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璐
《我们圆桌会》是杭州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访谈节目,自2010年12月20日开播至今,已经有上万名地方群众、专家学者提出了4000多条有关城市治理的意见和建议,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地方政府近50个公共政策的出台与完善,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的重要平台,凭借自身优势特点成功荣获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项,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舆论建构提供了全新范式。
全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日益丰富,尤其是在自媒体平台的加持下,公众的话语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而就大众传媒的功能而言,媒介除了信息传播、舆情监测等基本功能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便是为民众创设自由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让受众可以真正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讨论,自由表达观点,这是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路径,《我们圆桌会》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1.构建公共表达空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圆桌会》通过访谈的方式,以独有的服务功能和参与效力得到了本地受众的广泛认可。节目通过构建公共平台,广泛邀请地方政府、民众、专家、企业等利益主体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以正确舆论导向为前提,以电视媒体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为受众创设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表达空间,在娱乐至上的电视界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媒体叙事模式,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舆论环境建构提供了新思路。
2.塑造共同体价值观。节目在探讨热点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始终强调共同体价值观的塑造。节目名称中的“我们”,就是一个典型的集成性概念,包含了杭州市政界、学术界、媒体界、行业界的所有成员,在观念上就形成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共同体。而“圆桌”则充分彰显了平等协商的精神理念,不管是市长还是部门领导,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市民,都是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都处于人格平等地位,拥有相同话语权。最后,就“会”来讲,就是要努力构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各方平等参与协商的会议制度,形成一个线上公共议政空间。
显然,《我们圆桌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闻访谈节目,更加强调多元性和互动性,真正实现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深度对接,并通过与电视媒体联动形成聚集效应,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互动式的权威协商平台,节目开播10年来,社会各界人员围绕1000多个民生公共话题进行了上万次的对话协商,真正打造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公共表达空间。该节目不仅促进了公共决策的科学化生成,还有效维护了地方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提高了社会凝聚力。
舆论监督功能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功能,就是借助舆论力量,帮助公众全面了解政府政策及公共事务,以确保社会公共准则的正确性、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是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力。
1.延伸舆论监督功能。公众借助主流媒体进行观点表达,形成广泛舆论,对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形成整体约束。但就现状来讲,许多主流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无论是新闻舆论监督还是电视问政,都习惯性地将监督对象置于对立面,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但也很容易引发冲突,不利于社会舆论的稳定。全媒体时代,在复杂信息传播机制的作用下,舆论监督权的合理行使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必须学会以平等、理性、对话的姿态高效参与到社会舆论环境的建构中。如G20峰会期间,《我们圆桌会》直面问题,围绕道路拥堵、粗暴施工、材料浪费等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不仅提出了尖锐批评,而且提出了中肯建议,并最终以书面形式呈报杭州市主要领导,最终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改善。
2.求同存异,寻求共识。圆桌代表的是协商精神,强调话语权的平等,这也是节目的基本原则。在该平台上,公众能够就具体问题批评政府,政府也会及时予以反馈,而专家学者则从理性角度客观审视与分析,媒体人进行客观评论,可以说不管与会者是何种身份,都能够平等自由地参与讨论,自由表达。在主持人的合理把控下,各方代表展开理性客观的讨论,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说出心里话,强调在实事求是中做到以理服人,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如在《湖滨降噪“拉锯战”如何终结?》中,政府的一纸“降噪令”引发了部分市民的强烈不满,甚至造成了不同立场市民的冲突发生。对此,节目组织了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热心市民、当事人等多方利益主体,深入探讨公共意识和公共行为相关问题,最终达成广泛共识,并出台了市民自治公约,组建市民自我管理队伍,效果非常显著。
在《我们圆桌会》中,有“问询”但没有“问责”,有“批评”但没有“批判”,有“建设”但没有“破坏”,所有与会代表通过对公共话题的深入讨论,让广大受众了解真实信息,为监督主体和监督受体创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可以说,节目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完全突破了以往单纯指责式报道和问政式监督的“硬监督”局面,真正完成了由矛盾对立向共识协商的转变,以一种“软监督”的方式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解决。
在社会舆论环境建構中,主流媒体的一大职责就是培养公共理性。全媒体时代,公众自我表达的渠道十分丰富,如网络发言、网站投稿、自媒体分享、热线电话等,但因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滞后性,许多网民在网络发言中会传播大量负面情绪,再加上公共理性的缺位,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引发舆论风暴,“骂战”不断,偏激、恶意、暴戾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理性判断,所以主流媒体在参与社会舆论环境建构时,必须要注重思想情绪的疏导,积极培养民众公共理性。
《我们圆桌会》就非常注重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思想情绪疏导,与会者会在平和理性的协商环境中自由表达诉求和观点,通过对话达成共识,所呈现的既有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也有对理性价值的追求和凸显。当然,最为可贵的是,从始至终节目都发挥了民众公共理性“养成基地”的作用,有效强化了杭州市民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促进政府思维转变。“硬监督”状态下刻意回避媒体的政府官员正在转变思维,开始积极配合媒体主动与民众展开对话,将“圆桌会”视为听取民意、开门决策的重要平台,媒介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节目先后9次邀请市长、副市长参加圆桌会,并成功带动了80多位局级以上官员走进栏目,有效促进了政府管理者的思维转变。
2.深化理论实践对接。专家学者不再闭门造车,开始深度参与社会实践,其研究成果对城市治理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杭州已经有职能部门按照《我们圆桌会》的嘉宾架构,成立了咨询委员会,深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提出专业的反馈意见。这不仅深化了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对接,而且确保了城市治理的持续优化。
3.强化市民公共参与意识。节目切实强化了杭州市民公共参与意识,通过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交流对话,充分調动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自节目开播以来,上万名市民参与了节目录制,其中有许多后来都成为行业监督员、志愿者、评论员,初步构建了城市治理多元参与的样态格局。2019年,《我们圆桌会》的首个民意小圆桌在杭州市上羊市街成功落地,作为政府与民众联动的重要纽带,扎根基层,通过相应的媒体手段有效强化了市民公共参与意识。
4.提供媒体转型新范式。经过时间与现实的验证,《我们圆桌会》已经成为深入参与社会舆论环境建构的新闻访谈类节目,为国内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已经成为许多省市媒体学习效仿的对象。
在社会舆论环境建构中,主流媒体和地方政府作为两大核心主体,应该加强协作,尤其是主流媒体应通过议程设置深化两者职能上的对接,以形成“1+1>2”的效应,在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型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式决策范畴,全面提高彼此的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开放式决策已经成为杭州政府城市治理的重要模式,在扩大公民参与整治生活规模与质量、增强公共决策民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开放、互动、透明的特点,而这也是《我们圆桌会》的节目定位,这为政府—媒体两者的职能对接和范畴拓展夯实了基础。
1.民生性议题设置。节目会重点选取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难点问题,或具有普遍性的政策以及关乎民众利益的重大调整等。如围绕交通、环境、医疗养老、民生保障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会通过嘉宾的正确引导,将社会治理问题上升到人文精神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
2.民主化公共决策。在信息整理方面,节目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咨询者角色,因为节目汇集了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可以进行理性协商、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进行信息共享,消除利益化倾向,这有助于实现精英决策和大众决策的平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从2019年开始,杭州市政府依托节目构建了“民意直通车”机制,就是在节目的基础上纳入10家媒体,集中反映民意,在强化公共决策民主性、科学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放式决策执行。节目除了圆桌会讨论外,还形成了议题意见反馈、方案执行监督的常态化环节,有效丰富了开放式决策的内涵。例如,节目开播至今,曾数次围绕杭州接驳地铁公交问题展开讨论,并收集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见建议,栏目也将其实时反馈给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推动了交通决策的合理化发展,真正扩大了开放式决策范畴。
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环境建构中,要转变以往“硬监督”的思路和模式,树立协商式访谈监督思维,明确平等、理性、对话的节目定位,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协作,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引导职能的深度对接与内涵延伸,进而对其他利益主体产生吸引力,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到相应的舆论建构中,逐步构成多元参与的民主机制,在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时,进一步释放主流媒体的正面效能,进而为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可以说,上述经验是《我们圆桌会》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值得国内主流媒体深入学习与借鉴。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