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期陈嘉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2022-02-14 09:48林德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陈嘉庚回国华侨

林德时

(1.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2.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陈嘉庚(1874—1961)作为一面华侨旗帜,跟随历史和祖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必然的,只是这个必然选择颇有曲折性和典型性。陈嘉庚虽然谦称自己“于政治军事,为门外汉”[2]弁言,但事实上,他对思想政治问题具备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风格独特。他在1940年率领慰劳团回祖国考察,根据所见所闻,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3]12但此前的许多文献仅仅是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题目,或引用这句话,或简要叙述这句结论得出的过程,有的甚至文题不相符①,极少有具体剖析陈嘉庚为何要亲自率慰劳团回国考察?他到重庆后为什么还要去延安考察?他历史地选择中国共产党有哪些必然缘由?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分析法为主,尝试梳理以上诸点,探讨陈嘉庚这次伟大抉择的基本思路,思考如何知史爱党爱国,期许在党建理论与陈嘉庚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爱国使然:陈嘉庚组团回国并到延安考察

这一点要从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的初步结缘谈起,主要分析陈嘉庚从组织回国慰劳团到亲自率团回国、再到延安考察的基本原因。

(一)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的初步情缘

陈嘉庚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早年兴实业办教育,捐资兴办大量学校。其中,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两校”的办学初期,出现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传播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从而培养了一批闽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人,使“两校”成为闽南的革命发源地,被誉为“革命摇篮”“东南民主堡垒”[4]4-32。堪为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情缘前奏曲中的重要事件。

在1938年之前,因“久居南洋……受片面宣传,更难辨其黑白”[5]弁言3,陈嘉庚在新加坡获知的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是以负面为主的(较主观地讲共产党的坏话),是“耳听”为虚。直到好友张楚坤亲自送了一本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译本给他,介绍说:“国共摩擦很厉害,大家想弄清谁是谁非,这是美国记者访问陕北的亲历记,看来报道还客观,仅供参考。”[6]64该书塑造了中共积极正面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后来对到访苏区的斯诺妻子海伦·斯诺说:“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7]陈嘉庚从该书中了解到一些中国共产党较进步的信息(较客观地讲共产党的好话),开始思考如何辨别这些好话与坏话,可以推断它对陈嘉庚认知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陈嘉庚组织回国慰劳团的根本目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断。一方面,陈嘉庚要了解国共之间摩擦的真相。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抗日救亡,团结华侨奔走呼号,号召华侨踊跃捐献物资,支援祖国抗战。他十分关心祖国抗日阵营内部的团结,希望国内能团结一致、枪口对外,认为“国共之争,好比皮肤病,可待抗战胜利后再解决。”[8]129由于到了1939年,国共两党摩擦不断,对合作抗战极为不利,陈嘉庚认为应当组织华侨实地了解两党纷争与摩擦的真相,弄清楚谁是谁非。

另一方面,陈嘉庚认为华侨“应向军政界及民众致敬慰之意”[5]99。1939年10月后,华侨想要回到祖国已非常困难,对于国内抗战的状况也难以了解具体情况。根据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里所写:1939年冬,他感到“祖国抗战二年余……未尝举派代表回国慰劳忠勇抗战之将士及遭受痛苦之民众,海外华侨于义实有未尽(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故发起组织回国慰劳视察团,简称曰‘慰劳团’。”[5]94可见,陈嘉庚发起慰劳团的目的,主要是以慰劳来鼓舞祖国同胞抗战志气,又反过来以祖国抗战志气来激励侨胞多献义捐、多寄家费,助力祖国抗战。这凸现了他忠于祖国、竭尽“国民”义务的热忱。

(三)陈嘉庚亲自率团回国的直接诱因

1940年2月,回国慰劳团成立,陈嘉庚本来没有计划回国。他认为,“至于亲身回国之举,自发起慰劳团后,虽经数月之久,绝无丝毫存意”[5]95。而且陈嘉庚自己心里清楚,他回国存在三种困难:“(一)国语不通,(二)年老怕寒,(三)数年来腰骨常疼痛不耐久坐。”[5]95基于上述原因,陈嘉庚“绝未计及亲行,亦绝对不作梦想也”[5]96。这三个“绝”字,表明陈嘉庚语气是多么肯定,事后依旧那么坦诚相告。

那么,陈嘉庚后来为何决定自己率团回国慰劳呢?其直接诱因是高凌百与陈嘉庚的一次谈话。1940年3月初,当慰劳团集中到新加坡即将出发前夕,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高凌百忽然拜访陈嘉庚,主动提出他将回国述职,想作为陈嘉庚的代表回国慰劳等等。高凌百离开后,陈嘉庚察觉其中有异,机警地分析,认为“今日此人来言决将往重庆,必非好意,或者受人委托,恐不利回国慰劳团至为可虑,于是转念余非亲往重庆不可”[5]96。陈嘉庚当机立断决意回国,迅速组织同行人员、赶制寒衣、治疗腰痛等,与庄西言等人于3月15日离开新加坡,3月26日到达国民党“陪都”重庆。陈嘉庚对这个“谈话”契机的反应,体现了他的见微知著与责任担当精神。

(四)陈嘉庚决定去延安考察的基本动因

陈嘉庚回国考察,原本并没有计划去延安,后来他为什么要去呢?对此问题,陈嘉庚曾经多次提到当时的心境:

1940年他在重庆了解到国民党对共产党剑拔弩张、快要开火,蒋介石想要消灭共产党的情形时很不安,表示“我看到这种局面很痛苦”[9]271,显示他对共产党有了同情之心。他思忖着国内正要发生内战,他如何能继续安心在南洋宣传募款呢?“因此我才想去延安看看,到底那边怎样,是否像蒋介石这样准备内战。同时也因为国民党宣传共产党怎样怎样,而我却不知道究竟,也有实地考察的必要。”[9]271陈嘉庚还说过,他“在南洋时,因国民党大使馆人员的宣传,对共产党有误解”[4]44。可见陈嘉庚未到达延安前,对共产党是“疑信兼半,所以必要亲往”[5]163。共产党究竟是好是坏?是不是真抗日?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陈嘉庚就是带着这些“疑团”去延安的。加之他在重庆一个多月的耳闻目睹,失望一点点在心中累积,深感抗战胜利的希望渺茫,决定去延安看个究竟,他要“眼见”为实,要亲眼看看中国共产党和延安军民对待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实际态度与行动。

二、历史必然:陈嘉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四重因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陈嘉庚通过1940年的回国考察,重点将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党的政策风格、蒋介石与毛泽东两人的人格风范、重庆国统区与延安边区两地的社会风气作客观对比,把国共接待的“两顿饭”与抗战的困难时局相比照,弄清了国共两党摩擦的真相和中国的希望所在,终于顺应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陈嘉庚讲究诚信明辨是非,对国民党腐败虚浮产生反感

陈嘉庚有与时俱进的爱国言行,支援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曾在心里编织着尽快实现中国独立统一、民族崛起振兴、人民民主富强的“中国梦”[10]。1927年后,具有“正统”观念的陈嘉庚,开始支持、拥护国民党蒋介石,直至1940年回祖国考察才出现转折。南侨“慰劳团”实际上是一个“事实考察团”,陈嘉庚履行南侨总会主席的职责,如实向华侨汇报,表示“若缄口不言,不但有负南侨委托,亦失自己人格”[5]331,奉行讲究是非,决不阿谀奉承。

陈嘉庚抵达重庆后,国民党政府就对他极力“捧”“拉”,但是并未奏效。当蒋介石知道陈嘉庚要去延安访问的消息后,又对他“防”,即千方百计防止他与共产党接近、倾向中共。国民党政府官员营私舞弊、口是心非,“挂羊头卖狗肉者也”[5]331,存在“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腐败和官僚作风,这些都与陈嘉庚的诚实守信、亲历亲为的品质格格不入。他在重庆期间多次设法劝说国共两党要团结抗战、不要分裂,不要让华侨失望。然而,他对重庆国民党方面“虚浮乏实,绝无一项稍感满意”[5]162,觉得“国民党政府太不争气了,给我一个心灰意冷”[11]93。重庆的许多做法“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无能、专制及令人难以容忍的本质”[12]301,于是陈嘉庚自然对国民党开始产生反感,对国民党政权的信念开始动摇。

(二)陈嘉庚与国共领导的交往,断定了毛泽东才是“建国其人”

陈嘉庚通过对重庆的考察审视,认为蒋介石虚伪狡诈,当他访问完延安回到重庆,由于《西北之观感》的据实报告,让蒋介石对他非常不满,对他的态度由防、骗变为打、反,这令陈嘉庚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延安的选择。而在逐渐知悉蒋介石的不良动机后,陈嘉庚对他再也不抱希望了。

反观延安,共产党干部勤劳能干、诚实英勇,“领导人人格几近完美”,尤其是毛泽东“平易近人、从容不迫、不耻下问”[12]205,其雄才大略、博大胸怀让陈嘉庚深为折服。他访问延安后“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前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13]自序2。

陈嘉庚的正确预见在《东方红》歌词中可以印证。这首在抗战后期流行的陕北民歌,用简朴语言将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大救星”,表露出老百姓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情怀,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三)陈嘉庚从国共接待的环节,看到共产党才是胜利的希望

陈嘉庚率慰劳团到达重庆后,国民党筹备8万元豪资大摆宴席接待他。陈嘉庚在这里吃饭是越吃越失望、越吃越反感,使他不得已登报声明此程回国的目的。重庆大小官员铺张浪费、花天酒地的奢侈行为,都被陈嘉庚看在眼里,内心深处早已不满,这是与抗战的困难时局大不符的。在毛泽东的邀请和叶剑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陈嘉庚一行冲破国民党政府的种种阻扰,终于在1940年5月31日下午抵达延安,受到延安各界的热情欢迎。毛泽东请陈嘉庚吃了一顿“农家饭”,菜是自己种的,最值钱的一道鸡汤,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泽东有远方客人来,特地送来的。其情其景让陈嘉庚感动,这与陈嘉庚自己的勤劳俭朴生活作风相吻合,也是与抗战的困难时局相合拍的。

陈嘉庚在延安感受了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导的平民化与随和作风(如毛泽东窑洞住处之简陋、主动给士兵挪让座位、朱德与士兵打篮球等细节,类似这些让陈嘉庚感动的细节在考察中有许多),体会到延安共产党掌握着艰苦奋斗这个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掌握着人心向背的密码,这便是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他认定延安是一片新天地、新事物,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必然规律,“由是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13]自序2。细节决定成败,笔者认为:陈嘉庚已在国共“两顿饭”之间尝出了人心向背,是国民党蒋介石咎由自取,让陈嘉庚对他们从大寄希望转为大失所望,把陈嘉庚加速推向共产党一边的。

(四)延安良好的党政社会风气,坚定陈嘉庚的重大思想转变

陈嘉庚善于辨别政治的好坏。他对“当时共产党自己刻苦耐劳,爱护人民,受到人民热烈拥护”[9]272,干部生活俭朴、待人谦虚友爱“很满意宽怀”。共产党已具有清正廉洁的政府,贤明谦逊的领导,和谐信任的党群关系,延安的政治清明、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社会秩序好……这些就是他心中的好政治,“所以从那时起,我就说延安好话”[9]272。

陈嘉庚通过与毛泽东会晤得知,共产党是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这与自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合作、反对摩擦”的立场相一致[3]170,提振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他在延安8天,经紧张的参观、了解、交谈,对延安解放区有多方面的好印象:没有苛捐杂税,社会治安良好,男女关系严肃,干部廉洁奉公,官兵与干群平等相处,没有乞丐和妓女,朴素成风,鼓励生产等等[11]94。这些与他初到重庆时所听说的“共产党搞摩擦”等反差极大,“已明白传闻均失实”[5]186。陈嘉庚逐渐消除了心中的“疑团”,开始厘清对共产党的模糊认识,满怀欢慰与信心地离开延安。祖国考察之行,使陈嘉庚对能否与人民同甘苦、民心向背决定政党兴替规律有了客观认识与判断依据。

鉴于以上多重因素,陈嘉庚以政治敏锐性和正确预见性,进行了一生最重大的思想转变与政治抉择,即他因对国民党的失望转而对共产党寄予希望,对国民党由支持转为反对、由支援转为揭批,同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拥护和支持、一以贯之,这种“选择是明摆着的”[12]301,表明他对中国共产党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曲折性变化,也是当时国共两党人心向背的缩影。

陈嘉庚在延安仅几天就发生信仰的巨变,是因为他被那里的客观事实所震撼。他“到延安时日虽短,探访务求其广博,调查务求其周详,盖必耳闻目睹,始能获得确切之事实也”[2]弁言1。概言之,陈嘉庚经过实地考察、情景感触、多方面了解、多维度审视,认定延安的自力更生、努力苦干、军民团结、人民平等这些体现人民情怀的公仆精神,与他心中的“廉洁,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5]163的“延安精神”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增强了对中共的情感与思想认同。他在不久后的一次演讲中就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②这句话高度概括、意义深远,不仅反映了陈嘉庚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对延安中国共产党能力的深信,与中国共产党坚定同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蕴含着数百万南洋华侨的共同心声——把祖国夺取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延安共产党身上,寄托在延安边区的军民、乃至全国积极抗日的人民,确信毛泽东是中国的救星。这些是陈嘉庚毕生奋斗的理想信念和高贵品质,同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先进品格具有内在契合的结果。

三、正气凛然:陈嘉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现实思考

陈嘉庚在笃定中国共产党必胜后,开始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直至逝世,而他为祖国和人类社会留下的精神物质双遗产都是用之不竭的,缅怀学习他的高贵品质,有助于我们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至理,坚定地跟党走。

陈嘉庚是一位赤胆忠诚的“爱国老人”,他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结合的榜样。如果说1940年陈嘉庚在延安选择了中共,是他为筑“祖国抗战必胜”之梦,那么,1950年他回祖国定居,便是他为圆“中国建设必成”之梦。抗战时期共产党积极全面地抗战,党政风清气正,有鲜明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国民党的腐败性、松散性与排斥力,二者强烈的反差,这“一吸一斥”,促成了陈嘉庚的立场改变和思想转变。在1940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的欢迎茶话会上,陈嘉庚坦率地说:“我希望的也不过要社会好。这一点初衷,和你们共产党人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你们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是为了改造社会,使国家好,民族好。”[4]15陈嘉庚道出了他奋斗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初心相一致、理念相接近,成为他与中共结下情谊的思想基础。

陈嘉庚是一名与时俱进的“正义老人”③。他把总结历史经验与审视现实情势相结合,追求正义,最终站到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在他心里,“国家和社会重于个人和家庭,公益重于私利,是非重于感情”[14]230,所以他对蒋介石抨击,与国民党渐行渐远;对汪精卫之流痛击,捍卫了人格与国格,表现出可贵的民族气节。陈嘉庚对正义必胜充满自信,笔者在再读他写到美国“多行不义必自毙”[13]25这句话时,感到特别有警示价值。陈嘉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最终选择了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他毕生奋斗的归宿,体现了历史发展必然、正义事业必胜,他这种与时俱进人格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正义性特征是相通的,是新时代的召唤。

陈嘉庚是一面爱侨护侨的“华侨旗帜”。他一生不畏权势、挺身而出,为华侨利益仗义执言,爱侨护侨不遗余力。他选择以人民为中心、体现民心所向的中国共产党,是他爱国报国使然;他毕生赤诚忠心、众望所归,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接受和支持,是我党爱民爱侨所向。我党在百年征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最大限度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1]。陈嘉庚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侨联主席,可见他是相信共产党是深知民心和侨心的。现在我们缅怀他,就是要以党史、统一战线史和华侨史为教材,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更加坚定党外人士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的诚心,更好地理解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当好中国共产党诤友、挚友的初心和使命。

总之,陈嘉庚毕生忠公体国、无私奉献、诚信果毅、勤俭清廉,富有家国与人民情怀,终为历史偏爱,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信赖和尊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陈嘉庚高度评价,使他生前故后的荣誉满载。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评价陈嘉庚,号召弘扬嘉庚精神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了陈嘉庚的过去,而且现在与将来还要发挥其榜样的力量,评选他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颁发给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授予他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加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取得的无数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都能自豪地告慰陈嘉庚:中华民族幸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您!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陈嘉庚选择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回望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相知、同行、合作的辉煌历程,契合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党史教育活动常态化的目的,有利于拓展陈嘉庚研究,领悟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陈嘉庚的史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能力,坚定走好第二个百年新的赶考路。

注释:

① 近十余年来的文献主要包括:莫贝舒:《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5日;赵康:《“中国希望在延安”:1940年陈嘉庚延安之行》,《党史文汇》2012年第6期;黄禹康:《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赴延安慰劳考察赞赏毛泽东》,《世纪桥》2012年第10期;邓伟志:《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大江南北》2015年第7期;都斌:《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文明》2015年第10期;《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日报》2018年12月3日(上)、5日(下);汤涛:《1940:中国希望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理论构建的成熟与抗日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学习时报》2019年10月25日;曾天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初访延安纪略》,《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27日;袁武振:《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党员生活》(中)2020第6期,等等。

② 参见《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一文,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在福建省大田县玉田村集美职校的演讲,他提到“我感佩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日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的希望也就在延安!”这应该是这句结论的原话和最早出处。载《陈嘉庚的故事》,李宬逊、陈晨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20年出版,第169页。

③ 1946年9月24日,《华商报》刊发《正义老人正义呼声:陈嘉庚电美总统,请停止援助国民党进行内战》的报道,盛赞陈嘉庚为“正义老人”。引自:全国政协文史委等四单位联合编辑出版的《陈嘉庚》(纪念画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第127页。

④ 近十年主要包括:2014年10月,习近平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写道,他“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作出的贡献有切身感受”,把“嘉庚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在2018年10月和2021年4月分别给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都高度评价了陈嘉庚先生。

猜你喜欢
陈嘉庚回国华侨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我的华侨老师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