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运用七氟烷与丙泊酚诱导麻醉的价值分析

2022-02-14 12:33木开达斯马合木提祖拉亚提吐尔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3期
关键词:氟烷躁动苏醒

木开达斯·马合木提 祖拉亚提·吐尔逊

小儿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各脏器及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于外科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低,需积极提升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患儿预后。麻醉是影响患儿手术效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需严选麻醉方案,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用量,保证麻醉效果和安全性[1]。七氟烷与丙泊酚是小儿手术中常用的诱导麻醉药物,前者多采取吸入方式给药,后者采取静脉输注方式给药,两者均可达到较好的麻醉、镇静效果,给药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小儿全麻手术中应用均较多,相关麻醉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手术麻醉诱导的具体效果尚不明确,两者的应用价值差异有待明确[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2例患儿,对比分析了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的效果与安全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2例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各41例。七氟烷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9.52±3.45)岁;体质量10~45 kg,平均(30.56±14.41)kg。丙泊酚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12岁,平均(9.61±3.32)岁;体质量10~45 kg,平均(30.61±14.28)kg。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法耐受手术及全身麻醉者;存在麻醉用药过敏史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系统疾病;严重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术前体征控制不佳者;呼吸系统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等。

1.3 方法

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术前6 h禁食、3 h禁饮,入室后,选择规格合适的面罩吸氧,氧流量为6~8 L/min,采取8%七氟烷(吸入用七氟烷,凯特力,规格:120 mL,国药准字H20070172,上海恒瑞医药)吸入麻醉诱导,睫毛反射消退后,调整浓度为1%~3%,术中观察患者体征、体动情况等,调整七氟烷浓度调高,手术结束前3 min停药。

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术前准备及阿托品肌注同七氟烷组,静脉注射给药,丙泊酚(丙泊酚注射液,规格为20 mL∶0.2 g,国药准字H20030115,四川国瑞药业)麻醉诱导剂量为2.5 mg/kg,连接微量泵静脉持续泵注,0.5 mg/(kg·h),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

1.4 观察指标

1.4.1 镇静效果评估 采用Ramsay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评分1~6分,镇静作用逐渐增强;术中镇静效果:优为6分;4~5分为镇静良好,3分为镇静尚可,评分<3分为镇静效果差[3]。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2 术后苏醒情况评估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对比两组各指标差异。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情况,采用儿童苏醒期麻醉躁动评分模式[4]进行躁动评估(4级评分),患儿出现严重躁动现象,产生定向力障碍,需按压制动判定为4分;患儿出现轻度躁动现象,产生哭闹,无法良好配合操作判定为3分;患儿存在激动、焦虑情绪,当仍能配合达成各项操作判定为2分;患儿配合、安静,无躁动现象判定为1分,评分≥3分则判定为躁动发生,统计两组患儿各级别躁动评分占比情况,并记录两组躁动评分均值和躁动发生情况。

1.4.3 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性,查看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寒颤、心率降低及其他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镇静效果评估

七氟烷组镇静效果优良率(97.56%,40/41)显著高于丙泊酚组(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2 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比较

七氟烷组术后睁眼、吞咽反射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比较(min,±s)

表2 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比较(min,±s)

?

2.3 两组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评分1分者占比(65.85%,27/41)显著高于丙泊酚组(43.90%,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期躁动评分2分、3分和4分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丙泊酚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七氟烷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1.79±0.76)分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33±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1,P<0.05)。

表3 两组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2.4 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监测

七氟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41)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1.95%,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儿科手术开展率较大,需积极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改善患儿预后小儿手术的麻醉风险较高,极易出现呼吸抑制、体征大幅度波动等不良反应,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而需积极提升麻醉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保证患儿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

小儿手术的麻醉要求较高,需慎重选择麻醉方式、麻醉药品、配伍方案及用量等[5-6]。

麻醉诱导是决定麻醉效果的关键因素,小儿手术中常用药品主要为七氟烷和丙泊酚,两者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具体差异仍有待明确[7]。丙泊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较好的麻醉诱导速度,同时可用于麻醉维持,镇静效果较为理想,半衰期短,血药浓度降低速度快,且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而广泛用于小儿手术麻醉诱导中[8]。七氟烷是一种以吸入式为主的麻醉药物,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后,可通过氧气的气体交换进入肺泡的毛细血管,随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靶部位,发挥催眠、镇静效果,随剂量提升,脑部镇静作用[9-10]。七氟烷是一种毒副反应较低的镇静、麻醉药物,无刺激性气味,对呼吸道刺激较小,且血气分配系数较低,容易把控麻醉时间与深度,小儿手术麻醉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七氟烷麻醉诱导后,麻醉效果更为理想,镇静程度显著提升,优良率可达到95%以上,而丙泊酚静脉输注的镇静效果则显著低于七氟烷[11-12]。本次研究也发现,七氟烷组镇静效果优良率(97.56%,40/41)显著高于丙泊酚组(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七氟烷麻醉诱导后,镇静效果更为理想,有助于患儿手术顺利实施。同时,本次研究发现,七氟烷组术后睁眼、吞咽反射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七氟烷麻醉诱导后,患儿苏醒速度显著提升,可尽快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与丙泊酚相比,术后苏醒速度更快,有助于降低麻醉风险。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手术创伤、疼痛、不良刺激、术前焦虑等因素可诱发苏醒期躁动,同时麻醉药物也是影响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3-14]。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全身麻醉后,易出现苏醒前意识障碍问题,多呈自限性,但是对于临床治疗较为不利,严重者可增加呼吸循环并发症、认知功能损害、意外脱管、机体损伤等风险,需积极控制苏醒期躁动情况[15-16]。本次研究监测患儿苏醒期并发症发现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丙泊酚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七氟烷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1.79±0.76)分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33±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七氟烷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手术可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丙泊酚麻醉诱导者相比,苏醒期躁动风险有效较低,患儿苏醒期可保持较为安静、稳定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苏醒期风险。此外,对比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显示,七氟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41)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1.95%,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七氟烷麻醉诱导,对患儿机体的影响较小,麻醉风险显著低于丙泊酚麻醉诱导,其安全性较高,用于小儿手术的可行性较强,值得推广借鉴。

综上所述,七氟烷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手术,可有效提升麻醉效果,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并可降低并发症风险,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丙泊酚,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该麻醉方案可为小儿手术麻醉诱导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为小儿手术运用七氟烷诱导麻醉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猜你喜欢
氟烷躁动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异氟烷和七氟烷麻醉对犬血气指标的影响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