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派”花鼓灯的历史文化变迁与传承

2022-02-14 08:50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花鼓舞蹈动作

高 爽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花鼓灯发源于淮河流域,但在民间发展的过程中,花鼓灯却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变得愈加独特。从历史追溯来看可以发现,由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民俗习惯,再加上艺人的不同表现形式导致花鼓灯出现了很多的流派。而最初,花鼓灯发源于安徽淮北,后来经过不断的传播,花鼓灯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周边辐射,并流向了各个区域,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的花鼓灯艺术遭到冲击。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花鼓灯艺术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冯派”花鼓灯艺术作为气源头,对其发展和源头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花鼓灯,对民间舞蹈艺术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冯派”花鼓灯研究的现实意义

1.我国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性舞种

舞蹈表现形式丰富,艺术表现较为系统是“冯派”花鼓灯最主要的特征。因此,研究“冯派”花鼓灯对人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其不仅基本舞步较多,还包含了具有一定难度的代表性动作,如“斜塔”“野鸡溜”等,这些不仅展现的是“冯派”花鼓灯丰富内容,也呈现了其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也是其能够成为我国优秀民族舞蹈的重要因素。

2.有效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

由于我国的开放政策,信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导致很多人开始崇尚西方的艺术和文化,不仅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甚至一些人出现了抵触情绪,不仅给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给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加了很多阻碍。在优秀文化成果被不断遗忘的背景下,很多文化部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甚至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所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冯派”花鼓灯不仅代表的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且该艺术包含了很多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这无论是对我国舞蹈的发展,还是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现实意义[1]。且只有将这种艺术文化不断的发扬传承才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当然,如果能够更好地将“冯派”花鼓灯保留和传承下去,也会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

3.对民间舞蹈艺术研究的典型现实意义

源于特殊地域文化的冯派花鼓灯,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舞蹈,而是起源于传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派别舞蹈。从冯国佩花鼓灯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起源于宋代而形成在安徽淮南和阜阳等地,辐射到多个省市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种类。因此,通过文化历史溯源能够了解花鼓灯这一传统的歌舞形式及传承;不断抽丝剥茧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发现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新成果,结合现代舞蹈艺术对其进行推陈出新和改造。

二、“冯派”花鼓灯舞蹈的独特性

冯国佩是对花鼓灯舞蹈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位艺术家,在众多的花鼓灯艺人中,冯国佩将花鼓灯中“兰花”的动作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造,使其呈现出更加优美的姿态,从而使花鼓灯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借用这些精巧的融合,使得冯国佩的艺术才华充分的展现。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始终将花鼓灯舞蹈保持着“清洁秀丽,潇洒抚媚”的艺术形态。

新中国建立后,花鼓灯舞蹈的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冯国佩的舞蹈表现形式为界限,在新中国前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划分不同风格。通过采访冯国佩本人、安徽省相关人员及冯国佩先生的传人等,了解到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使冯国佩的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其表演时所用的旧社会女子兰花的形象,认为其故作扭捏,时代也在改变其观念。前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先生就与其进行过交流,同时,北京、上海的舞蹈学者统统邀请其前往。到了大城市的冯国佩视野得到开阔,其思想也逐渐开放。由于思想上的改变,将西方的不同舞种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之中,冯国佩所表演的舞蹈就不再局限于妇女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舞蹈融合展现新时代的形象,表现出新中国万物向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心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冯国佩的身体姿态及舞蹈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维持着“兰花”手指习俗,取而代之的是舒展的肢体,以及昂首阔步向前走,潇洒大气、昂扬向上的一种舞蹈形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花鼓灯舞蹈中通常会用男性来扮演女性,男性会有兰花指及女性的“三寸金莲”,同时,会穿着“衬子”玩儿灯,使其形象更加与女性接近;同时,为了维持重心的平衡,会膝盖进行弯曲,脚踩称子,小腿自然收紧,在短距离中前进,保持一股劲道及花鼓灯舞蹈中的“梗劲”;而在动作停止时,就需要主力腿与动力腿相互交叉,撑的腰部一侧要自然放松出胯形成前点部的同时,表现出花鼓灯自身全身三弯道、女性S形态的身体体态[2]。由于做兰花指动作时,身体重心会向后自然偏移,舞蹈花鼓灯专家高倩会将花鼓灯舞蹈概括为:“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脚下梗,传绳靠眼瞅”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冯国佩不再采用原来的女人之间的娇羞、缩头缩脑的动作。摒弃了原来的小脚一些舞蹈步伐和对无限夸大妇女形态举止,对一些有损妇女形态的造型做出改变。谢克林在中国花鼓艺术中曾对冯国佩之后的变化作出了详细的描述,从脚的变化为起点,会产生一种协调一致的感觉,不会过多地进行扭捏,而扇子和手绢的拿法也变了;手上的动作会增多,呈现线条性的变化,更加立体化;从多角度来看,都会给人一种流动的顺畅感,在此过程中会射放出迷人的感情色彩,用其身体和歌唱将每一个步骤和画面都表现得清楚、明白[3],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向前发展的气氛。在进行创新和融合的过程中,冯国佩将兰花表演时所穿的“衬子”去掉了,使得演员的重心更加稳定,平衡性也更强;演员脚下的动作不再受到服饰的束缚,从而表现出更加流利和顺畅的形态。冯国佩广取博采,集合了多种舞步的动作,对花鼓舞进行改革创新;将不同的组合和衔接起来,使得舞蹈更加灵活自由。他将专业舞蹈演员的台布以及古典舞中的云部、戏曲中的台布压花厂等现代专业舞蹈员所具备的技能融入在自己的舞蹈之中,成为了自己舞蹈中精彩的一部分,同时,利用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去提升自己舞蹈的质量。冯国佩接触了西方经典的芭蕾舞蹈,由于芭蕾舞挺拔向上的姿态吸引了他,冯国佩将其融入到自己花灯花鼓灯的舞蹈之中,使得舞蹈整体呈现上升的形态,但气息却始终沉于丹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动作不但不漂浮,反而会有一种舒展协调的感觉;而其步伐也从单纯的“溜”发展成为了一种柔韧有余、伸展有度的“溜”。

在新中国成立后,冯国佩在花鼓灯舞蹈身体形态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在了新时代的创新之中。冯国佩游走在北京的大型活动之中,大开眼界的冯国佩在看过了更多的舞蹈艺术的同时,将自己的花鼓灯动作变得更“溜”,也更加放得开;相比起原来扭捏小气的形态,冯国佩在表演中会将自己的动作进行恰当的放大,为了塑造更加流畅和洒脱的新兰花的健美形象,冯国佩会增加动作的技巧性,同时,将拐弯儿彻底放开利用“溜”增加自己动作的顺畅性;而为了使其舞蹈创作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性,会在情绪波动时出现跳跃性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冯国佩还对花鼓灯的一些传统道具和动作做出了改变,例如,将原来的手捏扇全掌捏扇改为虎口握扇。四指和拇指捏替代了把其手绢和全掌握绢的;为了使舞蹈更加自由、灵活、优美,更具有感染力,将河北传统“拉花艺术的丢扇动作”融入到了花鼓灯的舞蹈表演之中,表现出来了花鼓灯丰富的内涵;展现出了积极美好的舞台氛围,新时代朝气蓬勃而自信大方,具有个性化的新女性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4]。因此,冯国配在舞蹈改造的过程中,也抛弃了旧世妇女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腼腆”等外在形式。

冯国佩在教学期间,曾与梅兰芳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观察梅先生在表演时所运用的情绪、手法、身段、眼神及动作等,其有了很深的感触;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情趣表现的更加凝练经典,采用更加典型和强烈的方式将其融入在自己的舞蹈之中。在眉、眼看似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状态已经使人如痴如醉,而冯国佩将自己的感情也全部宣泄在自己的动作和道具之中,随风抖动的扇花也在向人们倾诉自己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之情。

三、“冯派”花鼓灯的形成

1.花鼓灯的起源

对花鼓灯真正的起源有四种说法:禹王说、惊蛟说、唐王说、朱元璋说等。这些说法都是根据神话故事进行演变的,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从而形成了这四种说法,但这些说法对花鼓灯艺术的研究却具有重要的意义。禹王说和惊蛟说是最接近神话故事的,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光是这四种传说就给花鼓灯舞蹈带来了很大的研究意义。通过追根溯源,能够了解到花鼓灯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明。

禹王说顾名思义是与大禹有关,而大禹治水是传统的神话故事,花鼓灯是由于当地居民为了感谢大禹治水的功劳,从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花鼓灯大表演大会。而惊蛟说则是由于人们认为蛟会害怕鼓声,因此,为庆祝打败祸害人民的蛟,古代的人民会利用这样的鼓声来赶走怪兽。唐王说则是由唐王孝心为母治病的缘由而来,规定是以花鼓灯的形式来为母亲驱散病魔,最终得偿所愿;因此,出现了花鼓灯的传说。而最后的朱元璋说起源于明朝,是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朱元璋当时头顶荷叶为了顺利躲避躲避元兵的盘查,因此,才能够顺利的建立明朝[5]。这些不同版本的说法,对于花鼓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其真实性,但根据这些起源和说法去研究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参考文献,对于花鼓灯的发展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的;而在《凤台县志中》就有明确的文献可以参考。

2.“冯派”花鼓灯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花鼓灯表演中许多随性的表演和即兴的表演形态,使其成为了淮河中下游地区较为受欢迎的舞蹈派别。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目前较为复杂和系统的派别艺术体系。作为冯派花鼓灯创始人的冯国佩,正是在20年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时期,花鼓灯艺术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冯国佩明显的家族式特征,从爷爷辈到叔叔辈家族四代都有玩儿灯的历史,而在那个时代拥有很多高超技艺的花鼓灯玩灯人,使其在花鼓灯艺术表演中占据了优势,因此,冯国佩博采众长,正式进入到了花鼓灯艺术创作之中。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冯派花鼓灯初期的形态阶段,也是花鼓灯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民间普遍存在的花鼓灯活动,由于冯国佩的介入,发展到了高潮时期,冯国佩利用自己卓越的表演天赋和技巧,灵活的将“秤子绝活”以及“兰花”维妙维肖的展现出来。由此,在圈内获得了“小金莲”的美名。由于花鼓灯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表演内容,在抗日战争中,安徽淮河一带的人民即使生活困苦,自然灾害频发,也依然会利用花鼓灯来寄托一些情感,表达出自己的精神追求。随着新时代新中国的到来,花鼓灯艺术再一次被民间所注意到,“冯派”花鼓灯也迎来了二次发展的契机。而冯国佩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吸收多种舞蹈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其摒弃了过去小女人的姿态,从而为花鼓灯艺术赋予了新的形态时期,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1953年的全国民间艺术巡演之中,冯国佩所代表的花鼓灯艺人所带来的花鼓灯独特的表演,对当时舞蹈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这次表演,使得花鼓灯艺术受到更广大群众的认可。“斜塔动作”是由冯国佩独创的舞蹈动作,表演力极其丰富,其表演的花鼓灯舞蹈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在一颦一笑之间都把握了节奏感;冯国佩将舞蹈从花鼓灯的城市中抽离出来,创造出了新的双人舞、集体舞以及花鼓灯独舞等。由此,冯派花鼓灯在冯国佩的带领下,自成一脉;也在其带领下逐渐被广泛传播开来,受到大众的喜爱。之后,冯国佩创作出了首部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在故事情节演绎中加入了花鼓灯的表演,与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对花鼓灯进行改造,开创了大型花鼓灯歌舞剧的先河。

受文革时期的影响,冯国佩曾一度丧失对花鼓灯的信心,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花鼓灯又受到了民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冯国佩决定再次进行花鼓灯的研究,结合当代的艺术特点和舞蹈形态,使花鼓灯艺术不断完善。国家也请冯国佩等一些花鼓灯的艺术家成立了花鼓灯艺术研究工作室,最终形成了冯派风格的花鼓的艺术形式。以花鼓灯舞蹈为主,充分展现汉文化的民族精神的《玩灯人的婚礼》在文革之后被广泛传播,这是冯国佩在文革之后亲自参与创作的花鼓灯又一力作。随着大众不断加深了对花鼓灯艺术的了解,冯国佩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带领着花鼓灯艺术走向了全国,冯派花鼓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冯派花鼓灯”舞蹈派别的创始人,冯国佩不仅展现了自身优秀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

四、花鼓灯舞蹈的传承方式

1.“冯派”花鼓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冯派”花鼓灯在舞蹈派别以及舞蹈形态中也发生了改变。由于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因此,现在人们更加关注于新鲜出现的事物,传统艺术对于人们而言失去了吸引力。首先,在发展条件的现实中许多人不再愿意学习冯派花鼓等传统艺术形态;因此,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危机。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开,而冯派花鼓灯舞蹈也很难得到延续。不仅仅是冯派花鼓灯受到挑战,目前很多传统文化都需要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根据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优秀人才的培养也是目前传承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在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不愿意花费心思和时间去学习技艺。目前,冯派花鼓灯要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进行发展,就要把握好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通过国家政策的影响提升自己舞蹈的吸引力,从而积极挖掘优秀人才、培养人才,进行舞蹈的传承,保障好内部的延续能力;只有这样,冯派花鼓灯的传统舞蹈艺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不断发展、流传和创新。

2.花鼓灯舞蹈古代的传承方式

在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花鼓的艺术起源的分析中,朱元璋说法最为可靠。因此,花鼓灯在很长的时间中都吸收了淮河流域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充分融合了一些民间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特舞蹈形态。最后到了宋朝,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派别。在宋代的花鼓灯舞蹈,不论是在服饰以及人物造型和舞蹈动作上都已经十分成熟。而当时汉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处于兴盛发展的阶段,人们希望通过音乐,舞蹈以及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对琐碎生活的,来进行感情的传递和表现生活[6]。而到了元朝,花鼓灯和其他艺术表演形式,曾一度遭受到了打击和破坏。由于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稳定,防止民间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明清时期,花鼓灯才三次进入民众的时间,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期。

3.现阶段花鼓灯舞蹈的传承方式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眼界逐渐开阔,以及经济条件和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导致人们的思想和整体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往往是娱乐性大于艺术性;因此,在这样条件下,花鼓灯艺术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有人教无人学成为了目前花鼓灯传承下去的最大问题。作为保存了淮河流域人民所有生农民生产生活状态,展现不同时期经济和文化形态的一种花鼓艺术,需要人们加强对其保护和发展。为使花鼓灯艺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国家和人民都需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重视。目前,安徽确定为花鼓灯的保护基地,并将冯嘴子设立为首个花鼓灯保护区;而花鼓灯也批准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虎蹦电视台曾专门对花鼓灯传承人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记录和视频,以此来保留这种艺术的传承。

五、结语

花鼓灯作为我国的一项民间艺术,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且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各种流派。在众多的花鼓灯中,“冯派”花鼓灯不仅舞蹈的姿态更加复杂包含的肢体动作更多,而且带动了整个花鼓灯的提升和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国际社会的开放导致很多外来文化受到追捧,致使传统民间舞蹈不断忽视,甚至出现了遗失的情况。这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为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应该不断地去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如通过发展冯氏花鼓灯来实现保留传统艺术的同时发展传统艺术,这无论是对于花鼓灯舞蹈的研究还是现代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花鼓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舞蹈课
幸福花鼓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花鼓灯小唱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