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
——第二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与中国角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2-14 05:35刘妍希
鄱阳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

⊙刘妍希 付 清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中国如何更好地发挥参与和引领作用,并进一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百年变局下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001 版。为中国参与和引领环境领域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 年10 月29 日,第二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与中国角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近40 位专家学者参会发言。会议围绕“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环境治理变迁与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这一中心议题,从环境政治、全球治理、角色认知、地缘政治等视角探讨了百年变局下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形势、中国的机遇挑战与角色构建路径。与会学者集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百年大变局下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态势

百年大变局下,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首先,权力政治回潮、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等现实主义转向,增加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外部干扰因素。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治理的政治参与和资源投入意愿,增加了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脆弱性,加剧了全球环境治理制度的碎片化与议题优先级下降的趋势。环境议题谈判进展缓慢,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日趋艰难,全球环境治理赤字渐趋扩大。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斌教授指出,国际社会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传统安全问题如地缘安全正逐渐加大对全球环境治理相关议题的渗透影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张锐副研究员也强调,当今全球环境治理制度出现碎片化现象,虽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多,但缺乏彼此间的协调与配合,产生的实效少,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合力。

其次,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日益呈现利益多元化状态。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日益上升,其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地位权重逐渐凸显,各国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在利益偏好与议程谈判上的立场差异不时显现,全球环境治理结构向多元复合型治理网络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表示,在议程越来越丰富多样、结构越来越多元多层的全球环境治理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其凝聚共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面对多元复合型治理网络的逐渐形成,议题立场的趋同性、国家身份的伙伴性成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能源安全等环境治理议题凝聚共识的关键要素。英国巴斯大学国际发展专业助理教授孙一先则从跨国环境治理视角,强调新兴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规则制定与推广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后新冠疫情时代全球生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治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新冠疫情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地球施加的过度压力,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都使得全球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日益上升,如人类世的到来、全球气候进入紧急状态以及能源安全风险上升等。全球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公地悲剧的困境亟需更有效的全球环境治理模式。正如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慧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汪万发所一致强调的,全球气候变化正更加深层地凸显人类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和危机,自然资源的开发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吸纳支撑也正日益呈现出一个全球性容限难题。尤其是在后新冠疫情时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现实背景。

二、百年变局下中国全球环境治理角色成长与转变的重要机遇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参与和合作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必要条件与关键前提,主权国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资源投入、制度构建与知识基础。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教授指出,百年变局下,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人类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整体健康程度及其安全保障关联性上升,主权国家的资源投入、制度构建与知识基础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目前,美国等国秉持国内政治优先的原则,对全球环境治理议题有保留地参与,对谈判成果有选择地落实,加大了全球环境治理难度,也推动了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转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慧副教授也强调,新自由主义导向下的欧美气候政策出现政府财政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不可兼顾的难题,因此呈现出经济问题是首要议题、气候环境问题成附带议题的趋势。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金光教授也指出,美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气候政策摇摆,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党极化加剧了两党议题偏好的差异性。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及其国际合作的单边主义倾向,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这种情势虽然短期来看给全球环境治理造成一定困难,但为中国更好发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和引领作用提供了重要机遇。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所述,在碳中和与生态环境领域,世界处在不同于以往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下,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赛道,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如何统筹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环境治理,兼顾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抓住零碳能源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会,是中国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多元化,也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机遇。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寇静娜副教授指出,中国的技术资金优势和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为中国开展与东盟的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发展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有能力、有必要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大力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已然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等学者认为,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逐渐规范全球发展与环境秩序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在实践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为达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努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持。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兰兰副教授表示,首脑外交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些年来不仅呈现高频次运作、数量激增的态势,而且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理念供给的“外溢性”持续增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李艾桐老师也指出,中国的风电产业已取得减低进口依赖、支撑国内低成本能源转型的好成绩。因此,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成为应对和解决大国责任缺位、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环境治理共识薄弱等问题的关键力量。

三、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挑战与风险

百年大变局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风险,对中国更好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当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各种全球性问题加剧,全球环境治理议题的政治化、工具化色彩愈加浓重,皆限制和压缩了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政策调整和权力增长空间。

首先,中国的制度性权力受到限制。美国在地缘政治和战略竞争方面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在多边平台不断打压中国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权力,限制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毛维准教授等学者指出,美国将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作为其争夺制度性权力的工具,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中国的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精准竞争、规范操纵、议题捆绑、安全框定、盟友动员和底线破坏等措施打压中国的制度性权力。同时,中国的制度性权力还受到治理机制变化的影响。外交学院环境外交研究中心主任董亮副研究员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三种效应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评析。

其次,中国的话语性权力受到压制。近年来,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西方以意识形态划线组建环境治理的合作阵营,通过舆论挤压中国的话语空间,歪曲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和贡献,致使中国的角色身份出现明显反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以减排效率、减排技术、减排成效为科学标准,以减排公平性和减排可行性为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话语主导权,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历史责任、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华杰教授表示,新自由主义的生态环境治理以损害弱势群体的相关利益为代价,具有严峻的环境正义和道德合法性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余博闻老师指出,西方国家以碳中和的标准提升作为主要议题进行话语建构,不断对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施压。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冯玉铭副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盛春红老师一致表示,要警惕西方基于价值观偏差和议题工具化对中国话语的歪曲解读,西方的话语主导权严重压制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性权力。

再次,中国面临严重的技术转让限制问题。将环境治理问题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导致基于绿色合作的技术转让受限,严重阻滞了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削弱了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王联合教授以知识产权保护为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他指出,美国作为知识产权大国,与中国联合开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与转让,应是中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但美国却将环境治理问题政治化,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偏见,无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拒绝将清洁能源技术投放到中国,致使中美绿色技术转让受限、气候合作受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石晨霞副研究员指出,即使发达国家具有转让技术的意愿,其后的技术推广过程及其成本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接受技术转让的限制性因素。

最后,中国需要在自身能力和国际需求之间保持合理平衡。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内顾倾向凸显,保护主义上升。在此背景下,全球环境治理面临资源投入困境与参与危机,全球环境治理进程遭受负面打击,全球环境治理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负责任的大国引领。面对这种需求缺口,全球环境治理成为中国提高国际软权力和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发展仍存在诸多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依然很多。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是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发展依然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状况。中国需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间保持合理平衡,面临着协调国际社会需求与国内发展的挑战。这对中国更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物质和智力要求。

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

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根本动力,在于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不断提升全球环境治理能力,更好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首先,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前进。同时,中国还要统筹推进关涉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技术攻关,积极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环保经验与绿色技术,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基于角色成长理论中的角色创新维度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中崭新的、复杂的和系统的问题,中国不仅要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将气候变化问题整合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同时还要统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国内环境治理,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实践中推动理念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后续全球公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念、政策工具和技术治理经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康晓副教授也对如何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复合型治理进行了相关论述。

其次,中国要坚持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南南合作,凝聚最大的全球共识,推动完善联合国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多边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规则制定能力与议程设置能力。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认为,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方案是实现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要前提。真正的多边主义还要求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中国也应继续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昕蕾教授认为,中国应利用各种国际多边平台推进能源韧性治理的议题设置与议题管理,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南南合作框架下,提升沿线国家的能源系统韧性治理以及能源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力。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周逸江强调,积极与国际组织互动是提升中国全球治理领导力的关键所在。

再次,中国还应加强国际舆论博弈能力建设,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环境治理故事,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舆论宣传能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与理念认同。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孙凯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陈奕彤副教授分别从南北极地的环境治理维度指出,中国既要防止科学叙事变为政治叙事,还要重视话语权的构建,从“中国声音”发展到“中国好声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陈俊教授等学者认为,构建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话语体系,中国应审视人类达成价值共识的艰难性,从价值建构视角分析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和政治分歧,在实际操作层面以中国的核心诉求落地作为主要目标,解构西方不正义的气候话语权,获得国际社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关于平等发展权主张的认可。

最后,积极推动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向规则制定者、更好引领者转变,其根本路径与最终归宿必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积极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要求,更是中国为全球善治贡献中国方案的现实需要。这也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与一致观点。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001 版。与会专家学者都认为,随着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具有建设性的引领作用,中国的全球环境治理理念、方案和力量,将会对全球环境治理、全球绿色发展和全球碳中和潮流的推进越来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五、结语

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分析深刻,汇集了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前沿思想,不仅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学派的自主理论建构水平,而且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河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模式探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农村环境治理瓶颈如何破?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环境治理