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筱菊
摘要:人物通讯强调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与报道凸显时代价值、彰显人物魅力,最终达到宣传效果。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受众新闻阅读渠道和兴趣日益多元化,如何更加立体地讲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是人物通讯采写的主要问题。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为寻找相关答案提供了重要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物通讯 中国新闻奖 媒体融合 三重架构
人物通讯主要通过叙述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事迹,传播时代精神,最终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作为我国新闻界最权威的奖项,中国新闻奖非常注重人物通讯的评奖,其获奖作品正是对新闻人物通讯采写的指导。2020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共有48篇作品入选“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项目,而其中人物通讯类作品有23篇,占比高达47.9%。通过对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的分析,能够明确人物通讯的新特点、新方向,为今后人物通讯的采写提供借鉴。
平民化的叙事角度包括人物平民化和内容平民化,前者强调的是人物形象真实普通,后者强调的是报道内容的可感知性和贴合性。
1.通讯主体的平民化叙事。新闻奖人物通讯报道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贴近群众和生活的平民化人物,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物赋予了作品不平凡的价值,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例如,二等奖获奖作品《一颗石榴籽 扎根红土地》中的普通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36小时,一切为了11名矿工兄弟!——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救援纪实》中的普通矿工,三等奖获奖作品《“饭店村”的职业种田人》中的新型职业农民王林,《1个人和27个人生死对话》中的消防退役人员刘荣基等,他们都是受众能够真实感知和触碰到的鲜活、普通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平凡故事的挖掘与呈现,能够最大程度地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而军事题材的人物通讯也大多选择平民化视角进行描写,如一等奖获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讲述了一群普通边防官兵的“普通生活”,他们是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丈夫、普通的儿子,但由于“特殊的身份与使命,使在这里为国尽忠、戍守边关的官兵不得不远离家人,无法完全尽到儿子之孝、丈夫之义、父亲之责”。作品通过呈现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挖掘他们的家庭故事,放大他们的日常细节,真实全面地刻画了一群“置身雪海,心里却春暖花开”的边防战士形象。
2.通讯内容的平民化叙事。人物通讯内容不能太过官方,否则无法引发受众的广泛共鸣,这就要求在创作人物通讯时,创作者要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展开讲述。获奖作品基本都采用朴实的写作手法,以平民化生活内容折射平民化情感,在强化新闻可读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如二等奖获奖作品《一颗石榴籽 扎根红土地》,通过情感表达的细节呈现了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情愫,展现了平凡又伟大的亲情之美、友谊之美、人性之美,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见证了阿卜杜拉如何“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的过程。而在《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中,诸如“妈,别担心,我在这里挺好的!”、“你们看,我有爸爸,我有爸爸!”、“少几个脚趾不是大问题,只要保住脚就行,我还得继续巡逻执勤”等朴实话语充分彰显了边防官兵使命背后的担当与伟大,散发出极强的感染力。
人物塑造的动态化不仅是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获奖作品的基本特点,而且是新时期人物通讯创作的主要方向。
1.连贯性动作描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能够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增强文字的动态性、感染性,让受众直观感受人物的独特品质。例如,作品《国旗漫卷,初心永恒 我们的五星红旗》,在讲述王继才32年如一日守岛升国旗的故事时,这样描写道:“有一次刮台风,王继才生怕国旗被刮跑,冒着风雨爬到山顶收国旗,下山时不小心一脚踩空,摔断了两根肋骨。”“生怕”、“冒着”、“收”、“踩空”、“摔断”5个连贯性动词,将王继才执着坚毅、冒死守护国旗的行为刻画得生动而深刻,为受众动态地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场面,强化了人物形象动态性与感染性。在讲述三代人建设“红旗渠”的故事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张学义带着所里的同事们,一头扎进暴雨中,沿着50多公里长的渠道排查险情。”“带着”、“扎进”、“沿着”、“排查”等动作性词语,凸显了第三代红旗渠守护人认真负责、不畏艰苦的精神。可见,在人物通讯的创作中对连贯性的动作进行描写,可以为受众呈现细节感、画面感极强的动态场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细腻的神态描写。在人物通讯创作中,人物神态的细腻描写不仅有助于受众对通讯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有助于增进受众对人物情感的思考,具有一种含蓄美。如二等奖获奖作品《“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中,出现了大量的神态描写词语,如“笑容洋溢”、“双目有光”、“仿佛做错了事”、“舒缓地笑了”等,见证了老人重获光明的波折过程和美好结局。细腻的笔触中既有对老一辈革命者的无限关怀,又有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实现了重大主题、特色内容、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引发了受众广泛共鸣。
人物通讯最后的落脚点要放在时代化价值内核的架构与传播上,在深入理解人物通讯叙事技巧、塑造技巧的基础上,要更好地领悟内容背后的深层思想。
1.彰显时代新气象。人物通讯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中的真实人物,或多或少地承载着相应的时代印记,如何通过人物变化来彰显时代新气象,就成为人物通讯创作的一大价值诉求。二等奖获奖作品《技能大国跃升印记——中国技能健儿喀山征战纪实》,不仅对中国技能健儿备战参赛进行了全程报道,而且通过不同“中国工匠”的故事挖掘彰显了中国技能人才发展的新气象、新格局,语言平实、故事性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引领价值。特别奖获奖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以70年时间纵轴为依托,通过对43名标志性人物的关键细节的呈现,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再现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既有故事可读性,又有价值引领性。
2.强化主流价值。借助人物塑造和故事描写来传达社会正能量、宣扬主流价值观,是人物通讯作品基本的价值诉求,也是人物通讯报道的功能体现。通过人物通讯,受众能够充分感受和触碰到时代主流价值。一等奖获奖作品《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以电影式的场景叙事全面呈现了老英雄张富清同志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逻辑清晰、语言平实、细节充实,有效凝聚和传播了社会正能量。报道一经发出,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随后中共中央正式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组织全党围绕先进人物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国旗漫卷,初心永恒 我们的五星红旗》以国旗为切入点凸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主题,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实地走访,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展现与凝聚了穿越时空的爱国热情。
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人物通讯创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对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出了全新考验。通过对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获奖作品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只有深入一线,用饱满的激情探索挖掘典型人物新闻线索,凭借专业素养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彰显时代新气象,进行契合主流价值观的报道,才能充分发挥人物通讯的优势效能,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四力”。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祥敏,杨丽萍.媒体融合作品创优路径探析——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J].新闻与写作,2020(12).
[2]刘保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J].当代传播,2020(06).
[3]贺琛,吴莹.融媒体时代原创新闻创新路径探析——以美国网络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30).
[4]隋鹏.试论人物通讯播音的气韵生动[J].新闻爱好者,2020(10).
[5]白阳.人物通讯在表达意义过程中的符号学阐释[J].青年记者,2019(17).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