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治理的内涵及措施
——以贵州省辣椒产业链为例

2022-02-14 09:28程巳益
山西农经 2022年21期
关键词:贵州省辣椒产业链

□程巳益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参与者的增收、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微观经济属性与宏观社会属性。通常,成熟产业链涉及的行业类别、参与者类型、最终产品种类较为复杂,内在运行环境与上下游生产活动存在不稳定性,企业间存在高度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制约性[1]。因此,企业的自发行为、企业间的纵向关系、链内的分工程度均会对整条产业链产生较大影响。

2015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强调山地化、特色化、高效化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高效助力贵州省脱贫攻坚战。2016 年,贵州省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将“辣椒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截至2020 年底,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达36.3 万hm2、产量达724 万t、产值约242 亿元,产加销居全国第一。

2019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走访贵州省农委、遵义辣椒城、贵州省辣椒种植基地、各地辣椒协会、辣椒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融资机构,以座谈的方式对贵州省辣椒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基于此调研,对产业链治理进行理论梳理,针对贵州省辣椒产业链现存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1 产业链治理的内涵

1.1 相关理论基础

1.1.1 专业化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即《国富记》)中提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可引发技术进步,刺激报酬递增。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专业化若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地方,在行业公开、技术发明、机器使用、相关行业辅助、技术市场形成等多种因素的加持下,可产生外部经济获取报酬递增。产业链是以专业化分工为理论基础,推演发展的产业经济概念。

1.1.2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交易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前信息挖掘、收集和处理成本;二是交易中和交易后谈判、契约签订、契约履行和矛盾化解等成本[2]。资产的专用性、不完全和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交易费用是决定交易成本的三大要素[3]。例如,在农产品交易中,中游分销商担心“货不对板”而遭受利益损失,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设计制度,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成本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需将此理论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探究产业链的治理路径。

1.2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在现有研究中,产业链的概念未完全统一,这是由于学者通常基于产业层面或企业层面的单一视角给出定义[4]。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链是指相互间可产生溢出效应的多个产业,因交易关系串联成的完整链条,其中每一个具有专业化分工的环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5]。从企业层面来看,产业链是指无数相关企业因产生分工合作关系而形成的“网状”新型空间组织形式,相互间建立战略关系。

1.3 产业链治理的主要内容

“治理”一词通常是对个人或相关利益群体组织的定向控制和相互协调,可通过政策发布、关系互动与机制设定,实现利益群体间的高效协作关系[6]。治理与产业链结合后,主要包含以下3 个方面内容。

一是将产业链认作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考虑该地区宏观经济战略发展方向、该区域内资源的可用性、某一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设置产业目标,制定扶持政策,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二是借助行政手段和产业链参与者的合力作用,改善区域社会和经济环境,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设定相关奖惩机制,优化产业链内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环境,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7]。

1.4 产业链治理的主体、模式及机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产业链治理方面成果较少。在CNKI 数据库内搜索,题目带有“产业链治理”一词的文献仅有148 篇。参考产业链组织形态、产业链纵向关系、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在产业链治理路径的研究中,大多倾向于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等论题。

1.4.1 治理主体

治理主体是指在产业链中拥有治理权力、具备治理能力的某个或多个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合理手段和措施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通常,政府的引导和企业间的自发行为是触发产业链形成的原因。政府的治理是保障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根本原因为企业前期因市场供需主动或被动成为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内形成产业聚集。企业行为往往从切身利益出发,难以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经济的需要,忽视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需求。单靠链上企业的经济活动很难有效维持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只有依靠外部因素的综合协调与干预,才可推动产业链长期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政府以及利益相关者作为主要治理主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贯穿了产业链治理过程。

菜市场下午没什么生意,出摊的商户很少。小虫接了姑妈电话后,又喝了一瓶,然后说,给我弄几袋火锅底料。卖调料的二话没说,捡了十来袋,装进黑塑料袋里。小虫往后备箱一放,骑上摩托,风一样地去了姑妈那儿。姑妈正在打麻将,见小虫来了,说不是说晚上的嘛,现在跑来干嘛,我也走不开呀。小虫笑笑,说给您送几袋火锅底料。还有玉敏催我来取律师号码,她现在就要和律师联系。姑妈哦了一声。小虫说你玩你的,把钥匙给我,我去你家拿号码,正好把火锅底料送你家里。姑妈说了声,碰!碰了对八条,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串钥匙,挑出其中两把,说电话号码就在茶几上。

1.4.2 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是实现产业链功能的实际载体,也是根据协调链内各利益相关体间的协作关系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通常来说,治理模式随着治理主体的变化而变化,遵循“当地政府主导模式—链内企业主导模式—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这一演变路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既能合理部署当地资源配置,通过行政干预减少企业为自身利益而形成的机会主义,又能弱化链上企业对当地政府的过度依赖,激发产业链自身能动性,被大部分学者视为产业链治理的最优模式。

1.4.3 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是指为促进链内产业、企业、组织、协会间的协同关系,促进该产业链组织结构高效运行而采用的措施与制度。治理机制的设定与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中存在多个治理主体,治理机制也相对更为复杂,应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市场和政府治理机制。

2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成型较晚。2010 年前后,受益于当地政策的指引与辣椒生产技术的发展,贵州省辣椒生产效率日渐提高,越来越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加入辣椒产业集群中,分工与交易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在进一步推动生产分工、交易活动与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贵州省辣椒产业链雏形。后期,随着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辣椒产业价值得以提高,产业参与者呈现爆发式增长,上下游得到延展,链条间的价值互换程度提高,初步形成辣椒产业链。同时,贵州省辣椒产业链发展的诸多问题逐步凸显,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2.1 产业链协同效应薄弱

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贵州省辣椒从业者多以种植、加工业为主,在产业链形成初期,该企业群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探寻产业中最适合自身的优区位经济活动。后经产业结构调整,原先分布于贵州省各区域的辣椒种植、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优区位扎堆”,合力形成贵州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在贵州省内,以辣椒深加工、金融服务、专线物流、辣椒交易市场业务为主的企业群体数量较少,相关企业活跃度较低。产业链呈现上游企业扎堆、中下游企业散乱的态势,链内物资、资金和信息的流通速度慢,交易成本过高,创新风险过大,仅实现上下游的分工效益,未产生协同效应。

2.2 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失衡

产业链由产业环逐级累加形成,某一链环的累加均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下移,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越为明显;链环上行,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加工型越为明显。

贵州省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更多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在贵州省辣椒产业链中,链环呈现明显上移,多从事种植、加工等技术含量与资金含量较低的经济活动;辣椒深加工、辣椒品牌化、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含量与资金含量相对较高的经济活动多以外包、贴牌等方式转移到其他发达地区,链环累加的附加价值也随之被转移。

2.3 产业链共生环境恶劣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发展初期,链内环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大量农户、企业以及相关利益群体涌入链内,在短期内造成“人员汇集却关系混乱”的局面。

一方面,部分参与者因信息不对称获益,其余无法获取对称信息的参与者将风险纳入交易成本中,致使上下游难以达成稳定的契约关系。

另一方面,部分参与者以投机为目的,借助政策的扶持建立大量非契约关系,在短期内获取利益,却在后期自身利益无法保障时,将生产活动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至外地,甚至退出产业链。之前建立的大量非契约关系变相增加产业链交易成本,导致产业链在后期实现升级转型极为困难。

3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治理措施

针对贵州省辣椒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以链内企业、链外政府与协会作为主要治理主体,采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遵循经济、社会、市场和政府四大板块共同治理的机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

3.1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的稳步发展需要当地政府、辣椒企业、辣椒中介、金融机构、种植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法律契约为基础,形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协同合作关系。多主体间协同合作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与农户是否在机制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地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发挥统筹和监管职能[8]。积极搭建辣椒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引入新型经营主体,扩大辣椒产业链辐射范围。将辣椒产业链治理嵌入公共治理体系中,组建辣椒临时治理委员会,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信息传递、资金流动、品牌营销和风险控制等服务。制定监管制度与激励措施,确保产业扶持基金有效使用,保证链内利益合理分配。

辣椒企业除完成生产活动外,应扮演新型经营主体角色,打破上下游关系屏障。一方面,与下游农户或合作社采用“上游订单+保底分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另一方面,与上游品牌方或跨界品牌方推行“共创品牌”“联名合作”等模式。银行应发挥金融主体作用,调研辣椒产业资金流动情况,明确各方资金切实需求,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制订“可兜底”信贷方案,保障产业资金流通顺畅。保险公司应推出辣椒专项商业保险业务,为辣椒创新项目、辣椒仓单质押、辣椒物流等环节提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化解市场风险。辣椒种植户与合作社应更新合作模式,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菜篮子共建工程”等方式加强利益联结。

3.2 明确产业布局规划,完善链内空间治理

在辣椒产业链中,辣椒品牌生产商、辣椒终端市场经销商等核心企业掌握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链内议价能力较强,此类优势若无法实现纵向与横向延伸,将会形成几家独大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应调整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产业链参与者的定位,解决“谁来做”“做什么”等问题,全局统筹链内外资源。

一方面,当地政府可采用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和激励核心企业变身辣椒产业链协调者,通过技能培训、技术共享等对下游参与者进行定点扶持,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

另一方面,借助当地高校、研究院的力量,成立专家指导小组,成立产学研基地,深耕种植技术推广、深加工技术研发、辣椒品牌塑造。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辣椒产业从单一生产型功能向休闲旅游、娱乐观光、农耕体验等功能扩展,横向拓展辣椒产业链辐射范围,纳入更多新型经营主体。

3.3 建立共生互补关系,推动跨区域网络治理

产业链的理想状态是各环节的参与者聚集在同一区域,通过共享基础设施、信息流与资金流获取产业集群优势。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贵州省农业产业经济起步较晚,辣椒产业链中各大环节的空间分布较为混乱,导致链内信息传递、契约签订存在阻力。因此,推动跨区域网络治理尤为重要。

产业链参与者应明确各自的资源禀赋,秉承专业化分工实现竞争优势的理念,推动各经营主体间高效分工协作,学习相关经验与技术,实现辣椒产业项目布局优化。辣椒产业治理委员会可通过下达权威命令、规范行业制度、发布行业标准等方式,进一步正向约束产业链参与者间的契约关系,平衡上下游的谈判力量。结合政府、企业与协会的力量,在辣椒生产与销售的核心地区建设辣椒交易中心,依托交易中心这一实体机构,构建虚拟的网络共生平台,将受法律保护的契约机制、非正式信任机制、小范围内的声誉机制、辣椒交易规范、交易所文化等内容嵌入其中,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共生环境。

猜你喜欢
贵州省辣椒产业链
贵州省种公牛站
筑牢产业链安全
辣椒也疯狂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辣椒之争
拣辣椒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