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话题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2-14 02:20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李元春
学苑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引导性李煜

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李元春

话题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抛出值得讨论的话题,开展师生互动。在问答的过程中,学生在认知上从会到不会,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热爱。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话题教学中话题的性质以及话题的具体应用。

一、话题式教学的含义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具备教学的意义。随后,老师会展开阅读、讨论、研究、表述的4个环节。但这4个环节需要有相关的主题,也就是话题。老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个或多个话题,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课堂上提出话题的过程,也常常被视为“抛砖引玉”的过程。老师抛出话题,让学生以“说”为主,放飞思想,深入阅读,抒发感悟。在这里,学生的表达没有正确和错误之言,学生得到的只有心灵上的放松和能力上的提高。

二、话题的特性

1.开放性。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开放”和“封闭”是两个相对应的词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以说课的形式为主,学生仿佛被“封闭”起来了,没有表达的权利,不符合动态发展的理念。在话题式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离开“封闭”的状态,在课堂上放飞自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老师提出开放式的话题,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有想法的同学就可以表达,语文教学就做到了面向全体,做到了“全面”。

2.趣味性。

趣味性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有趣的话题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面对一个无趣的话题,学生首先就不感兴趣,又怎会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呢?既然学生是话题讨论的主体,老师的教学就应该“投其所好”,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将话题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认为话题有趣,“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趣味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努力追求的特性。但趣味性主要针对学生而言,老师首先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

3.适应性。

都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那么,教学中的话题也应当具备适应性的特性。老师提出的话题是适合这一个年龄学段的学生讨论的话题,能够让学生在话题的讨论中有所成长。老师会肯定这个话题的有效性。这个话题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反过来它还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不适合的话题一来不能发挥话题的效用,课堂一片沉闷;二来还会浪费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学生的期待都被磨没了。

4.挑战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话题还应当具备挑战性。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的水平和应该达到水平之间的区间。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老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抛出合适的话题,体现了话题的适应性。老师基于已有的最近发展区,抛出挑战性的话题,构建新的最近的发展区,体现了话题的挑战性。挑战性话题促使学生现有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话题的难度不应当太过简单。

三、话题是教学中话题的设置策略

1.设置引导性话题。

设置引导性话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文章内容,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导引性话题具有铺垫的作用。可以铺垫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满足老师的教学需求。引导性话题被视为教学的“指南针”。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琵琶行》的教学。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名声凋落、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怒之情。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琵琶女琴声的描写。老师提出了三个引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1)文章中描写琵琶女琴声的段落是哪几段?(2)每个段落的琴声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3)琵琶女的琴声表达了琵琶女当时怎样的心情?正如文章中所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琴声的旋律急切愉悦,说明琵琶女当时的心情也十分愉悦。随后,“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的琴声优美婉转,也暗示了琵琶女前期的生活十分幸福,琵琶女当时很满足。随后,“凝绝不通声暂歇”,整首歌曲的曲调又变得忧愁暗恨,可以看出琵琶女当时内心的悔恨与忧愁。以及“水浆迸”“刀枪鸣”,整首歌的曲子变得高亢激昂;“四弦一声如裂帛”,歌曲的曲调从“余音绕梁”变成了“戛然而止”,可以看出琵琶女内心的“不得已”,折射出当时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的悲惨遭遇。语文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三个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体内容,初步体会到了琵琶女和诗人的情感。三个引导性问题也使课堂的开展变得更加有序。先分析具体的段落,找到文章中相对应的词语,然后再分析词语的含义,体会琵琶女的心情。三个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落在了琵琶女的琴声上。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切入主题,着重分析文章中的琴声,有效地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做到了课堂每一分钟的有效利用。

由于高中语文文本内容较长,语文老师教学是要有“惜时”的观念,珍惜课堂的时间,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开门见山”地学习文章的主体内容。由于学生学习的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老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也应当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

2.设置争论性话题。

争论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和老师的独立思考,让老师和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争论性话题具有强烈的激发性,有利于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但老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争论的要点。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虞美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无法复活,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消逝。回首故国,只有恨与痛。李煜的这首词有着“绚丽之歌”“一字一珠”的盛赞。在教学时,老师发现学生对于李煜这位皇帝的经历非常感兴趣。老师先给学生科普了李煜的人生经历,在课堂上抛出了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大家觉得南唐最后一个国君李煜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有的同学分析材料,觉得李煜是一个好皇帝。他认为,李煜很有战略的眼光。李煜看清了南唐和宋朝的实力。为了自己的百姓,愿意自己一人在宋朝深受侮辱,而且还被小官吏欺负。他对百姓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对于强大的宋朝,他虽然俯首称臣,但是换来了百姓们的和平发展。但有的同学从结果认为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作为一个皇帝,就应该肩负起一个国家的重任,让自己的国家长久繁荣地发展下去。而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南唐真正地灭亡了,说明李煜的治国能力不行,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不是一个好皇帝。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赞赏李煜在诗词方面的贡献。李煜虽然未能在政治舞台上称王称霸,但是在词坛却获得了霸主的位置。最终,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不管李煜是不是一位好皇帝,他一定是一位好的才子。讨论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再来看李煜所做的这首《虞美人》,心情变得更为复杂了,产生了新的感慨。

设置争议性话题时,老师可以根据文本有争议的内容设置争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就事论事,就文本内容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找寻和其有关的争议性的话题,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争议性话题没有绝对性的答案,重在让学生对事物发表观点和看法。

3.设置探究性话题。

探究性话题给予学生较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可以努力实现在自己在思维方面的创新。语文老师也可以借助探究性话题开展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探究性话题对学生精神、情感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教学。人们曾说,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的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经受了世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了他不合理的人生,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整篇文章的情节较多,文章分为了5幕。文章涉及很多人物,比如克拉迪斯、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波、罗涅斯、奥菲利亚这7个人物。理清每个人物的身份、理清不同人物关系是理解小说的第1步。老师布置了探究性的任务。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7大组。每个大组内,每两个同学合为一小组,分析人物身份,并给出场人物写一份说明(包含人物的身份和主要性格特征)。最后,通过大组内小组的讨论,统一意见,给出大组的最终答案。第1个大组负责“克劳迪斯”这个人物。第2个大组负责“乔特鲁德”这个人物。以此类推,每个大组都分到了一个人物。经过学生的探讨,克拉迪斯是丹麦的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他老谋深算,阴险毒辣。乔特鲁德是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迪斯。哈姆莱特是前王之子、克劳迪斯之侄等等。每个大组都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高中教学的常见形式。由于高中生的综合能力较强,老师愿意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学。对学生来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是高中学习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他们十分愿意和同伴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探究性的过程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少见。所以,部分老师不太熟悉探究性话题的设计与给出。在教学时,语文老师要理解探究性话题内容设计的意图,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更为顺利。

4.设置拓展性话题。

在语文教学的初步目标完成之后,老师可以给出拓展性的话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对拓展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环节既可以放在课上进行,也可以放在课下进行。根据课堂的剩余时间来定。

还是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后,老师给出了两个探究性的话题。第一个话题:西缪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是说,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对艺术形象的理解都不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艺术形象的独特理解进行再次塑造。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句子的填空并展开谈一谈填写的原因:“在我看来,哈姆莱特是一个()的王子”。如果说学生的思路不清晰,老师可以展示其他人士对哈姆莱特形象的评价。比如,如果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真实,不仅比我们要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梁秋实对哈姆莱特的评价,“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一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这是第1个拓展性的话题。第2个拓展性的话题是: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擅长运用长篇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比如文章中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让我们看到了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力,写一段内心独白,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透彻的剖析。对于这一探拓展性的话题,学生再次看到了莎士比亚写作手法的妙用,长篇的内心独白对刻画人物独特的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真实鲜明。以上两个话题是基于本次教学的基本目标(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文本独特的写作手法、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的前提下提出的话题。具有强烈的拓展性和深化性,不仅要求学生内化知识培养能力,还让学生放飞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完成即可。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拓展性话题。

拓展性话题培养学生的延伸能力。语文教学虽然把学生的身体禁锢在课堂上,但学生的思维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拓展性话题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出了课堂,带到了生活中,带到了社会上。

结束语

以上教学策略向广大语文老师揭示了一个道理:话题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地抛出有效性、高效性的话题。语文老师实施话题式教学时,必须要关注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面对不同的话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表述,老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差异,并给予支持和理解。不仅老师本人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同学的发言,尊重其他同学的想法。每一个话题的抛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老师要根据教学实情,选择话题类型,构建质量高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引导性李煜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评价研究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李煜
李煜作品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护理教育中引导性反馈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