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剑 黄丽丽 赖爱珍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对医用物品进行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统一专业化管理的场所[1]。消毒供应中心链接的是全院科室的医用物品的质量,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2]。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的存储及消毒是一项关键工作,应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确保物品的安全。然而,在各个环节对无菌物品使用前的管理缺乏质量监督,在检查中笔者发现了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将一串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性的图形,帮助理解记忆,启发发散性的相关思考,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果[3]。监督管理模式最初是应用于工程质量安全中,随后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有效规范了消毒供应中心和临床科室的工作流程[4]。基于此背景,为确保无菌物品的有效、安全使用,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本研究采用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应用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中,对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于消毒供应中心的临床护士19名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2020年7—12月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实施常规管理,设为对照组;2021年1—6月对所有工作人员实施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并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人员调动;(2)在本科室工作时间≥1年。排除标准:(1)非正常休假时间超过7 d者。护士女性16名、男性3名,平均年龄为(37.56±6.24)岁,年龄27~54岁,主管护师9名,护师7名,护士3名;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平均工作年限为(8.24±2.77)年,本科室工作年限在4~21年。两组研究对象相同,可进行对比,且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实施常规管理。管理方案包括:(1)确定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多名护士主要负责消毒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分类及发放;(2)把控工作的质量,每日专人负责消毒物品的清洁和消毒;专人确定各科室的无菌物品包装基数并做好记录;专人负责配送。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所有工作人员实施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管理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成立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的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感染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及全体护士。感染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根据《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消毒员岗位培训教程》定制为思维导图(见图1)并进行院内审核,3名管理人员负责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质量把控、监督及对其他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2)分组培训启动监督模式: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分为2个小组,每组9人,各确认1名组长,选择主管护师以上级别执行护理程序中进行互相监督。将以上审核通过的思维导图内容由护士长向全体护士进行培训。(3)监督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实施:两组组长负责监督对方小组工作人员在消毒无菌物品中是否规范,主要包括无菌物品的存放环境和设施、储物柜的清洁度、摆放原则、是否分类存放、无菌物品的质量和有效性管理等,若出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于每周五科内“消毒供应质控会”中汇报各组出现的问题,组内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感染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组成临床无菌物品质控小组,每月对全院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管理进行例行共计3次的监督,在正常发放过程中及时提出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管理不规范问题。根据检查落实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检查内容重点,加强对无菌包装破损情况的检查,总结改进检查结果,以评估消毒供应中心监管模式的可行性。在整改过程中,针对每次检查中出现的消毒袋基数与记录不符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立即进行现场整改。每月进行干预小组内全员及临床科室负责对接的护士共同参与会议,会议指出无菌物品管理及配送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会中讨论,集思广益,提出问题并讨论如何整改,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将整改措施整理为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发放学习,最终确定完整的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流程。
图1 消毒供应中心岗位规范思维导图
(1)无菌物品的管理情况:包括2个维度,分别为无菌物品标准化程度及无菌物品丢失率。无菌物品标准化程度表示为在监督检查中物品的清洗、消毒及包装的检验结果合格率=总合格次数/总检验次数×100%;无菌物品丢失率=平均遗失包裹数/单次检验包裹总数×100%。
(2)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的管理情况:采用科室自制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质量评估,包括两个维度,分别为安全识别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各维度50分,共计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无菌物品标准化程度(清洗、消毒、包装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且无菌物品丢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无菌物品的清洗、消毒、包装的合格率及丢失率情况比较 [次(%)]
观察组护士的安全识别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情况比较(分, ±s)
表2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情况比较(分, ±s)
?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毒供应中心已成为医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成为医院无菌物品的重要保障之地。消毒供应中心提供清洁、消毒及无菌物品[5]。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在无菌物品标准化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充分认识到无菌物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消毒供应中心要严格控制无菌物品使用全过程的标准化,并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质量。研究表明,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管理不规范的比例已达18.21%,主要集中在收、发、存、用4个环节[6]。临床科室对无菌物品的管理确保了患者的安全。科室无菌物品最终使用的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护理专家的重视[7]。临床护士对无菌物品的标准化管理缺乏了解[8]。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在护理部、感染科联合消毒供应中心的的指导下,科学提高临床科室消毒物品管理的规范性,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质量[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无菌物品标准化程度中无菌物品的清洗、消毒、包装的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菌物品丢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通过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后效果显著。考虑到该模式加强了对无菌物品管理的监督,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对无菌物品管理进行规范的思维导图方式的教学培训后,发现临床出院无菌物品清点记录、存放环境不规范等问题[10]。在监督管理实施过程中,感染科、护理部和消毒供应中心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临床科室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中的问题:(1)临床科室中的对接管理人员忽视了无菌物品基数的重要性;(2)临床工作人员对存放在无菌袋内的无菌物品和过期袋的保管和使用缺乏相关知识;(3)消毒供应中心配送、科室清点不规范,造成灭菌袋包装松散、标签破损,甚至可能造成灭菌袋破损;(4)护理部无专人检查无菌物品,科室管理人员对无菌物品检查缺乏足够的监督[11]。本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角度出发进行整改,效果显著。但同时应该注重如何提高临床用户对包装中无菌器械的认知,这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认识工作中的问题并作出持续的质量改进至关重要,贾桂林[12]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法显著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可复用器械消毒的效果。在每月质控会议中邀请临床科室对接工作人员参会,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后发现,临床科室对无菌物品管理有所加强,同时保证了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标准化程度[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的安全识别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考虑到通过每日分组监督、每周总结汇报及每月的质控大会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在消毒、配送中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14],同时组织新型思维导图的培训方式能够使得护士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无菌物品管理方面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到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管理工作中,并强化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15]。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总结和改进将消毒供应中心监管模式中的内容进行模式优化,该模式的特点呈动态化变化[16],根据问题调整方案,在医院护理部、感染科科的指导和协助下,以消毒供应中心为牵头,按照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规范,完善医院无菌临床用品储存使用相关管理制度[17]。此外,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每月质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同时进行总结,且思维导图模式可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的了解程度[18-19]。对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同时本研究以《消毒供应中心规范》[20]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消毒员岗位培训教程》[21]作为参考及执行标准,该研究结果为未来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思维导图联合监督管理模式对无菌物品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强化护理人员对无菌物品规范管理的理念,提升工作中护理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保证了无菌物品灭菌效果和安全使用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