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卫军,龚 艳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现代化。重视农村的建设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科学处理“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决策内容中可以看出,我国乡村建设工作由城乡统筹向城乡一体化建设过渡,最终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清晰发展思路。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全面加快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指明了工作方向[1]。
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还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配合与通力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运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充分理解乡村振兴建设战略的内容和重要性,不能很好地明确企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定位,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机械、片面地将参与乡村振兴等同于为乡村民众捐助物资,无法认识到将产业振兴作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企业社会价值的新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不仅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应履行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
投身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既能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能规避经营风险,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公信力,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拓宽业务渠道,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收入水平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帮助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经营创新与战略转型的发展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各个行业的经营活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企业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源寻求发展机遇,建立新的业务发展平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产品营销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网上交易,民营企业能够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产品和服务销售业绩的提升。建立企业经营与乡村发展的纽带,有效融合城乡产业的优势资源,使产品具有信息化、品牌化的特点,从而实现业务发展的规模效应与集约效应。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动态需求优化盈利模式,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与乡村的互惠共赢。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提升企业的业绩。
民营企业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仅依靠农民难以合理分配农用地、劳动力以及宅基地等资源。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很大影响,与农民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拓展企业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农民可以专注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工作,企业管理者可利用现有的业务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效率,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实现双方经济利益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政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推进经济建设进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提升民营企业管理者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准入门槛。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适时向公众公布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公众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动向,促进公众行使对企业的监督权,也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参与乡村振兴能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企业。
陕西省目前没有明确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模式和实施路径,对企业缺乏有效的引导,客观上造成乡村振兴效率不高的状况。目前多数陕西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仅靠自行摸索参与乡村振兴,不仅存在目标不统一的问题,也难以提升工作效率,再加上缺乏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与引导、相关配套政策与支持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职能的缺失使得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宣传不到位,不健全的引导机制降低了企业管理者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陕西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响应度,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农民与企业利益联接体系不稳定和双方不能平等受益的主要原因。企业在与农户签署合时就已经确定产品回收价,虽然农户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但也失去更多获益的可能性,这也反映出农户议价能力较低的现状[3]。在产品营销依靠规模优势的影响下,农户只能被动接受合同条款,无法因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收益获得水平,最终只能获得较低的收入。如果民营企业不能与农户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会降低项目的可持续性。
很多陕西民营企业仅通过极易得到的社会资源就能开展集合生产,但生产和经营模式仍需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近几年,部分陕西民营企业在全产业链计划与投入等方面未进行合理性安排,这种以企业为经营核心的实施过程与管理制度固定不变的产业链运营模式,容易对现有技术与制度产生过度依赖,比例与企业长远发展。农户等合作主体也极易陷入行为惯性与思维惯性中,导致合作产业链的每个运行阶段都深陷于固定模式中,对产业链模式的优化与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产业链逐步深陷于低效运行的不良循环中,对陕西民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陕西民营企业和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农户的合作配合程度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合作农户的流失会提升企业经营风险,大量合作农户流失则会严重影响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随着农产品生产标准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政策的发布,企业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资金对中小农户产生较大影响,不能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限制种植与养殖用地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的生产力。
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户可以走出乡村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增加经济收入,劳动就业的多种选择使农户不需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
另外,在企业与农户签署合作合同的过程中,部分农户会因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不能正确理解合同条款,也不能准确界定自身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这是诉讼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若企业管理者不能采取合适的措施妥善处理,就会使企业面临较多的经营风险。
陕西民间投资所占比例与全国及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始终较低,虽然近年来陕西农业民间投资占比有明显提升,但是全国农业民间投资同样得到稳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陕西民间投资加入农业发展的深度较低,还没有全面调动民间资本融入农业领域的积极性。目前,陕西民营企业加入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显性与隐性两重障碍。首先,为了防治工商资本下乡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目前政策对民间资本融入农业提出非常高的进入门槛,同时对投资方式与投资领域进行严格要求。其次,民间投资融入农业领域过程中存在“玻璃门”“卷帘门”等问题,不能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通过对陕西乡村振兴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主体。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必要的经济效益,还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乡村振兴与慈善公益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管理者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通过整合企业与乡村的优势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管理者制订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时,需提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度,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在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宣传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与实施,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陕西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
陕西民营企业管理者在部署企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当地的法规政策调整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升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借助政府提供的各项政策支持,选择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乡村振兴项目,利用企业的业务营销平台提升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地方政府也要鼓励陕西民营企业家积极加入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形成“大规模企业带头示范,中小企业逐渐加入”的履行社会责任新格局[4]。
评价民营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可采用平衡绩效的考评方法。陕西民营企业管理者需要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入手,尊重农村农业的发展客观规律,根据农户的意愿和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统筹各参与方的利益,加强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之间的实施关联性,对民营企业投入乡村振兴的成果进行评价。在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层面上,企业管理者应在日常经营、业务发展、财务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综合评判民营企业在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状况,并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业绩考评体系。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未建立健全具有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效率普遍偏低是造成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低效能运行和利益固化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建立从投入到产出之间有效的经济转换桥梁,企业管理者在“三农”转型过程中应转变思维,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调整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借助陕西民营企业的优势资源创新乡村农业发展新模式,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义务,在乡村农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力量。实现乡村农业发展的优化创新,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产业转型与升级。企业管理者可凭借资源和信息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制订战略指导规划,从单一性生产模式逐步转变为具有多样性、可持续性特点的新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与产业集群,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全面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作用,有效提升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动产业生产力的提升。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资金优势,采用新型的产品生产技术,实现农村生产力的提升,确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比率,优化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
陕西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有效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对业务和渠道开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良好声誉是企业管理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管理者创收更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建设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对陕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企业管理者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
要加快构建民间资本融入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目录,列出农业民间投资负面清单,使民间投资主体对融入农业农村领域具有确定的政策预期,进而全面提升民间投资在农业农村领域所占的比例。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宣传与推广民间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事例,确定民间资本融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实际路径与实行准则,强化引导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与投资信念。鼓舞民间资本积极加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农业农村供应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施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组织参与,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创共享局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民营企业成为其中的重要实施主体,通过发挥资本和渠道的优势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现阶段,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现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