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芬
(南安市第二小学 福建泉州 362300)
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思政课堂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小学不同年级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理解程度。对此,小学教师要按照教材上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给学生,带给其更多直观体验。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师可以扩展不同的道德与法治文本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认知范围。在中年级学段,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展不同的板块,如辨析栏、讨论栏等内容,使得学生的问题记录清晰生动,扩展学生的思维,产生自己的想法。对于高年级学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在课上进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合能力。在进行不同年级的道德法治教育时,教师还可以“活动园”的形式进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入信息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文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简单论述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问题,以及后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为小学的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1]。
在小学阶段,以往的教学做法是规范学生的上课习惯,营造严肃认真的教学课堂,让小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专注认真。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虽然规定了时间以及内容,但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没有完全端正,使得学生在教师情绪的影响之下也会对此内容不重视,从而违背了教学观念的初衷。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学历基础,更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对此,在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提高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2]。
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于小学生的课上教学方式依旧按照以往的形式进行,课堂上的主体依旧是老师,老师的讲述多于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小学生还没有理解本节知识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下一讲课程的进行,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也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在不理解的文本内容以及教师的单纯讲述之下,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降低好奇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对此,小学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教师,需要认真地思考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容,改变自己的上课讲述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上,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所讲述的知识点,带给学生从内而外的思考[3]。
对于现阶段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讲授,首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理解认知情况,其次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发现类似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从而加深自己的了解。相对陈旧、时间过长的法制知识道德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更难理解,不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思考。很多学校现在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几年前教育部进行出版的内容,所以在教材文本上也是多年前的案例。所以,对于教材案例也需要紧跟时事,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我国的信息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在教育上的应用也更加完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对于课上的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呈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4]。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上引发自己的思考,提升思政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理念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而且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创新。学生只有把知识自行一系列的学习、探究、查证之后,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知识背后的含义,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道德与法制的内容较为广泛,其理念含义也很深远,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在小学课程上加入这一内容,是希望学生可以在此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对于课上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对于中年级学段的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借此,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一定的悬念。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向学生播放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有关的幻灯片与视频,让学生集思广益,进行观看之后,进行讨论。由此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园”,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小队,在“活动园”中的不同小队进行老师课上所提出问题的思考,讨论出最终的结果之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奖励一下自己》这一讲内容,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也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在鼓励自己的同时,也鼓励了他人。这样的方式使得课上的主体转变为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课堂,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学生可以从动画视频中看到真实的案例,比起文本上的文字讲述更加生动形象,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教学案例呈现,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想内涵更多的是文字的表述,而且对于其内涵的讲授较为抽象。即使是将理念进行了简答的入门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也较为困难。对于这样的现象,就会出现小学生对于思政课堂提不起兴趣,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也没有深刻的记忆等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向学生讲授社会上发生的实际案例,以此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看待社会实际案例很难有深层次以及精准的思考。对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社会的实例进行动画的呈现,以此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上,就要改变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以及表达想法。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加入音频、动画、幻灯片特效等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好地强调了学习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例如:《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讲的内容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原始森林,宽广的海洋,可爱的海豚、小乌龟等内容,并在学生观看之后,提出问题。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各位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以及可爱的动物呢?”。学生在思考回答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播放被污染的环境,如缠绕了塑料垃圾的海洋动物等。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对本课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在图片、视频的铺垫之下,学生对于本讲课程产生了学习兴趣,加深自己的思考[6]。
对于课上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讲述,仅仅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分析,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事件、法律知识的“真实性”。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真实的体验,从而激发自己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对此,教师在进行课上的道德与法治讲述时,不能够只注重理念知识的传输,也应该依托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简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真正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再多的理论知识多都没有动画的实际演示来得深刻。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现理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比如:《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讲的内容,节约用水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小学生而言,节约用水可能会经常听到,但是对于节约用水在生活实际的操作可能没有详细关注和实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实际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细节,在课上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真实观看到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实例。比如,人们洗完手之后会及时关闭水龙头,在生活中淘过米的水可以再次用来浇花,增加了理论知识的真实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动画的展现,更多的是讲述了如何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到生活中去,明确了节约用水的做法。在《我是一张纸》这一课程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不能随意地浪费纸张,要懂得保护树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纸的使用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从而没有意识到纸张的珍贵之处。在本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一棵树木制作成纸张的整体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树木和纸张的关系。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最后被采伐制作成纸张的动画过程。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每一棵树,或者在植树节的过程认养一棵属于自己的小树,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一棵树木的生长是多么缓慢和艰难。
通过本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小学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调整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点。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之下,小学课堂会更加轻松、活跃,使小学生对于知识更好地了解。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给小学生的教学课堂添加更多新奇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结合下,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