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韧,任 俊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高速交警是专职负责管理高速公路通行秩序、在高速公路执法执勤、勘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交通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个业务警种,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力量[1]。有研究表明,高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缺乏会引起身心不健康,而警察承担的工作压力普遍较高[2]42。高速交警的工作繁杂琐碎,任务难度大。叶百维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包括铁路警察在内的公安警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冲击,有些民警出现了轻度焦虑、忧郁等症状,这些症状对于民警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由于高速交警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因此在要求高速交警们具有政治忠诚、道德素养、职业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其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者陈立娜在研究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时提出,心理健康即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过程都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发展和变化[4]。黄晓玲将民警的心理健康定义为在日常生活和完成职业任务过程中,民警所展现出的一种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是多方面心理素质的统一,表现为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及外界环境相一致的状态[5]。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健康的含义来源于王鑫强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量化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或度量时,即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含义,也就是心理健康状况或程度[6]。
国内关于民警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基于心理学的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公安民警这一群体的心理现状、心理问题来源以及对工作产生的影响。邵晓顺和郑全全在《监狱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采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289位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7]。结果显示,约7%的监狱警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男性狱警比女性狱警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在一线工作的狱警比在科室工作的狱警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狱警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精神质得分高的人,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7]。可见,人格因素和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本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分片区对高速交警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从性格类型、年龄、入职年限等角度分析了影响交警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践需求及实施可行性,提出了调节和提高交警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共测试了绵阳、广元和巴中三个市的290名高速交警,其中268份有效问卷,22份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2.41%。测试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测试的268个有效受试者的年龄在25到56岁之间(平均年龄34.05岁,标准差7.19)。通过表1可知,调查对象中男性较多,占比89.6%;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占比88.1%;大多数在大学时学的是与高速交警相关的专业,占比68.7%;62.7%的受试交警已从业4年以上;受试者中科员占比较多,为76.1%。
1.16PF人格问卷。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测验测试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16种人格因素和次级因素创造能力因素的分数解释以标准分为准,其他7种次级因素(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环境适应因素)的分数解释以原始分为准。其中,各因素标准分的范围为1~10分,3分以下(含3分)属于低分,8分以上(含8分)属于高分,4~7分为中间状态。
2.SCL-90心理健康测试。SCL-90心理健康测试采用90个自评项目,从抑郁、敌意、躯体化、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评定被试的自觉症状。此量表采用五级计分等级,总分大于等于160分、因子均分大于等于2分为异常,分数越高表示可能存在的症状越多或者越严重。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
本研究通过前期调研选取了绵阳、广元和巴中三个市提供有效问卷的268名高速交警,使用16PF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两份问卷均将有效填写视为有效被试,使用SPSS23.0对测试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三个市提供有效问卷的268名高速交警的16种人格因素和8种次级因素结果的均值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高速交警人格因素均值均处在4~7中间状态,均值最高的人格因素为世故性(M=6.29,SD=1.41),均值最低的人格因素为怀疑性(M=4.17,SD=1.97)。
1.不同性别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不同性别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交警人格因素的差异分析表
可知,在有恒性、自律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心理健康和专业成就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说明男性高速交警相对于女性高速交警来说,在人格上更具有有恒性、自律性,人格更倾向于安详机警型,心理健康方面更稳定,专业成就上的人格特点更突出。男女高速交警在人格的其他因素上不具有显著差异。
2.不同学历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不同学历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学历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差异
可知,不同学历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敏感性和幻想性这两个人格因素上,大学本科学历的高速交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专科学历的高速交警;在感情用事人格因素上,大学本科学历的高速交警得分显著低于大学专科学历的高速交警。
3.不同专业类型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不同专业类型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专业类型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可知,相关专业的高速交警在人格因素上更具有有恒性,人格特点更倾向于安详机警型,非相关专业的高速交警在人格上更具有敏感性。
4.不同入职年限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不同入职年限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入职年限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
可知,入职1~3年的高速交警更具有乐群性、恃强性,且心理健康因素更加稳定,而入职4年以上的高速交警更具有紧张性。
5.不同年龄段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年龄段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年龄段交警人格特征差异
可知,相比于45岁以上的高速交警来说,35岁以下的高速交警在人格特征上更具有聪慧性和幻想性,而36~45岁的交警其人格特征和低年龄段以及高年龄段的高速交警均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对交警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各因子均值均小于2,均值最大的为强迫症状(M=1.82,SD=0.63),均值最小的因子为恐怖(M=1.24,SD=0.39),说明三个市的高速交警自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看较为健康。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高速交警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性别交警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分析表
可知,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高速交警更易感知抑郁、焦虑和敌对的状态,且女性交警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男性交警,阳性数目显著多于男性交警,说明相比于男性交警而言,女性交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差。
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了心理健康水平和16种人格因素的关系,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心理健康水平和16人格因素的相关关系
可知,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的人格因素均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具有越强的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其SCL-90总分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越好;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的人格因素均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越强的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其SCL-90总分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越差。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将其全部输入到预测变量中,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究对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的具体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人格因素对SCL-90总分的影响分析
可知,稳定性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的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速交警人格因素整体较为平稳,但不同性别的交警其人格特征在有恒性、自律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心理健康和专业成就有较大差异,男性高速交警相对于女性高速交警来说,在人格上更具有有恒性、自律性,人格更倾向于安详机警型,心理健康方面更稳定,专业成就上的人格特点更突出。不同学历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幻想性这一人格因素上,大学本科学历的高速交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专科学历的高速交警,说明相对于本科生交警而言,专科生交警更现实、合于成规,处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妥善合理。不同的专业类型与人格因素也有关系,具有高速警察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的高速交警在人格因素上更具有恒性,人格更倾向于安详机警,非相关专业的高速交警在人格上更具有敏感性。不同入职年限的高速交警的人格特征也存在差异,入职1~3年的高速交警更具有乐群性、恃强性,且心理健康因素更加稳定,而入职4年以上的高速交警更具有紧张性。不同年龄阶段的高速交警人格特征具有差异性,相比于45岁以上的高速交警来说,35岁以下的高速交警在人格特征上更具有聪慧性和幻想性。
三个市的高速交警自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看较为健康。这与罗京滨等研究发现铁路警察SCL-90总分显著比全国常模高,铁路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的结果不一致[8]。与张蕾有关铁路警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也不一致[9]。可能的原因是铁路警察和高速交警在工作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区别,且研究的样本量需要进一步加大。但是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因子上出现了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高北陵等人对警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部分一致[10]。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高速交警更易感知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大学专科学历的高速交警比本科学历的交警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的健康状况,该结果与梁泰明等人关于一线交警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结果具有部分一致性[11]59。在入职年限上,入职4年及以上的高速交警更容易出现抑郁的心理状况。
人格因素和人口学变量对交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稳定性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的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性别、学历和入职年限均会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改善高速交警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从执法保障、队伍管理、从优待警、教育训练等方面进行。笔者从调查结果出发,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交警的选拔、心理培训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首先,严格选拔制度。在高速交警选拔中,心理筛查和测试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在选用交警时需特别强调人格中的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和自律性,提高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人的录用比例,同时尽量减少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特质较高的人进入高速交警队伍。其次,完善心理健康培训机制。对于高速交警而言,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且工作环境单一枯燥,使得这一群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复原力[12]70。因而,高速交警应该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用人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组织学习调节情绪的实用方法,了解自身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察觉、有效排解。第二,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作为高速交警,逻辑推理是其高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提高交警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第三,耐挫能力训练。心理韧性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训练交警的耐挫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更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且能有效排解因困难而产生的焦虑等不良情绪。第四,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训练。由于高速交警工作的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可以缓解交警的紧张情绪,有效疏导工作压力。最后,建全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减轻因心理危机造成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主体能够及时地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并在创伤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复原[13]52。高速交警目睹死亡或经历伤亡事故的概率较高,这些负面事件往往会影响交警的正常心理状态,因此需要对交警的情绪进行疏导和危机干预。同时需要建立危机筛查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如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的交警,并尽早做干预处理,防止心理危机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