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小肝癌病灶直径≤3cm;基础资料完整;知情此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反对本次研究;患有精神类疾病,难以沟通;有严重暴力倾向;诊断时患者不配合。

1.2 方法

此次研究所选择的扫描仪器为GEHispeed螺旋CT机,电流设置为140mA,层厚5~10mm,矩阵512×512,并在扫描过程中嘱咐患者屏住呼吸;在开始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并且为了保证扫描时肠胃充盈,扫描前要求患者饮用1000mL水。在扫描过程中,取仰卧位,在口服泛影葡胺后,先行平扫;然后利用高压注射100mL碘海醇,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为2.5mL/s,造影剂注射20~30s后,可以采取全肝动脉期扫描,60~70s后进行门脉期扫描,2~3min时进行延迟期扫描。

1.3 病理学检查

行切除肝癌手术后,共有肝癌肿块135个,所有肿块均用于本次研究。使用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固定液继续固定处理,6h后,在肿瘤中心以及边缘部位取材,并采用石蜡进行包埋,随后进行连续切片,经HE染色后,实时镜检。

1.4 影像学指标

①整体增强:肿瘤病灶呈现完全增强,且分布较为均匀;②斑块性增强:肿瘤内出现大部分区域增强,有少部分区域并未出现增强,且整体呈不规则分布状态;③环状增强:肿瘤中心位置未出现增强,其周围呈现出环状增强。

2.结果

在此次研究中,103例不典型小肝癌患者检出135个病灶,其中单发93例,病灶大小区域为0.63~3.24cm,平均(2.39±0.19)cm。其中整体增强113例,斑片状增强13例,环状增强5例,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7.03%,见表1。

表1.诊断结果(n/%)

3.讨论

目前对于肝癌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最大的原因为:很多患者确诊后病情往往已发展至后期;另外也与治疗不彻底有很大关系[1]。行早期诊断对于小肝癌的治疗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不同的诊断方式对诊断结果有一定影响,当前针对于早期诊断小肝癌病症应用动态高速螺旋CT已成为不二之选。据相关权威医疗数据统计,临床中动态高速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率高达85%以上。但目前仍然存在少部分不典型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继续进行深入探索,以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

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项并发症便为小肝癌。如果形成小肝癌后,未采取及时干预,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肝癌结节,其过程可分为大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最终演化至肝癌[2]。而在结节组织中,如果出现小肝癌细胞,会逐渐形成肿瘤组织。当前国内医学界对于小肝癌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目前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织对该病情的判断标准为:单个肿瘤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肿瘤结节数目≤2个,另外最大直径之和≤3cm。临床中即可被确诊为小肝癌[3]。多项数据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存在密切联系[4]。杨影等[5]认为,发育不良结节逐步发展为原发性肝癌最快可在4个月内完成。根据肝癌的具体形态组织结构以及预后状况可分为五种类型。早期肝癌其肝小叶及假小叶组织结构并未被破坏,且包含门脉结构,体内癌细胞呈现高度分化状态,并实现替代性成长,当前还未发展到膨胀性成长阶段,且并无假包膜进行包裹,也并未出现门脉浸润以及肝内转移等情况。Ⅰ型又被称为单结节型,可呈现膨胀性生长,并具有明显包膜;Ⅱ型被称为单结节伴结节外生长型。可向结节外实现替代性成长,边界相对模糊;Ⅲ型可称为相连多结节型,主要由有多个包膜相邻的结节,且呈现膨胀生长,并逐渐替代周围假小叶功能。Ⅳ型肿瘤边界较为模糊。肿瘤及非肿瘤组织并无明显分界线,且呈现出浸润式生长状态,根据其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4级。与正常肝组织类型相比,小肝癌的组织学类型并未出现典型性差异。肝癌瘤体均呈现细胞索样结构,基质由含血的衬以单层内皮组织的血窦形成[6]。根据肿瘤实质结构图像的不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依据,肝癌细胞组织学类型可分为:梁索型、实体型、假腺体型以及纤维硬化型四种,临床中梁索型肝癌细胞最为常见。

小肝癌的病情进展较为复杂,通常其病灶中多见脂肪变性,出现透明细胞,呈现出凝固性、液化坏死,另有出血、纤维化等多项改变。其中多见脂肪变性。另外肝癌的主要特征为假包膜,研究数据表明,90%以上的肝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假包膜状况[7]。主要是指由于肿瘤不断生长,其肝板及肝板周围的网状纤维受到长期压迫,改变原有放射状排列状态,逐渐变为平行排列。当处于早期癌变时期时,由于肿瘤分化较好,生长速度缓慢,因此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压迫感;同样也不会形成包膜,另外当前病灶边界较为模糊,病变区域多<15mm,并未出现门脉浸润及肝内转移现象,通常多起源于假小叶内,形成“结中结”。此类小肝癌病灶中心的部分癌变细胞逐渐呈现中度分化,周围区域则显示为高度分化。随着癌变病灶的不断增大,其分化程度逐渐下降,同时瘤体的生长速度也逐渐加快,从而形成包膜。在影像学表现当中,通常病变区域界限较为清晰,且肿瘤呈现出浸润性生长、破坏,逐渐突破包膜,边界也变得较为模糊,另外可见局部出现小结节状突出,尤其是瘤体周围出现卫星灶。在这一时间节点,若采取有效治疗,可以及时清除病灶;但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随着肿瘤组织的体积逐渐增大,便会上升到肝癌组织的级别,危及患者生命。但有利面为:不典型小肝癌如果及早确诊,并予以针对性治疗,往往预后极佳,所以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小肝癌在诊断工作中,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是检测和诊断的金标准。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学者选择双动脉期扫描对患者肝脏进行诊断,以寻求更好的诊断结果。就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而言,这种诊断方式的成像速度快,并且扫描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CT扫描,所以在得出图像后,可以清楚地观测到病灶内的血管分布,这对于小肝癌的检出率而言具有明显提升[8]。而在该诊断措施的成像中,小肝癌的典型特征为延迟期密度低,门脉期表现出等密度或低密度,动脉期密度高,反映出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这也是肝癌的典型诊断表现。在分析不典型表现时的因素发现,可能与病灶部位的血供丰富有关,因此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供血;同时由于肿瘤细胞外的间隙较大,且对比剂的滞留时间较长,这使得病灶可以持续强化。另外,病理分型属于血管扩张型肝癌或者脂肪肝背景下的不典型小肝癌,因为患者肝实质密度下降,因此在扫描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典型性。最后,不典型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是因为这一类的不典型小肝癌病灶组织的纤维成分含量较多,因此早期无强化。尤其在硬化型肝癌的诊断中,对比剂在病灶内的留置时间较长,且排泄较慢,因此会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

在研究中还发现,不典型小肝癌的显示比例和病灶的强化特性可以通过双动脉期扫描获得增强。在动脉期进行检测,肝癌结节及富血供性肝转移检出率更高。此阶段,临床中检出的肝癌病变数量普遍多于门静脉期。在此阶段,人体大部分富血供性病变以及血管密度均呈现出轻、中度的增高趋势,另外其强化幅度相较于主动脉而言较低,这一点与肝血管瘤差异较大。肝血管瘤通常会呈现出与动脉相等的密度。部分肝癌均属于缺乏血供的肿瘤,因此在动脉期呈现低密度影像。尤其在肝脏出现异常变化时,影像学诊断中通过双动脉期扫描时敏感性较高,如果仅仅采取单动脉期扫描,最终的诊断结果会受到部分影响。除此之外,双动脉期扫描中可以分为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两大部分,而病变通过动脉晚期扫描所获得的比例远高于动脉早期[9]。所以在医学界中认为,双动脉期扫描更容易诊断出多血供肝癌疾病,并且在采取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诊断时,最终的诊断结果与上述差别较小。即双动脉期螺旋CT扫描对于不典型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与动态增强核磁共振的准确率相比无明显差异。

在本文研究中,103例不典型小肝癌患者检出135个病灶,其中单发93例,病灶大小区域为0.63~3.24cm,平均(2.39±0.19)cm。其中整体增强113例,斑片状增强13例,环状增强5例,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7.03%。可以看出,动态高速CT技术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可以十分敏感地显现出造影剂参与肝肿瘤微循环的状况,并从微观程度上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对于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和发现具有帮助作用,尤其在应用于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中,其准确率相对较高[10]。以细胞性肝癌为主,其血供十分丰富,主要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这与肝实质门静脉供血有明显区别,因此通过血供特征可以观测出组织间的差异性。不过在诊断中,并非为百分之百准确率,因为有部分难以鉴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特殊病例造成的干扰,例如小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等。这一类型的病灶在采取影像学诊断时表现出增强且不均匀状,往往与肿瘤内部出血性坏死以及组织成分杂乱无章有关。由此可以看出,动态高速CT完全可以作为不典型小肝癌的有效诊断措施之一,不过在推广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展开深入研究。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动态高速CT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中也会得到进一步体现,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中的主要方式,因为很多不典型小肝癌患者在早期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肝功能出现损伤的情况极小,观察肿瘤标志物时也常常显示为阴性,因此在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方式中,利用影像学技术展开检查大有必要。不过,由于当前可选择的影像学技术较多,各种方式间不仅诊断准确率存在一定差异,且经济负担上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后续的不典型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技术中,一方面需要选择诊断准确率更高的影像学技术,同样需要考虑其费用高低以及操作的简便性和安全性,最终保证不典型小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得到提升,其治愈率也会成正比增长。

综上所述,在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诊断不典型小肝癌时准确率较高。

猜你喜欢
典型影像学结节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肺结节,不纠结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3:54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24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从气、虚、痰、瘀辨治肺结节术后咳嗽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